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你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你一定很自卑

心理學:你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你一定很自卑

很多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他們遇到的心理問題都和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有關,即都和他們潛意識裡的自卑有關。

而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以及我們的體驗感受均和幼年時期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息息相關。

那麼一個過分在意別人評價的人,他的生命早期會發生過哪些「故事」呢?

我的一個來訪者,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化悲憤為力量」立志一定要將他培養成才。

父親對他極為嚴格,當然他也遵循父親的要求,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對自己要求很高。

他表現得比同齡的孩子要成熟,要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聽話、懂事,當別的小朋友放學後去結伴遊玩,在操場上踢足球時,他飛快地獨自一個人跑回家,幫奶奶做家務。

過早的懂事,並不見的是一件好事,這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的歷程上被一次次證明,因為那些過早懂事的人往往是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才把自己活成了父母、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和好學生。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唯有這樣才可以獲得父母和老師的愛與關注,我的這位來訪者更是這樣,他母親離開之後,他爸爸很少笑,但是當他可以考滿分的時候,爸爸會報之以微笑。

只有這時候父親才會和他用和善的語氣交流,相反若是他沒有按時回家,在考試中沒有考好,父親就會「大發雷霆」,有時候還會打他,罵他不爭氣,給母親和自己丟臉,說他是不孝子。

他的母親和父親,一個是碩士,一個是博士,我想這也會給他傳遞一種壓力,讓他倍感沉重。

所以他要努力變好,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否則不僅會受到責罰,還會感到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對不起父親。

所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充滿著恐懼和愧疚,而很少有無條件的愛,只有他做得好,才會避免恐懼和愧疚,獲得愛與關注,於其他就開始逼迫自己。

「你要努力,你不能放棄,你不能放鬆」,這會是他的心理語言。他內心會有兩個自我,一個理性的自我,總是告誡自己,一個感性的自我,感覺很累,很想放鬆,很想做自己。

現實生活中,一個是虛弱的自我,需要愛,一個是高高在上的父親,需要去順應和討好。

精神分析認為我們在幼年時期和父母相處的模式會成為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比如上面我舉例的我的這個來訪者的案例,他的父親對他要求嚴苛,他缺少關愛,要被批評,要體驗到愧疚,那麼這個關係模式就會成為他內在的關係模式。

他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會把父親的形象投射到對方身上,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好,不夠好,要被挑剔。

他感覺自己是不被愛的,他的自我是弱小的,這就是自卑的雛形!

毫無疑問,成年之後的他會延續這個方式來和他人互動,外顯的表現就是他會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最後變得敏感、多疑。

這一切都需要壓抑真實的自己,進行自我攻擊,即他會經常告誡自己,給自己定目標,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果不那樣做就會自責、焦慮。

於是他就會逃避關係,遠離關係,因為在學生時代,我們的社會關係是被動型、簡單式的,即我們只需要聽話、懂事,好好學習就可以了,相應的這個模式也比較簡單。

但是成年之後再不會有人要求我們了,過去的經驗會對我們人際關係的走向起決定性的作用。就拿我這位來訪者而言,在他的經驗里,在關係中他需要壓抑,他會把和父親的關係模式投射到關係里,感覺到別人在挑剔他。

而這是痛苦的體驗,所以他就會下意識地選擇少進入關係,甚至不進入關係。

那成年之後怎麼辦呢?還有解嗎?

有,但是很難,很難也得做啊!人而為人,本就是一場修行。

人是經驗的產物,所謂的改變就是創造新經驗!

這裡給大家提供兩種思路,根據自己的情況參考。一、如果你的情況比較嚴重,比如很自卑,人際關係很不好,這已經影響到了你的工作和生活,請尋找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這是對自己的負責。

二、如果你沒有這個條件,或者你還可以應付,那就在理性的輔助下,「逼迫」自己進入一些關係,在關係里儘可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壓抑自己,比如在家人跟前,在愛人面前,再逐漸拓展到其他關係里。

創造新的經驗就是在關係里表現出以往沒有表現但存在的特質,就是在關係里淬鍊自己,不要怕,你就已經長大了,你可以憤怒,你可以說「不」,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唯有這樣一步一步,增長新經驗,才會有改變發生,心理之事,沒有什麼一蹴而就的「靈丹妙藥」,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說:真正喜歡一個人,會出現這四種感覺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咖啡館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