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把周琦改成波蘭籍,是情緒走火也是詞條編輯權濫用|新京報快評

把周琦改成波蘭籍,是情緒走火也是詞條編輯權濫用|新京報快評

將周琦百科詞條改成「波蘭球員」,只關乎泄憤式抹黑,無關理性表達。

▲網頁截圖

文 | 佘宗明

眼下的周琦,的確是處在「琦難無比」的境地:由於在今年男籃世界盃上發揮欠佳,加上在對陣波蘭的小組賽中出現關鍵性失誤,他招來了一大波黑粉。這些黑粉不只拿他造詞開涮,還在國內最大的百科詞條上黑了他一把——將他的詞條改成了「波蘭籃球運動員」,意即嘲諷他是波蘭隊「卧底」。而據澎湃新聞報道,就在9月19日中午,有網友發現,周琦的百科詞條被平台鎖定,只能由官方進行修改。一時間,該消息上了微博熱搜,周琦也成了男籃史上首位詞條被鎖定的運動員。涉事平台採取的「藍氏禁改術」式操作,對周琦自然是種保護。周琦眼下被黑得太慘:如果說,拿他改編出「出琦止勝」「琦糊難下」「莫名琦妙」等成語,還是失落疊著失落後的宣洩性澆塊壘,那將其百科詞條改成波蘭籍,有些過了。此舉顯然溢出了起於激憤止於理性的「吐槽」範疇,成了泄憤與攻訐。

這既是對籃球這項運動團隊配合高要求的罔顧,也是對百科詞條編輯權的濫用。就籃球層面看,周琦這次世界盃之旅,的確沒擔起中國男籃新頂樑柱的期待,也證明了他離世界級球星還有差距,擔責不冤。但將所有問題遷怒於周琦,認為是他的「卧底」表現毀了全局,繼而讓他一人背鍋,顯然失之偏頗。

▲新京報記者吳江攝。

往小了說,發邊線球對發球者視線手感、場上整體調度、隊員無球跑動,都有很高的要求;往大了說,中國男籃接連失利,輸在了技不如人上,而技不如人的關鍵在於「積澱不夠」,這可溯因至之前的體教融合不夠、人才斷層等深層癥結上,輸球只是問題積重後的必然。

所以姚明掌舵籃協後,也啟動了許多改革舉措,如CBA聯賽擴軍,完善CBA選秀機制,推行紅藍隊「雙國家隊」制度,推廣「小籃球」推廣及U12小球員比賽等,旨在革弊布新。在此背景下,急著用「波蘭梗」棒殺周琦,改變不了賽果,不如在抱有耐心的基礎上力促改革。籃球改革之事,「再楠也絕不能放琦」。

而利用對百科詞條的編輯權對周琦身份加以篡改,以顯羞辱之意,本質上,也是往公共資訊「內容池」里注入一瓢「污水」。當這樣無節制的「開黑」成了詞條編輯常見做法,那弊害不容小覷:很多人想通過百科獲取信息時,獲取的或許是被污染的信息。網路百科通常具有雙重屬性:UGC社區;知識檢索工具。如今的中文百科,最早都是對標國外的維基百科。而維基百科就是互聯網學者約查·本克勒說的「共同對等生產(也叫群體價值的非市場化創造)」的範例,是網友基於趣緣聚合協作的信息生產平台,其「參與、平等、開放、協作」的特點跟知識生產權力高度集中的傳統模式相悖,也實現了信息供給的許可權下移。按理想化設計,在信息交互補充、相互糾偏的無影燈效應下,網路百科能以「自凈功效」對沖有些錯誤信息,何況有些百科平台是用「UGC+PGC(用戶與專家共同生成內容)」雙核驅動確保內容可靠度、權威度。可從此次事件看,當編輯者被情緒左右,而寬鬆審核又「網開一面」時,詞條被「蓋歪樓」也就會來得更容易。考慮到有些平台已成使用頻率最高的大眾化知識檢索工具,「詞條污染」的危害更該警惕。

▲網友篡改後的周琦百科詞條。

此次周琦的詞條被亂改,無疑暴露了平台自凈機制在某些情境下的失靈,這沒準會誤導部分人,也損害這類知識平台的「權威性」。此事中,平台鎖定周琦詞條,是用官方干預矯正現有機制之偏,也是一次平台公信力「止損」。說到底,挾「百科詞條編輯權」黑周琦,連其國籍都改了,恨不能將其置於難以回頭之地,是被「惡意」洪水沖潰了理性之堤的結果。比起這類「惡搞」,讓體育歸體育、遵守基本的「不編造不訛傳」規則,才是一個球迷的自我修養。

而對這起名人詞條被亂改的鬧劇,平台方也有必要盡到主體責任,用必要的補漏性機制設計,防範UGC模式豐富內容生態的「另一面」——捏造虛假信息,拉低信息質量。□佘宗明(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劉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運動激憤情緒 的精彩文章:

學習不好怎麼辦?情緒不好怎麼辦?讓運動來拯救你!
紅樓夢裡這首詩除了表現作者的激憤還寓意了賈家敗落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