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莊子的一篇短文,樸實直白,卻意義深遠

莊子的一篇短文,樸實直白,卻意義深遠

我們從小讀書,不僅從書本中得到了很多知識,也了解到古人刻苦鑽研、不屈不撓的情懷、以及矢志不渝的精神。但是古人也說,寫詩填詞,功夫都在詩外,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禪宗也認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獨有偶,早在很久以前,還有一位道家傳人也有相似的見解。下面介紹莊子的一篇短文,樸實直白,卻意義深遠。

《莊子 天道》(節選)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這篇短文的大意是:道寫在書上,書上記載了語言,語言貴在其意義,但其中內容卻不能全部表達,而世人因為珍貴語言才傳之於書。世人雖然看重書,我卻以為書不足珍貴,可以看見形和色,可以聽見名和聲。世人以為通過形色和名聲,就可以得到事情的真相。假如那些卻不足以知道真情,那麼知者不說、說者並不知道、世人又如何了解呢?

莊子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雖然書本上記錄了很多東西,但我們不可完全迷信書本知識。他的理由有三點,第一,「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語言是外在表現形式,而意代表著境界,卻無法言傳。就像一幅畫,看到了景物,卻無法表達聲音和很多可以聯想的事物和情景,如果配合詩歌,才顯得完美。比如蘇軾給宋代高僧惠崇的絕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詩與畫絕配,也相得益彰。

其次,「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這世界上的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那裡,大多數人得到的只不過是經過了很多環節之後,再中轉到自己手中,有時以訛傳訛,有時早已失去原來的意義。世人以為自己掌握真諦了,但是真正實行起來卻完全是兩碼事。因為記錄在書本上的東西,無法全面和真實地反映作者的全部想法,估計當時作者還會故意保留一些沒有錄入。

第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這也是莊子最為擔心的問題,就像小和尚不懂禪,老和尚不談禪,其他的居士看似翻了幾本經書,其實依然遊離於真相之外。禪宗主張頓悟,道家則順其自然,而儒家卻刻意地要求後人牢記那些經典著作,不可越雷池一步。但明代的王陽明為了弄懂朱熹的格物致知,不惜幾天幾夜不吃不喝、也不合眼,他不辭辛苦地在山上格竹子,最後差點送了命。

綜上可知,莊子認為,道雖然是世人所嚮往的東西,也被記錄在書本上了,但是世人卻不可一味地相信和盲從。這個觀念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深思,如今社會節奏變化之快,令很多人無法適應。但沒有創新就會陷入被動,最終導致失敗的結局。而創新就是要獨立自主和辯證地看待問題,若是一味相信某一個人或理論,就會無法自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柳宗元的一首七絕,豐富的聯想,奇特的構思,驚艷了整個柳州
無名氏的一首古詩,通俗易懂,卻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