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調查發現,約有1/7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有調查發現,約有1/7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因比博士曾經預言:「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儒家學說和大乘佛法。」

愛因斯坦所寫自傳的談論中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今天,佛教跨越大洋在北美大陸迎來全面西傳的契機,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就是西方物質主義和全球化的雙重困境。歐美不少名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喬布斯、李察·基爾、基努·里維斯、史蒂芬·席格、哈里遜·福特等都篤信佛教多年。

青年喬布斯坐禪

佛教現在是一種美國宗教

佛教是在19世紀晚期進入美國文化意識的。美國哲學家和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提到自己清晨捧讀古印度《薄伽梵歌》的情景。梭羅告訴讀者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即「放下」。「放下」是一個佛教上的辭彙,也是佛教所推行的教理。「放下」是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放下某些給人精神負擔的東西。

之後的20世紀,東西方文明呈現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激蕩和融合。美國為20世紀佛教在西方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大舞台。尤其是日本著名禪師、世界文化名人鈴木大拙,在他的熱門著作以及後繼一批亞洲及美國的佛教導師的推動下,佛教幾乎對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鈴木大拙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大批華人移民來到美國,信奉佛教的人數劇增。

據美國官方統計,目前全美佛教信徒和長期接觸佛教的民眾400多萬人,佔到全美總人口的1.5%,目前全美已有佛教社團組織2000個。美國的佛教,按人口構成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移民佛教」(Immigrant Buddhism),也就是從東亞、東南亞等各地來到美國的移民,同時也把他們祖籍地不同流派的佛教帶到了美國,這些信徒基本上在本民族的社區內從事宗教敬拜活動。另一類是「輸入佛教」(Import Buddhism),也就是美國人到外國去參悟佛理並把佛教帶回美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長大的美國人中間談經論道。也有一些外國佛教組織到說英語的美國人中間,建立分會,發展信徒。

近年來,很多亞洲國家的高僧在美國建立寺廟,弘揚佛法,佛教在美國的影響越來越大。

美國佛教最基本的宗派有三個:中國日本式禪宗、藏傳佛教密宗和南傳佛教的內觀智慧禪。這三個宗派只是美國眾多佛教宗派中的一部分。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湧現出很多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倍受歡迎的禪師。但從中國、日本傳入美國的禪宗在宗教形式上佔主導地位。美國的禪宗翻譯文本主要介紹傳統的寺院修行方式,同時也穿插著一些西方哲學和心理學的內容。

發展到今天,美國人對佛教的興趣簡直匪夷所思,佛教在美國漸成一種新型生活樣式。書店裡擺滿「禪宗與藝術」一類的書刊。《時代》雜誌把美國人對佛教的狂熱信仰題材作為封面。佛教思想出現在新世紀的宗教學、文化學、心理學、醫藥,甚至體育和商業領域。在社會活動領域,諸如女權運動、和平運動、生態保護和動物保護等等,佛教的價值觀得到廣泛推廣。從加利福尼亞的城市社區到愛荷華州的田間地頭,佛教寺廟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從史密斯學院到斯坦福大學,佛教研究在學院和大學間活躍起來。

美國東部最大的佛教寺院——紐約莊嚴寺山門

美國人對於一些佛教獨有的價值觀念也保持開放的態勢。有調查發現,約有七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2015年皮尤調查中心發布的報告則說,目前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相信佛教的輪迴觀念。

哈佛大學當代美國宗教研究專家黛安娜·埃克(Diana ECK)教授認為:「佛教現在是一種美國宗教。」佛教被當作一種美國宗教,反映了佛教被美國當代社會認同。

2600年的佛教,經歷過北傳(傳至漢地、藏地),南傳(傳至東南亞),東傳(傳至日本、韓國)。今天,佛教跨越大洋在北美大陸迎來全面西傳的契機,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就是西方物質主義和全球化的雙重困境。

美國社會精英及普通大眾的禪修生活

今天的美國,佛教信徒中不乏一些政界、商界和知識界精英。在如今的北美校園,「正念」課程大受歡迎,佛教也作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命題被學習研究。佛教正成為華爾街精英修行的首選,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樣式。

喬布斯的人生事業起步於禪修。

在喬布斯的人生經歷中有一段特殊的經歷。當他從里德大學輟學返回矽谷後,經常到日本的禪宗中心修習。在創辦「蘋果」之前,曾一度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如何決斷,他向禪師求教。禪師則對他講出了那則著名的禪宗故事——風吹幡動。千百年前,有僧人說是風動,又有僧人說是幡動。六祖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為了尋求精神啟示,南亞次大陸最炎熱的時節,喬布斯「光著腳、穿著破爛衣服」,來到了萬里之外的印度朝聖,並向當地人討教有關佛教的文化知識。返回美國後,他已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並剃光了自己的頭髮。曾有報道說:蘋果公司CEO喬布斯心靈被佛教征服,時常面壁參禪,還一度考慮出家為僧。喬布斯在禪宗「明心見性」的教誨中品悟著生命與死亡的佛法妙義。在接到死亡通牒後能看破放下,淡然面對,心無掛礙,妙悟禪機,笑對生死。

喬布斯的蘋果系列產品,從潔白殼子的手提電腦,到玫瑰金的手機,都被認為是吸納了禪的靈性,改變了傳統電子產品的枯燥形象,風靡全球。而喬布斯本人恰恰就是一個禪的修鍊者,他在最終確定產品風格的時候,常常打坐,在甚深禪定狀態中對產品及市場做出決斷。

全球大公司安鼎公司總裁麥克爾·羅奇格西的名言就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就是《金剛經》,它改變了我一生。」有「佛商」之稱的麥克爾,把他的商界體驗寫成《當和尚遇到鑽石》(The Diamond Cutter)一書,一上市就贏得好評。這本書被不斷翻印,並先後譯成25種語言。

除了社會精英對佛教的全盤接受和對佛教修行的熱心參與,普通大眾更是廣泛投入到對佛教禪修的踐行活動中。由華人、亞洲人和美國本土白人創建的各類禪修中心和佛教機構,提供了越來越專業的精神關懷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

慈林寺位於美國加州北聖地亞哥縣,群山和叢林環抱的鱷梨果園之中。

慈林寺提供在家人來此個別長短期禪修安居的機會,它也為人們提供上座部傳統里剃度並在泰國比丘傳統的修習模式中接受訓練的機會。雖然慈林寺基本上是一個小小的寺院,但寺院附近專門開發了一個佛教村落,其實是客房和禪修居士區。修行者必須遵守日常作息表。作息表開始於日出之前,早課在5:30前開始,接著是1小時的團體禪修會,有開示或簡短的閱讀。會後,在家信眾幫忙準備飯食,而比丘們則掃地並在8:30準備托缽。比丘們用餐後,在家眾用餐,協助清理廚房,然後就可以自行禪修直到傍晚。接著,在短暫的聚會並答覆修習問題之後,每人都要參加黃昏打雜工作。日落之後不久,全體集合作晚課,還有一小時的團體禪修會,然後還有開示或閱讀。會後,也安排了發問時間,最後每人回到自己的園林住處去個別禪修。

今年9月,法界宗教研究院教授、法界佛教總會董事會主席恆實法師一行到南昌市馬祖道場佑民寺參訪禮祖

恆實法師是美國法界宗教研究院教授、法界佛教總會董事會主席,曾多次來中國訪問。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我覺得我是一座橋樑,橋的一頭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另一頭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我不斷地走來走去,東西方的文化就在不斷地交流之中。」圖為今年9月,恆實法師一行到南昌市馬祖道場佑民寺參訪禮祖。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南昌佑民寺方丈純一大和尚率佑民寺兩序大眾接待了恆實法師一行。

猶太裔佛教徒傑克·科恩菲爾德在加利福尼亞的馬林縣建立了美國靈岩禪修中心。

這裡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坐禪和散步,每天一次的諮詢課等。他們還舉辦其他活動,如開辦慈濟院,撫慰因患絕症而垂死的病人;實施可接納20到25人的短期出家計劃。科恩菲爾德出版了一本新書,叫做《美國佛教徒》,該書結合作者20多年在美國弘揚佛教的實踐經驗,論及佛教傳入美國後所產生的和將要產生的變化。他說,美國人對佛教的興趣主要不是源於宗教信仰,而是源於找到擺脫人生痛苦新方法的願望。

總部在中國台灣的「法鼓山」,上個世紀70年代由東初老人創立,後由聖嚴法師繼承發展。90年代傳播到美國。新澤西州華人多,所以設有分會,併購買土地建了一處院子。

佛教對現代美國的吸引力

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神學院院長、現在主持日本立正佼成會佛教研究所的正因教授(Dr. Gene Reeves),出生在美國基督教家庭,卻成為一個典型的佛教徒。

什麼因緣使他喜歡並翻譯了《法華經》?正因教授回答:「我告訴人們,《法華經》這本書可以對你的生活有所幫助。無論你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無論你信仰什麼,這些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本書里的教授是對整個人類說的。

《法華經》里一個中心的教授是你,所有我們這些人,都有成佛的希望和能力。你有能力使自己更平靜、安詳。你是不是佛教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理解佛陀的教導並去實踐它。對我來講,你是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關鍵是用什麼方法去實踐佛陀的教導,這才是我要竭力告訴大家的。」

歐美人在領受物質極度富足的同時也深感內心的空虛,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到東方尋找智慧,在亞太國家接觸到佛禪學說,對禪宗產生較大的興趣,所以一部分人是因為禪宗而開始學習佛教的,雖然很多人僅停留在小乘和坐禪的基本概念上,但這對歐美人而言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東方的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很多理念與西方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宗教不同,更為開放和符合人性,沒有太多的強制性約束(並不是說不重視戒律,而是不帶有攀緣的性質,如排斥別教等),包容性更強。

並且佛教的理念對政治、科學、藝術、哲學、甚至是其他宗教等各個層面都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於大乘佛教有深入了解的外國人更是認同佛教的價值理念。

「諸布施中,法布施最」,也許您的一次轉發,就能給他人帶去解脫的希望,歡迎分享,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人生的意義在於發願,用願力來引導自己的生命,而不僅僅是日復一日的活著
茲舉一二悟後迷的公案,以資悟後又不務實修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