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習中國畫,用筆最忌描、塗、抹

學習中國畫,用筆最忌描、塗、抹

學習中國畫,用筆最忌描、塗、抹

文章來源_網路

學習中國畫,用筆最忌描、塗、抹。描者,筆無起伏收尾,也無波折頓挫,根本談不上筆法。塗者,僅見其墨而不見其筆,也就是墨中無筆。抹者,即橫拖直拉,甚至將筆倒置於紙上,並非筆為人運,乃是人受筆牽。運筆需注意氣勢的連貫,前人提出要「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總的來說,必須做到筆隨心運。

用筆還應該以書法的用筆為主,使畫面中的線條具備書法的力度。運筆的輕重、疾緩、強弱、提按、正偏,必須使線條產生各種奇妙的變化。

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凡筆有四勢,謂之筋、肉、骨、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這些用筆的筋、肉、骨、氣的提法,顯然是從人的生命神態抽象出來的,是擬人化的,是人和自然的統一。

畫線時粗、細、直、剛、柔、輕、重的變化,使畫家更能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畫出的線條要澀而不滑、毛而不光,充滿著彈性的力感。中鋒圓線,使人感到圓潤渾厚,前人常以「折釵股」「錐畫沙」來比喻,意思是說線條要像折釵股那樣富於彈性,像錐畫沙那樣乾脆勁利。側鋒畫出的線常一邊光一邊毛,方勁古拙、斬釘截鐵,給人以鋒芒外露、剛健雄勁的美感。可見「用筆」是畫好中國畫的首要條件,這也是畫家用線條去表現質感、明暗、情調,以及情感的重要手段。

這些用筆,還要不斷地貫穿到臨摹、寫生中去,久而久之,無論是點還是線或是塊面,都能達到用筆技巧美的最高要求。

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用筆熟練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但過熟便會偏向油滑,容易流入「華而不實」。比如原來用中鋒筆,一經熟練,勢必偏向快速,運筆速度一快,筆鋒接觸紙面,在單位面積內時間少,所承接的壓力也就少了,筆力難以入木三分,線條因凝不住而顯得流動光滑。這般滑溜的線條,給人有輕浮單薄的感覺,不符合國畫用筆的審美要求。避免用筆純熟之後,容易產生的弊病,一般總是考慮適當地從習慣用筆的對立面,加以調節補充。如行筆太快,線條油膩,則應予收斂,行筆遲緩些,以增加線的質樸感。

用筆熟練不是目的,還須「熟後生」。生者,用現代觀點看,就是要變革,不能滿足老一套。但一味求「生」,也可能走向反面,為生而「生」,不免有股做作之氣,缺少真切、自然的美感!

寫意畫的用筆方法,歷代畫家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意、力、韻、趣」的用筆「四要」。

筆意

就是要意在筆先,畫家下筆時要心使腕運,以一種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驅使筆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達意。筆意是用筆之總要,無意之筆是死筆。歷代畫家創造的藝術,所以能激動人心,主要是畫家在筆墨技巧中融進了激情和意趣。

筆力

就是運筆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筆的力度感有兩種內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謂「力透紙背」、「筆能扛鼎」就是一種運筆功力的表現。表現運筆功力的程度有「老」與「嫩」之說。功力的老到,要有一個長時間的錘鍊過程才能做到,所謂「學力到,心手相應;火候到,自無板、刻、結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畫家,即使柔細的線條,也能做到柔中有剛,棉里藏針,有內在的力度。而初學者,無論使多大的勁,筆痕還是稚嫩無力,所以,筆力是一個長期的功夫。

第二是氣力的力。屬於用筆技巧,只要掌握用筆的方法和規律,就能做到。運氣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筆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然後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把全身的氣勁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於筆端,使勁力自然透出筆端。切忌表面的劍拔弩張、火氣十足。

筆韻

所謂筆韻,有韻味和韻律二種含意。韻味,就是要求通過用筆的輕重、虛實、剛柔、方圓、徐疾、頓挫等變化,求得畫面的統一與和諧。如同音樂一樣,有一個基調、一個主旋律。韻律是用筆要有運動感和節奏感。和書法一樣,講究線節奏,「側法如飛鳥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馬之韁」,「輕如行雲流水之變動」,「重如高山墜石之勢」。

筆趣

筆趣有意趣和天趣兩種含意。用筆有趣,才能使觀者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故筆趣乃是使畫產生形式美感的關鍵。用筆的意趣,在於巧妙地處理筆的生熟、巧拙、老嫩等關係。用筆熟而生巧,美則美矣,但會流於匠氣、市井氣。所以筆貴在熟而後生,由熟返生,「畫到生時是熟時」,才生意趣。用筆靈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於甜俗。所以用筆貴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純樸而磊落大方,乃生機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國外攝影:多種色彩的姑娘
烏克蘭畫家Pryadko.尤里——風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