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學科建設勿被排名牽著鼻子走

學科建設勿被排名牽著鼻子走

近日關於一些高校利用「互相引用刷數據,學術論文追熱點」等方式爭奪ESI(Eessential Sciene Indicators)排名的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部分高校在其官網顯著位置發布排名飆升的喜訊。一旦排名取得新突破,一些高校就像進入了節日的狂歡狀態。

ESI是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的英文縮寫,主要針對生物、化學、計算機等22個學科領域,利用最近10年數據——包括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等6大指標對國家/地區、研究機構、期刊、論文、科學家等主體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和排序。目前ESI逐步成為國內高校評價學術水平、學科實力的重要標準,進入該項排名的前1%(或者1‰)甚至成為某些學科是否能進入「雙一流」建設之列的重要指標。

相比於只靠SCI/SSCI/CSSCI等論文數和期刊影響因子評價論文,綜合考慮了論文數量、論文被引情況的ESI確實顯得更加合理,它不僅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學術論文的質量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更是對某些學科的聲譽和影響力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當某一指標成為行政指揮棒時,其潛在的威力就會爆發出來。因為隨著高校、科研院所對學科建設的高度重視,對ESI這樣的顯性評價指標也就變得極其追棒。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形式多樣的激勵舉措、資源投入甚至不惜違反學術道德的短視做法,以期在短期內快速提升本單位的排名。

古德哈特定律指出,當一項指標變成目標,它將不再是一個好的指標。這意味著一旦依靠某些特定的指標作為衡量標準,人們自然會投機取巧地找到達標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有違初衷。我們找不到一套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人性放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趨勢,但我們可以通過構築良好的環境,扭轉這種追捧的局面,將吆喝變成實實在在的內涵提升。

這就需要為教師創造安心鑽研、潛心創新的良好學術條件,營造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良好科研氛圍,摒棄ESI與科研水平畫等號的錯誤觀念,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著眼於鼓勵真正的創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擠出科研水分,同時解決科研人員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後顧之憂,讓他們更加熱愛科學和創新,樂於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進而引導他們回歸真實、回歸常識、回歸本分,扎紮實實推進所在學科的科學研究工作。

同時,建立健全教學科研與人才評價體系,充分認識到科研成果的多樣性,論文僅僅是科研成果的一個方面,避免為論文而論文、為科研而科研的「形式科研」現象,實現學術論文、學術著作、教材教案、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專利與軟體著作權等多種形式成果的全面呈現、協調發展,在學科評價上綜合考慮國家戰略、國民經濟對某個學科的實際需求和該學科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和地位,尤其是考慮行業的發展需求和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潛力。

另外,還要適應學科發展需要,打造一支年齡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學緣結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帶領年輕教師、年輕科研人員以及未來有潛質的學生,圍繞學術前沿、重大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著力加強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綜合性和公益性項目的研究,在提高科研質量和創新上下功夫,著力於產出具有重要影響和重大貢獻的標誌性成果,在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最終在內涵發展觀的指引下,以科研實力促進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目標。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03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搭建國際交流舞台 共享瓊州文化之美
以提高質量為中心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