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國的書法和繪畫是世界文化史上獨具風格的優美藝術,而用來書寫和繪畫的工具——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創造發明。古時候對筆的稱呼,楚稱「聿」,吳稱「不律」,燕稱「弗」。秦統一六國後,才統一稱「筆」。

古代制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人類最初曾經利用過各種禽、畜毛來制筆,如鵝毛、雞毛、雉毛、羊毛、羊須、鹿毛、豬毛、豹毛、虎毛,有的還用人須和胎髮等。從長期實踐中逐漸得出兔毛是最好的制筆原料,選用兔毫時,又以秋冬為上,取其健堅,春夏兔毛則不堪用。至魏晉又出現用鼠須制筆,世所謂鼠須栗尾者也,共鋒健於兔毛,唐人制筆仍以兔毫為主,還出現紫毫名稱,就是韌性較強的老兔毫。到宋代以後,吳興的湖筆才大量用羊毫製作,吳興的山羊毛,毛細,鋒嫩、色白、質凈,是極好的制筆原料,湖州除生產最負盛名的羊毫筆,同時開始生產狼毫、紫毫、兼毫筆。

我國制筆的歷史悠久,一般地說,自有書契以來,便開始使用筆了,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新陶器,其表面所繪動物圖案及幾何紋樣,筆觸清晰流利,可見那時就已應用毛筆了。至商代,在安陽殷墟發掘中,發現一片寫有「祀」字的陶片,筆鋒宛然,後來又出土過寫有硃筆痕迹的陶器和一些先寫後刻卜辭文字的甲骨片。並且在甲骨文中出現相當多的「聿」字,也就是筆字,以上說明,我國的毛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已經使用得較為普遍了。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中國書畫墨是我國民族傳統特種工藝品——文房四寶珍品之一。是我國文化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單質(煙、煤)與動物膠相調合,經和劑、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澤黑潤,歷久不退,舐筆不膠,入紙不暈,香味濃郁,書畫自如的特點,特別是桐油、脂油、漆煙墨等高級產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豬膽汁等十幾種貴重原料製成,產品尤為稱著。使用時,墨色能分濃淡層次,剛柔相濟,得心應手,因此成為歷代藝術家們抒發聰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術史上樹立了中國畫的獨特風格。墨還是中國印刷術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之一,我國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著它流傳於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內容。墨的造型中彙集了中國繪畫、書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工藝品。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為天然墨和人工墨兩類,天然墨始於新石器時代,如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繪畫工具,有石硯、研石、水盂和黑紅色氧化鐵礦石。使用時是用研石壓住礦石在硯上兌水研磨,這塊黑紅色氧化鐵礦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從最早的文獻記載看,《尚書?伊訓》篇中說:「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書?說命上》篇中說:「惟正從繩則正。」《禮記?玉藻》篇中說:「史定墨……揚火以作龜,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繩、墨龜三種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為主體,有著不同的用途,說明人工墨的起源,始於甲骨文時期,即商代。對甲骨上書寫的紅字和黑字,美國人曾在1937年的《工業及工程化學》(分析版)上作了顏料的微量化學分析,結果證明,在甲骨上書寫文字的顏料,紅色是硃砂,黑色是碳素單質(現在制墨的原料)。經過化驗證實硃砂和墨創始於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紀以前,已用於書寫甲骨文字。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它與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並稱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給中國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我國圖書由「簡牘」時代迅速發展到「捲軸」時代,更由「捲軸」時代迅速發展到「雕版」時代。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也同樣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號稱「紙中之王」的宣紙,具有細薄、緊密、均勻、潔白、堅韌、耐久的特點。從它誕生時起就和我國書畫藝術結合在一起,為歷代書法家和畫家表達藝術情趣提供了方便。同時,又由於它獨領「紙壽千年」之譽,所以古代大量用宣紙所作的書畫名跡和木版善本書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珍品。

目前,對有關的考古發現成果,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西安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種自然堆積的麻纖維在銅鏡壓力下壓成的;至於內蒙居延地區的金關紙和陝西扶風縣的中顏村紙雖具備紙的初步形態,但沒有經過抄造的過程,紙質粗糙,不能書寫。只能算是紙的雛形或原始紙,不是真正的紙。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認為蔡倫仍是發明造紙術的代表人物或發明者。另一種意見認為西安灞橋紙是中國最早的紙,他們認為灞橋紙是經過造紙基本工序造出來的,銅鏡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積的麻纖維壓成薄片的,灞橋紙出土時可以分層揭開,灞橋紙是分散的單一纖維不規則異向交織的薄片,具有紙的典型結構。至於金關紙和扶風紙,經檢驗證明它們都經過全部造紙基本工序,而且纖維短細柔軟,質量比灞橋紙還要好,經過試驗,可以用毛筆在上面寫字。根據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認為上述古紙都是真正的紙,說明蔡倫以前已能造紙。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淵源

我國傳統的書寫所用的器具之一。漢劉熙《釋名?釋書契》云:「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許慎《說文》云:「硯,石滑也。」「滑」訓作「利」,與研磨同義。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把硯解釋為研磨的工具。一塊精美的硯石,應該具備發墨而不損筆,貯墨而不易干,磨之無聲等優點,同時又是將詩詞、書法、繪畫與雕刻藝術等結合於一體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在我國燦爛悠久的文明史上,硯台對傳播文化起過重要作用。

硯的歷史很早,據考古發現,在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等地都曾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研磨器。例如出土的磨盤上帶著槽臼,槽臼內還殘留著研磨過顏料的痕迹,說明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研磨器具。1980年又在臨潼姜寨遺址發現一套完整的彩繪陶器的工具〔其中包括石硯、石蓋、磨棒、黑色顏料(氧化錳)以及陶質水盂等五件〕。這套姜塞石硯的發現,把硯的歷史上推到五千年以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從幻覺或夢中去吸取形象——英國女畫家薩曼莎·基利·史密斯
怎麼理解傳統書畫中的起、承、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