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何以救世主的名義大戰日不落帝國?

如何以救世主的名義大戰日不落帝國?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73-大戰大英帝國

作者:深眸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851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聖經》都未必看完了的洪秀全利用上帝的名義,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農民起義。

起義軍如此聲勢浩大,基督教里上帝的救世主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那個人地矛盾極為緊張的年代,貧民當然是希望能有個救世主,能靠著神仙皇帝解決自己生計問題的。

而在伊斯蘭世界,也有一個做法類似的武裝大起義,它就是1881年爆發的蘇丹馬赫迪起義。這場非洲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武裝起義聲勢不輸於太平天國,與日不落帝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大戰,連鎮壓太平天國的洋槍隊發起人戈登都死於他們之手,兩場起義在這個角度竟有了神奇的歷史勾連。

那麼,馬赫迪起義是如何利用伊斯蘭教成功起義的呢?

被繼續壓迫還是選擇「蘇丹洪秀全」

蘇丹這個國家曾擁有悠久輝煌的歷史,憑藉尼羅河上游水源地帶來的自然資源,有過很長的發展期。

非洲並不止埃及有金字塔

尼羅河更上游的蘇丹也有(即努比亞金字塔)

造型和埃及金字塔也有較大區別

(蘇丹北部位於Jebel Barkal的金字塔群)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但埃及1821年對蘇丹的征服改變了這一切:戰爭造成了蘇丹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困苦,而埃及在征服後就開始瘋狂擄掠大批蘇丹精壯黑人為奴隸。據統計,僅1839年就有20萬蘇丹人被掠走。

此時的埃及正在阿里治下

向著工業化和區域小霸主邁進

此時的奧斯曼雖然名義上仍是埃及宗主國

實際上也是一條漏風的破船,更大的破船

勞動力人口的急劇減少以及埃及對蘇丹資源的掠奪,使得社會民眾極度貧困。劫掠之餘,埃及統治者還強行徵收各種名目的重稅,有時還要重複繳納,不交就實行連坐,蘇丹人在埃及統治下完全是二等公民。而他們只要稍有反抗,血腥的鎮壓和報復立刻就會降臨。

但是在埃及人看來,阿里是近代的偉大統治者

但阿里的改革方向雖然是工業化

同時但卻需要掠奪大量的奴隸僱傭兵

其政權本質上不是基於民族的,註定難以成功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然而在西方軍事科技不斷創造新記錄的19世紀,埃及的好日子也沒有過多久。19世紀70年代開始,名義上仍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埃及,被日不落帝國英國滲透,80年代初最終被英國佔領。

1882年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圖

拿下這裡就拿下了整個「埃及帝國」

在英國人的技術碾壓下,埃及還是太過脆弱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可惜蘇丹卻沒有因此獲得解放,英國殖民者並不是救世主,而是新的奴隸主。他們與埃及原統治者一起在蘇丹不斷施壓,蘇丹的反抗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

英國人對埃及和蘇丹的統治也沿用老辦法

盡量降低軍隊中英國人的比例

基本是靠當地人統治當地人

(英國人統治下,在埃及的的蘇丹士兵)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位蘇丹人民領袖原名叫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童年時期過著貧苦而漂泊不定的生活。據說他從小就立志要改變蘇丹的民族命運,在幼年時就通過拒絕吃殖民政府提供的麵包進行反抗。

至於為什麼在起義中舉起神權的大旗,大約與他幼年時的經歷有關。當他的伊斯蘭師父在舉行割禮時,排場豪華、用女奴起舞奏樂,讓他意識到了信仰墮落讓曾經有自保之力的蘇丹成為了一盤散沙。而重塑信仰,將會成為起義成功的重要抓手。

位於蘇丹喀土穆的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陵(重建)

有著巨大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1871年,艾哈邁德定居在距離首都以南150里的阿巴島,開始了宣傳伊斯蘭教的事業。他主張復興傳統的伊斯蘭精神,恢復古蘭經的權威,並譴責外國殖民勢力,號召人們團結起來。

信仰雖然古老,在殖民統治面前卻有著強大的號召力。他的登高一呼迅速吸引了大批追隨者,並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當1881年埃及遭受英國入侵之際,艾哈邁德看到了機會,立刻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派來拯救大眾的馬赫迪,這自然被深受奴役和剝削的廣大蘇丹人民所接受,由此起義便正式爆發。

喀土穆出事,對於英國、埃及統治者是個危險的信號

在埃及開羅和蘇丹喀土穆之間,是廣闊的荒漠

喀土穆失守意味著蘇丹失守

而穿越荒漠鎮壓是很困難的

馬赫迪大戰兩座大山

馬赫迪(阿拉伯語:????? Mahdī),在阿拉伯世界是極有號召力的名稱。在伊斯蘭教僅次於《古蘭經》的經典《聖訓》中,先知穆罕默德曾多次提到這個名字,說他是世界末日來臨前會奉真主之命降臨人間的大導師,會根據教法治理人間7年,開創伊斯蘭教的新紀元。

換言之,這就是伊斯蘭信仰世界中的救世主。

蘇丹和埃及的主要宗教都是伊斯蘭教

對於在中東利益重大的英國來說

如果這種宗教號召的反抗蔓延開來將不可收拾

與此同時,法國人肯定也要乘虛而入

在當年窮困已極的蘇丹舉起這樣一面大旗,自然會得到貧民的支持,化身馬赫迪的艾哈邁德也就由此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領袖。

不過一開始,除了埃及扶持的蘇丹傀儡政府,還沒人有注意到馬赫迪的存在。畢竟這樣的起義在蘇丹是很頻繁的,大多能夠輕易地鎮壓。所以蘇丹總督只派了兩個連一共200多人的隊伍前往捉拿馬赫迪。

但這支政府軍沒有想到他們這次面對的對手可不一樣。馬赫迪立刻組織起包括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在內的300多人,拿起長矛、棍棒等冷兵器,設下了詭秘的埋伏圈。經過一場惡戰,200多人的正規軍沒有打過這群泥腿子,被打死一半多。

萬事開頭難,能打響這樣的頭炮,馬赫迪此後的發展便順風順水,前來投奔他的貧民也不斷增多。傀儡政府又接連派出好幾撥千人大軍前往鎮壓,但馬赫迪總是技高一籌,打敗了敵人的多次進攻,隊伍規模也越來越大。

1882年時,這支義軍已經發展為15萬人,並佔領了全國第二大城市歐拜伊德。

距離喀土穆還有一段距離

敵軍從喀土穆來襲在當時的條件算勞師遠征了

(圖片來自google map)

當英國完全取代埃及在蘇丹的統治後,也意圖鎮壓馬赫迪起義以穩定殖民秩序。於是,英國當局派出一萬多人由希克斯率領的遠征軍前往剿滅起義軍。這支遠征軍配備當時先進的後膛槍、十四門大炮、六挺諾頓菲爾特機槍、5千匹駱駝,戰鬥力十分強悍。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左)與希克斯(右)

(圖片來自wikipedia)

然而,在擅長打游擊戰的馬赫迪起義軍面前,正規軍的戰鬥力完全發揮不出作用。起義軍使用了焦土戰術,在村莊中不留任何飲食,讓英軍疲敝交加,還不斷受到偷襲。加上非洲天氣炎熱,遠征軍根本無心戀戰,士氣降到了谷底。

環境惡劣加上基礎設施匱乏

如果得不到充足的補給

一支熱兵器部隊會比冷兵器部隊脆弱得多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此時馬赫迪果斷出擊,率領4萬多名拿著冷兵器的「精銳」武裝猛攻英國遠征軍,最終擊斃其頭目希克斯,取得了階段性大勝。

馬赫迪軍勝利的消息迅速在北非和西亞地區傳揚開來,大大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人也是沒想到,埃及正規軍都被輕鬆擊敗了,一支草莽卻死死阻擋著他們擴大北非利益的腳步。

最終,英國人想出了「分而治之」的辦法,意圖將蘇丹先從埃及完全分離出去,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重新組織力量進攻馬赫迪了。以鎮壓太平天國而聞名的洋槍隊戈登就是這個時候被派到蘇丹的。

看來在英國人眼中,這就是一場蘇丹版」天平天國「

所以又把戈登派來了

(身著埃及制服的的戈登 圖片來自:Wikipedia)

躊躇滿志的戈登來到蘇丹,軟硬兼施,意圖用高官厚祿收買馬赫迪。但馬赫迪並不買賬,抓住英國殖民者立足未穩之際,迅速組織起幾萬大軍,並號召人民一起推翻英國殖民者。1885年,馬赫迪軍佔領了蘇丹首都喀士穆,一名起義軍的長矛刺進了戈登的胸膛,非洲的太平天國擊斃了中國太平天國的死敵。

「戈登之死」

(圖片來自:Wikipedia@JLG Ferris)

1885年9月,馬赫迪國家也正式成立。

僅僅維持了13年就被推翻

然而從1885年建立到1898年被英國最終鎮壓,馬赫迪國僅僅存在了13年。新政權迅速變質是其主因。

新國家建立後規定國家有權處理逃亡者和賣國者的土地,本應分給人民,但起義軍領袖及其親屬卻憑藉關係完全佔有了這些土地。以反殖民戰爭為借口,他們還向人民徵收繁重的捐稅,建造豪華的宮殿。

由Mahdist控制的領土的極限範圍

(用虛線包圍的區域; 1891年)

(圖片來自:Wikipedia)

馬赫迪死後上任的阿卜杜拉已經完全是一個皇帝了,三宮六院,深居簡出,生活十分奢靡。政權內訌也不斷,馬赫迪的親戚沙里夫和阿卜杜拉爭權,結果爆發衝突,死傷數萬人。由於忙於內鬥,他們甚至還拒絕了強大的埃塞爾比亞與其聯盟的建議。

拒絕聯合衣索比亞是個巨大的錯誤

埃塞幾乎是20世紀初非洲唯一有能力獨立的國家

另外,英國也在暗自加緊對馬赫迪國的反攻。

馬赫迪國的建立,在英國的殖民地國家中引起了示範效應,殖民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對英國的北非利益構成了巨大挑戰。英國殖民當局逐漸覺得馬赫迪國的存在是如芒在背,必須儘早剷除。

此外,蘇丹的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這裡不僅影響著英國殖民非洲的進程,還控制著尼羅河水源和非洲商道,對維護埃及穩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穩固對埃及的控制後,英國派出幾萬裝備重武器的軍隊前往鎮壓馬赫迪國。而新國家領導人也已經不是當年游擊素養出眾的馬赫迪了,經常以落後武裝正面迎擊武裝到牙齒的對手,貽誤了很多戰機。

阿特巴拉戰役

英埃聯手還是把蘇丹收入囊中

(圖片來自:Wikipedia)

蘇丹人民對腐朽的領導者也沒有了服從的熱情,覺得被殖民也未必就會更差。所以,1898年4月,馬赫迪國最終被英國鎮壓,大多數領導人被投入監獄判處死刑。

一場轟轟烈烈的非洲大起義,就這樣在內外部因素的撕扯下,變成了蘇丹歷史上如流星般划過的短暫歷史,只待後人的評說。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毒品,正在蠶食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