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戒律要懂得通權達變,這叫開遮持犯

戒律要懂得通權達變,這叫開遮持犯

按照三律儀來講,我們講別解脫戒、定共戒跟道共戒,別解脫戒大概也分三,我們說它是屬於下品戒,是你作意修行的,所以三皈五戒就等於是下品的下下。但你必須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上面都沒有了。

那麼皈依得戒體,五戒為起步,最簡單的劃分,你看五戒其實是世間法。它就從世間的現象界開始向實相界走,你這個現象界不能確認,你就沒有辦法進實相界。這很簡單了,已經很清楚了,可是你就死在這裡。

現在我們辦活動,很多人就講說師父他沒有皈依的,我說沒有皈依就給他皈依,可是他說他不皈依,我說他有沒有報名?有啊,有就皈依了,不然他來幹嘛?你想想看,他應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儀式,他已經交錢報名來到寺院裡頭,那不就進來了嗎?你又要把他踢出去,搞那儀式幹嘛?對不對?他已經接受你才進來的,接受不就皈依了嗎?可是你本體沒看到,你只看到相。

我們也可以給他取個法名,他說他不要,不要就算,我說那就叫阿土好了,對不對?我們給他另外取個名字就好了,阿土不能叫法名嗎?這很奇怪,我們本覺昌隆一定要從隆字輩,然後「能仁聖果」,從能從仁來講,那你就叫果然好了,不是果字輩嘛,果然可以吧。然不然你就要能吃,能字輩,能睡也可以,對不對?像你們眾字輩,不要種稻種樹,種菜好了。你認為法名要怎麼取,你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學佛是很活潑的,都被你們打死了。

下品戒只是告訴你說,你要去認識這個問題,然後教導你。這個時候它有第二個中品戒,就是下中的,你會說我要受菩薩戒,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喔密密麻麻,六重二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你好像被虐待你就很高興。戒律越多,捆得越緊,五色繩都綁起來,你願意,可以,這進階,更進一步。你說這還不夠,四十八條算什麼,我要受具足戒,可以嗎?有些人包括具足戒在裡面,終生受持都不開的也有,那統統變成怪人。

你看印度佛法的戒來到中國改變了很多,這些祖師大德不是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改?譬如我們吃飯的叫維口食,種菜在印度是絕對禁止,你不能種菜,不能下田!來到中國以後,變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禪師規定的,一定要下田去,不然為什麼有出坡這件事。在印度不準出坡的,修行人就去修行,什麼事也不幹,除了中午來吃一餐以外,就回去休息,他吃完就走了,碗也不洗。洗碗別人的事。所以他一定托缽,他不煮飯,他洗澡很好玩,衣服折一折就到水裡泡一泡,起來又穿起來了,他不洗衣服的。洗澡不像你們,一定要用肥皂去污染河水,他沒有,他把魚鱗洗一洗,給魚吃就好了。

這戒律來到我們這邊全改了。上廁所,哪像我們?印度人上廁所是以大自然為伍,褲子褪下去,裙子翻起來,蹲下去就好了,走了以後他說種菜完畢。但是他有一個東西,要誦經的時候手要洗二十遍,現在也有人手要洗二十遍,他們手洗二十遍是用沙子洗,泥土拿起來洗,二十遍才會洗乾淨,不然大便沒洗乾淨。現在人用肥皂洗二十遍,所以都富貴手,會脫殼,還問說師父這樣要怎麼辦?

你不懂得變通,因為印度是一個森林文化的國度,它出來托缽很方便。中國,尤其在北方,冬天到哪裡去托缽,下大雪怎麼托缽!你看印度大部分打赤腳,下大雪你打赤腳?所以你一定要穿鞋子、穿襪子。

你要懂得通權達變,要去變化,去適應,這叫開遮持犯。當然這種特色一出來就變成中國佛教了,跟印度完全不同了。印度是個熱帶地區,熱起來頭都會冒煙,它是那麼熱的地方,所以他們可以不穿衣服,耆那教不穿衣服,叫天衣派。我們到冬天看你不穿衣服?你不要把棉被都穿起來就好了。所以環境不同,戒律是跟著變的。佛陀在熱帶地方訂的是熱帶的戒律,我們在寒帶的地方,那你要怎麼調?這就是變化。

所以雖然這是下品戒,是作意修的別解脫戒,你有沒有清凈心?願意求上進,你的品位就從下下到下中,到下上,通常到了下上以後你會入定,入定以後戒律就不是你的要求。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大茅棚里,到了冬至以後下大雪,他就煮個飯吃,其實就煮芋頭,就是水加了,水其實也結冰了,竽頭倒下去,那就開始要生火了。就在那要生火的過程里他入定了,接著就過年了,到元宵以後,那裡很多修行人在住茅棚,就說怎麼那麼久沒看到他。過年了已經元宵了,雪積很厚,地上都是冰,就過去看他。糟糕,有老虎的腳印,會不會被老虎咬了?然後找找,找到他的大寮,唉,人在那裡,而且那芋頭已經發芽了,他已經入定一個月。

各位你想想看,我們怎麼修行?入定的時候一個月可以不吃,這跟你們辟穀禁食,然後肚子咕嚕咕嚕這樣叫,然後就看著餅乾,然後就看看周遭有沒有人,然後那餅乾就消失了,這個戒你再怎麼持,你都會犯戒,下品戒、別解脫戒就是你會犯戒,行為上可能沒有,心理上犯了,對不對?別解脫戒,那就只告訴你行為不能犯。想歸想,沒關係,別解脫戒就這樣。

定共戒就不一樣,因為你入定以後,不但行為,心裡也不起,因為你在定中,你沒有紅塵的這種誘因,所以你六根跟六塵境界不相應,這個叫定共戒。道共戒就不一樣,你要跟紅塵相處,而心不起念,這個不一樣,所以這才叫上品戒。當把你關在一個地方,你都沒有塵境,那當然你不起心動念,但這個是比那個起心動念的要好,所以這是定共戒,因為在那定的範圍內。而道共戒是把這定的範圍打開了,跟眾生相處,各種紅塵都在,不受誘惑,但是他知道。師父這個好吃咧,他吃了,我問說好吃嗎?好吃,好吃給你吃。你說好吃,你怎麼不吃?好吃給你吃,不受你誘惑。他也吃了,他知道好吃,你也說好吃,好吃給你吃。你到了那個境界,紅塵對你沒誘惑,你可以跟定中一樣,這個叫上品戒。

所以我們在跟你講的,上中下品跟你講的上中下品不一樣,你在別解脫戒裡頭也講上中下,那是下品戒的上中下。知道嗎?不是說你持的戒都是下品,因為你講的是下品的上中下。你要知道,作意這個東西,那我們在教你的,你願意接受嗎?你說人家才沒這樣講,因為你就跟盆栽裡頭的那一顆一樣,你只懂得盆栽這裡頭的土,而且你很要命的就是必須人家澆水,人家不澆水你就會枯死,因為那個土就那麼淺。所以你要知道,這種封閉型的人,不是開放型的人,生命是很危險的。當人家不再給你信息的時候,你就完蛋了,因為你茫然。不但這個樣子,你以為你很美,你是被修枝的,人家修剪你的枝葉,把你那個姿勢給做起來的。那個美是人家弄的美,不是你自己美。

這個就是我們跟各位講,生命的存在跟運作是最初的部分,你假如連這個都看不到的話,你學的只是知識,不是佛法。佛法講到微細的地方,你看看十二緣起這樣的運作當中,有四食、有五蘊,都在十二因緣裡頭運用,你懂得運用嗎?不然你怎麼會懂得佛法,你懂得只是知識而已,然後自己就在那邊扭來扭去、奇奇怪怪的動作,那不是佛法。

擷自《普賢心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修行是修心,不是修身
當生命被意識挾持的時候,你就不能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