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對於武術技擊,中西為何理解差異大?李小龍一句話講明白了!

對於武術技擊,中西為何理解差異大?李小龍一句話講明白了!

「我將擊倒任何人、任何動物。」——邁克·泰森

「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我們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李小龍

武術家李小龍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造就了人們在戰鬥中不同的表現。西方文化在戰鬥上的表現是進攻、進攻、不停地進攻!而中華武術在比試中的「比」不是主導地位,而是要在比試中遵從禮節的規範,實現道德升華。在無數訓練中注重養練是為了「養」,以滿足自身安全和修養性的需要。從中西軍事思想差異的角度來思考即可看出兩者的不同。

在軍事著作中,西方有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東方有《孫子兵法》,他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二者各有千秋。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以毀滅為目標,核心是「戰」。按照克氏的解釋,就是交戰雙方 「相互消滅」,核心原則是「無限制地使用暴力」,最終目標是徹底地消滅敵人。

中國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得已而為之」,反對窮兵黷武。孫子雖像克勞塞維茨一樣地重視攻擊,但在孫子看來,戰爭的唯一動機是利益。他指出武力的使用愈少愈好,最好完全不用。最高原則是「兵不鈍而利可全」,最高目標是全我以存、全敵以降。

西方搏擊在擂台上,注重速度、力量,猛烈進攻的拳手往往獲勝。不進攻則判消極,要罰。與西方軍事思想相對應的是,西方人注重直接的效果,所練一切圍繞實戰,用跑步、舉重來快速提高實力,使人的實戰搏擊能力達到極限。比賽中,只要裁判不說停,拳手就不停地攻擊對手,即使對方已無還手之力,還要繼續猛烈毫不留情地攻擊。如美國的UFC、Bellator等比賽採用的綜合格鬥(MMA)規則,降服對手、迫使對手拍地認輸是取得比賽勝利的重要手段。當選手倒地時比賽仍繼續進行,裁判很少叫暫停,除非參賽者被對手部署降服技成功或被重拳打擊不願繼續比賽時,可以拍地認輸。

東方內家拳武術思想倡導「以靜制動、後發制人」。注重防守反擊。一個中國技擊武術家苦練一生有了可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及強大功力卻並不顯露,一個武師達最高境界並不是為了主動攻擊他人,打傷、打死對方,而是作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領悟人生的一種手段。與對方交流,只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搭手之間,即知雙方功底深淺,即使武藝比對手強,卻還要尊重對方,給對方留面子。目前,中國散打比賽中如將一方擊倒後則不能再繼續進攻,裁判讀秒後,如未能起身繼續比賽或雖能站立但知覺失常,判另外一方為該場勝方。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通過計算雙方的得分來判定勝負,運動員可以通過合理運用各種攻防招法,包括拳法、腿法、摔法均得分。

中國武術發展至極限為什麼不是像極為開放的競技格鬥運動,或泰拳一樣側重於以肘膝猛烈擊打對手或以地面絞殺對手令對方稱臣?其實是體現了儒家「仁義」思想,在武術技擊上,英雄不打倒地漢。武術技擊家認為攻擊倒地或失去戰鬥力的對手是不講武德的表現。如果己方水平遠超對手,則手下留情。只有遭遇勢均力敵的對手,才全力以赴。而且以肘膝攻擊很難做到點到為止,有「仁」的理念的中國武師不希望以如此重大的殺傷力作用於對手身上。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責任編輯:錦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覺場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