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內丹中派的特色

內丹中派的特色

內丹中派的特色

中派以李道純、黃元吉、尹真人師弟為其中巨擘。李著有《中和集》,選編有《道統大成集》。黃著有《樂育堂語錄》,及《老子道德經精義》、《道門語要》等書,雖亦純主清凈修為,然主援儒以入道,本儒以釋道為主旨,而微始終以「守中」一著為訣法。

宋儒常教人守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全系宗主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相承之十六字心法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雖曰十六字,實只一字,此一字心法,即「中」也。尹真人師弟著有《性命圭旨》一書,全旨雖在三家合參而一其體用,然要亦對儒家佚傳之命功,多隱隱有抉微者在也。此派對儒門中人修持,易為入手有得,以其行文立說,著旨相近,一反道門之全以鉛汞龍虎等等之「喻體假用」之旨趣,故視之為「教外別傳」,當無不可。至著《毅一子》之楊毅廷,則完全是以儒說道矣。

夫中者,乾坤之交所由生也,如「十」字,交則中生焉。乾坤不交則中隱於太極之體,乾坤相交則中顯為陰陽之用。故中實先天地而存,中天地而立,後天地而成。天地有天地之中,人身有人身之中,守人身之中,以應天地之中,致人身之中,以合天地之中;此實天人變化、天人合一之微旨。守中則至正,執中則至善,致中則至和,位天地,育萬物,極神聖,其功用全在於斯耳。故李道純論「中和」之道時有曰:「禮記: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謂靜定中謹其所存也,故曰中。

存而無體,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中節,謂動時謹其所發也,故曰和。發無不中,故謂天下之達道。誠能致中和於一體,則本然之體,虛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即子思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同一意旨。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應變之樞機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動一靜之全體也。」這完全是以中和言道說教矣。

黃元吉則不僅在性功上以儒說道,即在命功上亦然,且揭「守中」為其為一貫工夫。如云:「昔論吾道,始終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精而化氣。終而守無形之中,以煉虛而合道。」又云:「吾道修為,除童體之精氣神三寶無虧者,無須守中一著工夫,可直從河車搬運下手外,凡已漏體之精氣神三寶均已虧損者,則舍守中溫養一法,以積精累氣,復精聚氣,固精養氣,期返還於童真體,用為修鍊之本,別無二途可循。」此則更只是單提中字為教矣。

中者,至善之道,唯一無二之本體也。經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言不二也。故即為中道,而守中亦即守一,執中亦即執一,致中亦即致一也。其最後一著,則中亦不存,一亦不立,豈有二哉?實則三家皆重此。故尹真人師弟之性命主旨云:「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

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又云:「惟此本體,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強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天得此而天,地得此而地,人得此而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故中派不只是主儒道合參,實以三家合用為上乘旨意也(按佛家之言中道,以破我法兩執,雙離空有為要義,最後認中亦為邊見,而予以否定之,與儒道二家之旨意,略有小異)。本天道立人道,以人心合天心,則自符於中道而無或背矣。丹經云:「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止片時。」正言其功用也。

丹道派中以玄關一著為最要。李道純更坦率指明此中即玄關。他謂:「夫玄關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今之學者多泥於形體,但著在形體上求即不是。然亦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也?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所以聖人只書一中字示人,此中字即玄關明矣。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釋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此禪家之中也。

儒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動,中之體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易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且復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陰者,靜也。陽者,動也。靜極生動,只這動處,便是玄關也。汝但於二六時中,舉心動念處著工夫,玄關自然見也。見得玄關,藥物火候,運用抽添,乃至脫胎神化,並不出此一竅。」由此,可證黃元吉肯定「守中」一著,為徹始徹終工夫之有以也。

總之,中為天下之達道,循之以修行,守之以為用:則盡其精微,可以超凡入聖,極其高明,可以超聖入神,而入於形神俱妙,性命雙徹之化境,非從在於養生盡年一事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莊子臨終遺言:盡人事聽天命!
手紋很亂代表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