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濱醫「大康復」發展向一流升靶

濱醫「大康復」發展向一流升靶

近日,濱州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理事會成立大會暨「泰山學術論壇——聽力與言語康復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新進展專題」在煙台舉行。美國密蘇里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促進協會院士任晃蓀,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受聘名譽理事長。中國聽力語言康復中心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喜斌當選理事長。校黨委副書記李文喜,山東省「泰山學者」韓芳、鄭慶印以及國內外特殊教育領域、殘疾人康復領域的領軍人物、知名專家學者、創新創業成功人士60餘人參加成立大會和論壇,聚焦助力新舊動能轉化重大工程,聚焦康復治理體系現代化改革,聚焦「教研醫產」聯動培養機制和「雙向賦能」鏈條式培育機制創新,探索特殊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新模式,引領「大康復」建設和發展向一流升靶,為殘疾人事業發展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完善治理體系:構築頂尖複合人才聚攏高地提升治理新效能

濱州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理事會的成立,不僅吸引了兩名院士的加盟,更把60餘位國內外特殊教育與康復領域的頂級專家聚集在一起,把校地、校企和社會各界聯合在一起,共同推進殘疾人教育康復事業的發展,優化了內部治理結構,釋放了教育改革的活力。在當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從治理體系構建向治理效能提升的背景下,「理事會怎麼辦」「特殊教育事業如何顯效」成為成立大會上專家學者的焦點話題。

「理事會為強化特殊教育學院與社會交流合作,完善治理結構,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搭建了良好平台。」名譽理事長任晃蓀院士說,「理事會將注重加強成員之間、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學校之間科研、資源共享,推進學院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研發、合作發展,真正實現優勢互補,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程京院士是中國生物晶元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站在國際生物晶元研究前沿,主持建立了國內急需的疾病預防、診斷和預後分子分型晶元技術體系,部分晶元已通過進入臨床應用,實現了所需全線配套儀器的國產化。「此次受聘濱醫特教學院理事會名譽理事長,就是要搭建更多平台,讓國人躋身國際第一梯隊,讓百姓用得起科技產品,讓決策層了解到更多真實的民情。」程京說。

「高校成立理事會,最大的效能應該是聚攏人才,壯大智庫。」理事長孫喜斌說,「特殊教育理事會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海潮效應』,既吸引到國內外頂尖大咖為學科把脈定向,又吸納了一批國際人才助力教學科研,同時匯聚基層一線的企業機構落實轉化應用。理事會將探索新形勢下產教融合的新機制,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打造以學院為中心,以各類醫療機構、康復機構,相關及殘聯等單位為支撐的多層次立體化辦學體系,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在濱州醫學院黨委副書記李文喜看來,實行理事會治理是學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內部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近兩年,學校先後在藥學院、康復醫學院建立理事會制度,探索了高校開門辦學、社會力量監督管理的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特殊教育學院理事會人才層次更高,融合力度更大,是助力「大康復」教育管理體系的又一次重要實踐。

突出融創育人:「教研醫產」聯動培養機制提升教改新效能

據介紹,目前我國聽力專業人才缺口達近10萬名,而拿到聽力學專業證書人才僅1萬名;我國自閉症兒童占所有兒童的比率為1:150,而康復機構數僅有幾百家,多數為民辦機構,一間教室100多名患兒集中康復,治療師與看護人員均有限。

人才培養的梗阻在哪裡?專業泛化、特色不足、需求脫節、融合薄弱。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康復學系劉巧雲教授感言,「現在服務對象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從肢殘、視障、聽障,延伸到中重度的自閉、智障等等,而在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方面,迫切需要細分領域、精準施教,既要有大類課程,也要有核心專業課。」泰山學者、濱醫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研究院帶頭人鄭慶印教授認為,醫學院校應當更充分地挖掘醫教結合和臨床方面的優勢,增加和預防、治療相關的教學,建立頭部訓練等服務機構,當做一種治療產品或產業,融入大康復事業發展。有著30多年臨床帶教經驗的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咽喉科王寧宇主任指出,特教康復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滿足於三基本培養,更要通過參與課題研究達到深入的學有所成、通過參與學術活動達到全面發展、通過參與實踐操作達到知行合一。山東省盲人協會副主席朱清毅建議,高校人才培養要和現階段科學技術發展吻合起來,尤其是進入5G、機器人、大數據時代,要在教學科研方面做對接引領,多產出類似於國家標準的成果,多參與國家標準類的制定。

如何在新時代有效破解難題?與會專家認為,以濱醫樣本為依託,研究好、發展好「殘健融合、教康結合、學用合一」的殘疾人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

1985年,濱州醫學院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專門招收殘疾青年的大學本科專業,開創了我國殘疾人高等醫學教育先河;2012年招收視障學生,2018年招收聽障學生,填補了全國醫學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視障生、聽障生教育空白;進入新世紀以來,濱醫殘疾人人才培養模式日漸成熟,並逐步布局形成大康復學科建設體系;今年建成啟用國家級特殊教育示範園區,致力於打造集教學、科研、康復服務於一體的殘疾人教育和康復教育高端平台。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折射出我國「大康復」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流變。

面向新時代,專家們提出要進一步創新「教研醫產」聯動培養機制。以教學為根本,聯動研究部門、醫療機構、產業企業形成人才培養創新鏈條。其中,「教」為人才引擎,著力提供高素質人才;「研」為創新動力,強調以需求為導向的研究立項;「醫」為需求反饋,致力一線實踐指導;「產」為市場驅動,實現社會服務突破。四位一體,將各方緊緊聯繫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圍繞這一聯動機制,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對特教康復事業發展進行靶向定位,確定了年度建設「五大工程」。一是面向基層,搭建高校、醫院、康復機構一體化的服務合作模式。依託深圳市特殊需要兒童早期干預中心,向深圳政府申請立項及相關經費,共同實現產學研的促進。依託深圳市兒童醫院、深圳市特殊需要兒童早期干預中心的社會資源和患者資源,建立實習基地和案例中心;二是根據工作需要在特殊教育園區建立遠程會診中心;三是建立遠程服務模式;四是以科研項目促進教學教研質量提高;五是加強濱州醫學院職業技能鑒定考點建設。

「藉助五大工程建設,為殘疾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資源,為殘疾人事業發展服務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加快特殊教育事業向精準化、國際化、融合化、鏈條化邁進」,濱醫特殊教育學院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院長曹同濤表示,「目前在學校層面,已著手組建學科建設辦公室,開展學科(學位點)建設和研究工作,同時成立康復學部,統籌全校大康復學科體系構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聚力雙向賦能:推進產教融合轉化提升服務新效能

在本次「聽力與言語康復」泰山學術論壇上,與會嘉賓學者圍繞學科發展進行了30個題目的學術交流研討,其中一個重要的焦點就是:如何推進產教融合,更好實現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的交流轉化。

康之聲聽力集團此次向濱州醫學院捐助了遠程會診室。會診室里將建立符合聲學標準的遠程會診中心,能夠完成遠程專家會診、專家指導、實習督導、教學互動、網路直播教學、個訓課示範等功能。「這個會診室可以將高校、康復機構、醫院和企業緊緊聯繫在一起,使得聽力學研究和專業知識快速傳播,惠及更多特殊人群」,集團創始人、CEO李旭東李旭東說。

北京拓爾隔音技術有限公司則為濱州醫學院規劃建成7個專業聲學房間,並成立拓爾視覺言語康復科研基金,為教師提供科研啟動資金,希望從硬體建設方面為教學科研注入動能。

「一優(發揮臨床醫學優勢)兩特(突出特殊教育與康復特色),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濱醫確立的發展格局。我們正在著力將這一格局更有效地融入國家戰略和山東發展布局,加快構建與新舊動能轉換要求相適應的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和服務鏈,實現良性互動,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醫科大學」,李文喜告訴記者,「實現產教融合『雙向賦能』鏈條式培育機制,是高校釋放服務新效能的必然路徑,目前這一路徑已經拓展到校際、校企、校地等國內外各個層面。」

據記者了解,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濱醫迎來了產教融合轉化的「高光時段」。去年11月,與中國康復醫學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八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度合作,全面夯實康復醫學教育升級發展基礎;今年9月23日,濱州醫學院-青島理工大學康復工程研究院在國際健康產業大會上揭牌,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學科力量,重點研究醫工融合的醫養健康領域應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及果轉化,紐西蘭皇家工程院謝勝泉院士受聘首任院長;11月1日,與煙台高新區在共建康復輔助器具研究機構、康復工程科研項目合作、區域醫療衛生機構資源整合規劃、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高新區開闢專屬園區,支持學校特教康復事業發展;11月12日,聯合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及和地方教育、慈善、統戰部門,成立煙台市中小學脊柱健康促進中心,啟動公益篩查活動,實施區域精準人群幫扶……

與校外產教融合轉化相呼應的是,學校內部也正在籌劃從機構改革與平台建設上深度挖潛。強化科研部門在技術開發、轉讓、諮詢與服務的管理職能;增設國際合作交流處,加強外事工作指導、協調和歸口管理;設立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等等。

談及未來,名譽理事長任晃蓀信心滿懷,「構建高校與社會雙向參與、互動發展的新格局,助推行業發展和國家發展戰略,不僅是理事會的發展規劃,也是「大康復」建設發展向一流升靶的題中之義。」(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興華 通訊員 呂海波 王朝榮 常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多元消防教育 防患於未「燃」
北師大數學建模教育中心成立北京和山東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