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與影像」之溫暖的火種:互聯網時代的公益影像

「互聯網與影像」之溫暖的火種:互聯網時代的公益影像

11月23日至30日,本報與安徽省黃山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2019第一屆互聯網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暨第十四屆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活動期間舉辦的「互聯網與影像」主題研討會,延請傳媒出版專家、各大網路平台媒體人、年輕的攝影網路達人及黟縣等20家「醉美」攝影旅遊目的地代表,圍繞互聯網、攝影、旅遊、文化,探討互聯網時代攝影形態、樣態和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及互聯網時代影像在推動地區文化旅遊經濟所發揮的作用等展開思想的碰撞與交融。

數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 」也成為新時代攝影發展的大勢所趨。基於互聯網、數字技術發展的攝影,傳播平台在哪裡?攝影的生產和呈現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讓攝影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成為社會發展助推器?攝影人在互聯網中怎樣去偽存真、健康成長……此次研討會上的「頭腦風暴」,為互聯網攝影發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借鑒和智力支撐,由此次研討會出發,本報近期推出系列報道,分享和探討「互聯網與影像」話題,敬請關注。

視頻

紀實攝影先驅劉易斯·海因曾說:「我想做兩件事:表現那些應予糾正的,也要表現那些應予讚賞的。」這句話道出了新聞、紀實攝影的實質,也指出了攝影的作用和功能。劉易斯·海因一生的攝影作品,幾乎都和工人的生活狀況有關。他拍攝的童工照片,令很多當代美國人震撼、哭泣,更直接促成了美國以至世界各國禁用童工。

而在上世紀90年代,攝影家解海龍拍攝的「大眼睛」蘇明娟,向世人傳達了「我要讀書」的強烈渴望,進而改變了中國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命運,推動了希望工程的發展。近年來,關於攝影人的公益攝影作為一種類型的研究與實踐話題也漸漸被更多關注。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縣三合中心小學,蘇明娟(大眼睛,8歲)。 解海龍 攝

在當下的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攝影群體及機構,用攝影讓愛有所依,用溫暖的圖片展示真實的生活,藉由互聯網平台迅速將火種播撒到各處,創造了公益傳播新形式,為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能與攝影一樣,與科技、互聯網的發展如此緊密相連。作為視覺藝術門類,影像是不需要翻譯符號的,它直面現實世界,直截了當地記錄、表現和揭示社會問題的獨特方式和敘事功能,是其他藝術語言和文字所不能及的。攝影圖像,讓人身臨其境的和那些從未走進過的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群體面對面,真切體會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訴求,見證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引發人們的思考,使人反省,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責任意識。

「感光」的影像

在「互聯網與影像」主題研討會上,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副主任、網路信息處處長吳硯華從社會責任出發,介紹了2018年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公益項目「感光計劃」。

吳硯華在會上發言。

「感光計劃」發布兩個月後,在2018年9月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期間舉辦了「當攝影遇見公益」展覽,展出了解海龍、傅擁軍等6位攝影師以樸素願心真實記錄下的受助者們的困境,觸動了無數人。

據報道,來來往往的觀展者里,一個頭髮花白的外國老先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看得太認真了,在每一組照片前都駐足良久,不時傾身向前,甚至在一些照片前,還拿出隨身攜帶的摺疊放大鏡,仔細研讀了照片里的細節——用了足足20分鐘,他看完了6組照片。本以為他一定熟讀中文,通過事後交談才得知,他不識漢字。聊起觀展感受,這位來自紐西蘭的策展人約翰·B·特納(John B Turner)說:「我不需要知道圖片說明寫了什麼,也不必了解故事的細節,這些照片告訴了我一切。照片中的人正在遭受的磨難,他們的悲傷和無助,我都感受到了。這個展廳里,很多其他照片在揮著手,拚命大喊著『看我看我』。這些照片安安靜靜,卻有巨大的力量。」

作為「感光計劃」公益項目啟動兩個月來的一次影像總結,「當公益遇見攝影」的照片質樸平實,跟一些概念先鋒、視覺語言華麗的展覽相比,甚至顯得樸素與笨拙。在這些作品裡,你很難看到攝影師們的自我表達,卻能切實感受到每個被攝者深陷病痛和貧困中的無助和痛苦。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追求信息傳遞效率的當下,傳統的公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愛心人士和受助者的需求——大家迫切需要一種便捷有效的創新公益模式。「感光計劃」以攝影為橋樑,組織公益攝影師通過自己的頭條號持續發布反映救助線索的公益圖片,依靠AI Lab的人工智慧技術和個性化推薦演算法系統,公益圖片故事得到更廣泛、更精準的傳播,讓受助者的情況更快、更准地觸達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縮短受助人與救助機構之間的信息鏈條。

「感光計劃」公益項目在開啟短短4個月後,推動公募籌得善款超過1000萬元,吸引愛心捐贈近38萬人次,與66名公益攝影師建立合作發布圖集144篇,共幫扶山東、河南、廣東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44個大病家庭找尋到了擺脫困境的機會,受助者中年齡最小的僅7個月大。

在「感光計劃」項目實施中,攝影師、記者、自媒體作者聯動,鄉村、醫院和NGO共同對接推動弱勢群體的救助,通過專業新聞把控和優質影像的感染力來從更深層次傳達特殊困境群體的需求。一系列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公益圖集讓不少家庭走進公眾視野,在社會各界的幫扶下,重新見到生活曙光。

聚集的「螢火」

騰訊網圖片頻道「中國人的一天」高級編輯汪曉為在「互聯網與影像」主題研討會上播放了一段騰訊公益扶貧攝影項目的視頻,並列出了直觀的數字:騰訊網從2016年至今,一直在做「新聞 公益」項目,給幾千個家庭籌款超過3億元。2018年10月29日,騰訊新聞聯合本報、中國扶貧基金會等發布公益「螢火計劃」,通過攝影成功打造公益品牌,讓向善的內容通過網路傳播發揮更大的價值。有「老法師」之稱的傳統攝影人孫昌輝,通過公益平台發布內容,僅個人便為受助者籌款超過1200萬;從去年到現在,一年的時間籌款接近1億元。在全面脫貧攻堅的目標下,今年9·9公益日前夕,騰訊網與北京日報、本報,以及各地主流媒體合作,累計惠及800多個貧困村,數百個家庭,籌款超過2000萬元……

汪曉為在會上發言。

點擊收看《中國人的一天》

2019年7月31日,騰訊新聞聯合本報發布公益資訊文章影響力榜單,分別從內容專業度、內容傳播數據、內容帶動公益籌款額3個維度,評選出2019上半年TOP10作品。其中,「螢火計劃」中的圖片報道《她因小兒麻痹症僅有2個手指能動,寫下3本書,北漂擺攤賣書》位居第二。影像讓報道中的主人公洛洛散發出心靈之光,而洛洛積極、充盈的人生,也讓更多的人心生感動與力量。

趙迎新主持會議。

本報社長趙迎新說道,在發布「螢火計劃」時,我們曾呼籲公益內容創作者減少對病痛和個人、家庭悲劇的渲染,多挖掘有愛的公益故事,這也是我們共同發起「螢火計劃」的初衷。在觀看「螢火計劃」的內容時,確實有太多的觸動,也有很多的感動。在這個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萬分之一幾率的疾病或意外,落在一個家庭,都會摧毀原本正常的生活,改變人生的軌跡,但生活仍要繼續。攝影家薩爾加多在拍攝遭受不公待遇的體力勞動者項目時曾說:「我以尊重的態度審視。」因此,他鏡頭下的勞動者,無論是礦工、石油工人、工廠打工者還是農夫,我們都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人性的光輝。「我以為,感人的公益影像應該是攝影人與被攝對象的平等的表達,甚至是尊重或愛意的表達;好的公益故事通過影像敘事,從而得以對生活和精神進行高度提煉;公益作品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它是不是傳遞了愛和人們對生活的抗爭、奮鬥,是不是感染和激勵了社會的一個群體。」

「我的照片是和被攝對象相互信任、親身體驗、深入觀察、長期相處中進行的真實、準確、嚴格、系統觀察的副產品」。「螢火計劃」參與者、攝影家寧舟浩陸續拍攝了身邊諸多小人物的故事。他在老年公寓里感受到垂垂老者的孤獨,記錄下《一個人的城市》;他發現了京劇在民間生存窘迫,往返多地尋找《京劇守望者》;他在農村城鎮化的對抗中,拍下其中的典型代表《毛家工業園》;他還和一對百歲夫妻共同生活,見證了他們《百年好合》的故事。現在,他還在為重慶一處沒有通路的村子焦急,希望能呼籲籌款為村民鋪建《最後一公里路》。

閃亮的「因子」

在2019第一屆互聯網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暨第十四屆黃山(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上,除了「螢火計劃」外,「泗溪攝影溝」扶貧主題攝影展也是一個以公益為底色的影展。

「泗溪攝影溝」扶貧主題攝影展展品。

黟縣「泗溪攝影溝」是黃山市、黟縣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探索創新的一個新模式試點,是由市縣攝影機構組織實施的一個攝影扶貧重點項目。宏村鎮泗溪村是省級貧困村,但卻是一座未被開墾的攝影富礦。2018年在黃山市攝影辦、黃山市文聯和黃山市攝影家協會的支持下,市、縣、鎮、村四級聯手啟動了「泗溪攝影溝」打造計劃。展覽展出的便是招募的13位攝影師志願者,對泗溪村內12個村民組進行全景式拍攝後推出的影像,不僅通過線下影展和線上公眾號的宣傳,向社會推出了泗溪村的古林香榧、徽派土樓、溪頭飛瀑等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而且反映了泗溪村貧困群眾勵志自強、奮發致富的精神面貌;不僅向社會推介了香榧、竹筍、葛粉、茶葉等優質原生態綠色農土特產品,而且反映了黨和政府以及村扶貧工作隊、村兩委幹部的擔當作為,充分彰顯了基層幹部群眾發揮自身能動性,積極奮發創業並最終脫貧出列的生動實踐。

原扶貧隊長吳順輝在《扶貧手記》中寫道,攝影「閃亮」了這個貧困深山村。藉由一次攝影活動在網路上的傳播,讓泗溪瞬間成網紅,一夜天下知。「攝影讓泗溪的名頭響了起來、活絡了起來。於是,攝影採風、戶外探秘、研學旅遊的來了,『農家生活體驗團』的大巴來了,蕪湖土貨採購團來了,屯溪豐華大市場採購商來了,『榧香居』簡宿和貧困戶農家樂開起來了,貧困戶村民戶農土特產合作社經營起來了,泗溪首屆消費扶貧山貨節開市了,農家庭院和村莊人居環境變整潔了,全村的基礎設施逐漸提升了,貧困戶和農民群眾越發有精氣神了……2017年全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7553.45元,2018年全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8286.35元;村集體經濟也由過去的不足5萬元到2017年的10.5萬元,再到2018年的12.46萬元。在這組具有象徵意義的指標數字里,毫不懷疑地蘊閃著攝影的因子。」

在落幕不久的2019年第四屆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上,作為在地化的一項藝術實踐活動,雙年展組委會舉辦的「涅槃·攝影家眼中的鳳凰精準扶貧」駐地拍攝計劃,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10位優秀攝影師分赴鳳凰縣10個特色苗寨、鄉村,展開「精準扶貧」主題駐地拍攝,其工作成果不僅全面亮相雙年展,還在新媒體傳播廣泛。

如何以攝影的方式聚焦扶貧公益,助力脫貧攻堅,發揮影像的認識、教育、審美作用,拓展影像創作與傳播的社會功能?以上兩個活動從不同層面給出了答案。

播撒的「種子」

隨著互聯網觸角的深入,用戶的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師轉戰自媒體成了大勢所趨,相對於傳統的圖文模式,圖集更具備衝擊力、真實性、記錄性和浸入感,更具備公益傳播的優勢。資深媒體人嚴志剛說,作為傳播的一種語言,紀實攝影與生俱來的人文情懷,是一種特別適合去承載公益的載體,現場感、真實性和蒙太奇般的故事結構,很容易通過攝影師的現場見證,讓更多人激起共鳴和同情心,最終伸出援手,來改變他們的命運。現在接觸到的公益攝影師,利用各種互聯網平台,迸發出的能量是驚人的,一個攝影師一年可以幫助幾十個家庭,為困難家庭募捐上千萬元。

無論是企鵝號、微信公眾號還是今日頭條,自由攝影師薄高鵬的「微言薄語」都獲得了大量關注,諸多新媒體人追求的「10萬 」也常常不在話下。他擅長走近普通人的生活,再將這些平凡人的故事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與人們分享,贏取千千萬萬人的共鳴。從2016年至今,他和他的團隊接觸過數百個大病家庭,用圖片講故事的方式,通過各種公益平台的傳播,共為他們募捐善款近2000萬元。

攝影師吳芳的鏡頭始終關注著小人物,報道充滿情感和人文關懷,利用自媒體的傳播改變了很多家庭的命運,讓他們走出困頓,看到希望。從2016年9月至今,他的自媒體賬號「乙圖」通過互聯網為數百個困難家庭籌款超過4000萬元。此前,由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發起、吳芳在「乙圖」發布的圖集《重病女孩媽媽消失,每天抱著她衣服睡覺,畫了個媽媽和流淚的自己》,在24個小時內即為患病的小主人公募捐了總計27萬元的公益善款。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副秘書長徐惠芳指出,如何讓公益信息傳播方式擺脫同質化,已逐漸成為公益組織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而新技術的運用將拓展公益信息傳播的渠道,有效提升傳播效率,讓圖片公益這一形式更好地為慈善事業服務。

吳芳說,他第一次利用自媒體幫助弱勢群體,是從報道合肥的一個白血病兒童開始的,因為孩子家裡實在沒有錢,他媽媽扮成聖誕老人大冬天在外面賣平安果,吳芳在「乙圖」發表這組照片後,很快就籌集了70多萬元。「這70多萬元的數字都是網友10塊、20塊錢拼湊起來的,這件事讓我第一次見識到了互聯網自媒體的力量。」「而像我這樣的攝影師出現,恰恰是給了普通百姓一個傳聲筒,讓他們微弱的聲音通過鏡頭——這個彷彿具有魔力的傳聲筒,發出聲來,聲響巨大,撼動人心。」

研討會現場。

與會嘉賓合影

作者:方妍、唐瑜

攝影:范隆聲、吳平、王晗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93期·1版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麼訂閱2020年報紙

2019年9月15日-12月31日

前往郵局訂閱或撥打郵政訂閱熱線11185諮詢

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訂閱

掃描中國攝影報在線訂閱二維碼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鄉村少年光影社給孩子們到達遠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