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謝清海:A 股逐步邁向機構化和價值驅動

謝清海:A 股逐步邁向機構化和價值驅動

「只有調研、調研、再調研,才能成為『優勢投資者』,也就是說,無論是作為股票買家還是賣家,都必須比交易對手了解得更多,而要具備這種優勢,唯有通過紮實的調研。」

因為篤信價值投資,惠理集團聯席主席謝清海在香港享有「東方巴菲特」的美譽。惠理是亞洲獨立資產管理公司,截至2019年9月30日,管理資產規模約150億美元。自1993年成立以來,惠理堅持價值投資,並於2007年11月成為首家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

2012年,惠理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惠理基金收購了原金元比聯基金49% 的股權,這是首次由總部在中國香港的資管公司收購內地基金公司股權。謝清海當時說,惠理下一步的目標是成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

2016年後,惠理由於種種原因退出金元。但到三年後的今天,當時謝清海的設想所期待的契機慢慢變為現實——2019年10月11日,證監會對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作了進一步明確,將原定於2021 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多家外資私募目前已在推進「私轉公」的相關準備。

「中國的資管行業潛力巨大,未來在中國可能出現5~6家有望發展為全球資管巨頭的機構,惠理會推動境內私募業務發展。」謝清海在接受《陸家嘴》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篤信價值投資的謝清海看來,外資對中國的投資興趣正持續上升。

外資認可A股機制改善

「我認為美國的政策是一回事,但(外資對中國的)投資興趣又是另一回事。目前中國A 股仍是被全球機構超低配的,這主要因為早前中國對外資流入有所限制,未來10~15 年,我認為外資的佔比會從3%增長到15%,中國會吸引巨大的外資凈流入。」 謝清海表示。

作為投資A 股多年、基金從業近30 年的市場老兵,謝清海本人近期也訪問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地,為海外投資者講述中國股市的投資機遇,「目前A 股的市盈率為13 倍左右,處於全球較低水平。多數海外投資者認為,未來10年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誕生更多有吸引力的企業, 我們很有信心外資會持續投資中國。」

外資加速流入,主要是因為看到A 股的機制出現了一系列改善,中國股市的開放也在不斷擴大。11 月,MSCI 將A 股的納入因子擴至20%,A 股逐漸會成為MSCI 新興市場指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次擴大納入所吸引的資金將明顯高於之前幾次納入,而且未來持續擴容也是大勢所趨。摩根大通預計,將有70億美元被動資金流入中國A 股市場,具體流向包括:36億美元被動資金流入現有的中國大盤A 股(268隻股票);33億美元被動資金流入新近被納入指數的中國A股(204隻股票)。由於跟蹤MSCI 指數的主動資金規模通常是被動資金的5倍,摩根大通預計中國A 股短期內將迎來總計420 億美元的增量資金。

中國近年來開放的節奏循序漸進。生於東南亞的謝清海認為,過快的開放容易影響金融穩定,「亞洲金融危機始於泰國, 因為市場過於開放,所以我看好中國循序漸進的做法。目前很多外資用互聯互通機制來投資A 股,A 股的交易量佔到港交所日均成交量的6%。下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是另一個重點,全球都需要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此外,外資也期待能夠通過互聯互通機制參與A股的IPO(目前僅QFII可以實現打新)。」

隨著外資不斷流入,國內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A 股開始更注重基本面和價值, 因此對外資的吸引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篤信價值投資的謝清海在上世紀90年代擔任摩根建富研究部主管時,就已經深深被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所吸引,其選股思路在投資界也自成一體。當年,其他研究員只重視恒生指數成份股,成份股跟隨指數漲跌,推薦這些股票沒有太大風險,即使大盤下跌也不會招致非議。相比之下,推薦恒生指數之外的股票,如果指數上漲而個股下跌, 研究員很可能因此丟掉工作。

在謝清海看來,如果把所有股票分為一、二、三類,第一類是被低估的,第二類是估值合理的,第三類是被高估的, 當時絕大多數研究員傾向於推薦指數成份股,也就是第二類股票,而謝清海卻希望做到,買第一類股票,在其上漲到2.5 時( 介於合理與高估之間) 出售。當時他把研究重心更多放在挖掘這類股票上。

當年,謝清海把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證券分析》稱為「聖經」。也正是這本《證券分析》讓他和葉維義(惠理的另一創始人) 走到一起,當時價值投資還並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兩人相識後,發現彼此都認同價值投資理念,在當時追漲殺跌趨勢投資盛行的香港投資界,難得碰到如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們決定一起「努力走另一條路」。

1993 年2 月, 一家名叫「Value Partners」( 惠理) 的基金公司靜悄悄地開業了。回想起來,兩人都覺得當年的想法十分單純甚至有點「幼稚」,葉維義稱之為「一盤沒有計劃書的生意」,而謝清海則說這是一家「Hobby shop」(興趣店)。創業之初, 惠理管理的資產規模只有500 萬美元,謝清海將自己全部身家——150 萬美元都投了進去,「我只是單純地想去做一件認同並喜歡的事情,想法十分簡單,開一輛日本二手車,看看電影,沒有什麼昂貴的興趣愛好,並沒有很大的野心。」 而如今,惠理的資管規模已經漲到了近150 億美元。

謝清海從宏觀上認定中國的投資潛力,其在上海的團隊也始終以價值投資的理念來布局A 股。落實在微觀層面,惠理對中國的消費、醫療、教育以及包括5G 在內的科技領域非常看好,認為這些領域契合中國的長期發展趨勢。

就消費而言,謝清海認為,中國儲蓄率高、收入持續上升、消費佔GDP 之比仍低(53%,遠低於美國、日本),鑒於人口結構變化,儲蓄率在未來幾年會有所降低,消費意願更強。

此外,「精品化」驅動各品類消費品成長,即中國消費者願意為「價高質優」 買單。惠理也發現,目前300 元以上白酒銷量只佔到總銷量的0.9%,明顯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和全球平均的5%,升級空間巨大。此外,如常溫酸奶在2012 年仍是一個空白市場,去年已成長為400 億的市場, 平均售價是其他奶製品的2 倍,再如手工啤酒的產品溢價也在3~4 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精品化」,中國的消費升級不斷深化演進,三個價格差( 線上與線下、國內與國外、層層分銷與直接銷售) 的逐步拉平帶來消費擴容,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帶來經營模式創新,由此推動消費市場進入以新客群及其需求為核心出發點,以新產品( 服務) 和新技術為突破口的「新消費」時代。

《陸家嘴》記者也發現,目前外資長期看好的阿里、騰訊、美團也離不開新基礎設施。例如,美團的「餐飲 平台」戰略, 為商家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決方案。從門店經營、後台運營,再到大數據平台和數據計算解決方案以外賣會員數據和線上點評數據為基礎,支持商家的經營分析、用戶畫像及行業趨勢判斷,從而為開店選址、桌台類型、廣告營銷等提供智能決策依據。

當前,外資還對中國5G 的中長期發展報以極大關注。謝清海認為,未來全球40%的5G受眾將來自中國,中國很快從消費互聯網過渡到工業互聯網,未來互聯網將變得和現在非常不同,現在是支付、電商、快遞、娛樂等等,未來將會不斷邁向工業互聯網、機器人、智慧城市、在線教育等,因此中國在這方面將會領先,因為基礎更好。

就目前而言,用「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來形容5G的演進或更為合適。一項新技術,會經歷興衰等周期,即觸發期、期望膨脹期、低谷期、復甦期和成熟期5個階段。泡沫期該技術成為各界熱點,媒體也會大肆報道,但各界往往並不特別了解這個技術,只是覺得賽道很長、機會很大,但過了這個期間就會越發發現技術的局限性,此後熱情就會消退、進入衰退期, 然後大家會慢慢發現,技術不斷成熟,有更多應用出現,那時候就會真正地應用它, 這就是恢復期。

對於部分長線投資的外資而言,它們往往希望到時在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情況下,找出能長期跑贏的公司,在恢復期作出投資決定,確定性更高。謝清海也表示,儘管5G 大幕剛剛開啟,但當前必須要加強對5G產業鏈的研究。共識在於,5G是強大的科技驅動力,對硬體、軟體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從硬體方面來說,第一受益的當然是設備供應商,例如5G手機;而下一步5G最大的應用是IOT(物聯網),AR、VR遊戲、自動駕駛等方面也有較大前景,儘管在軟體方面目前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但5G對產業鏈和社會影響將超乎想像。

加碼私募業務,開拓中國資管藍海

對謝清海而言,更令他感到興奮的是中國整體金融大開放的前景,惠理也對中國境內市場的資管藍海躍躍欲試。

2012 年,惠理通過收購內地小型基金公司金元獲得公募牌照,但此後因種種原因退出。2012 年,謝清海就說惠理下一步的目標是成為一家世界級資產管理公司。「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兩點要完成:一是管理的資產規模需要比現在大2~3 倍,這或許要通過幾年才能實現,主要契機將是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開放;二是找到一條投資人才不斷湧現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目前,外資獨立設立公募基金的大門已經打開,謝清海認為,中國的資管行業潛力巨大,未來5~10 年,中國很可能會出現5~6家有潛力發展成為全球資管巨頭的資管機構。

「這一次的金融開放對資管行業而言是難得的機遇。」謝清海稱。2019 年是惠理進入中國內地市場10周年。10年前,惠理首次進駐內地,在上海建立起投研團隊;2015年,惠理獲授上海市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試點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批准的QDLP資格;2017年,惠理設立全資子公司完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成為第五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可於內地開展私募基金主動投資管理業務;2018年10月,惠理旗下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獲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成為第一批港股投資顧問機構之一;同年 12 月,惠理集團旗下旗艦股票基金——惠理價值基金獲中國證監會批准,註冊為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下的北上互認基金。

謝清海說,目前惠理在內地的基礎設施已經發展完善,未來最大的挑戰或目標在於進一步擴大規模。

提到擴大規模,「私轉公」的通道已經打開,眾多在中國境內獲得WFOE PFM 資格並發行產品的「洋私募」,也在探索在中國境內設立公募基金的機會。

今年8 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再次表示,歡迎外資私募在合規經營基礎上申請公募管理人,一時間「私轉公」再度引發熱議。根據中基協披露的數據,截至目前, 共有21 家外資機構在協會登記,備案產品46 只,資產管理規模54 億元人民幣。

目前,發達市場仍然佔據著全球資產管理業的半壁江山,但麥肯錫的研究表明,中國機遇之龐大將會改變現有格局。預計到 2021 年,僅中國的銀行資管規模就將超過 5 萬億美元,而包括基金、保險和信託在內的各類金融資管業務總規模到 2021 年將超過 22 萬億美元。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金融市場。麥肯錫預測, 未來中國引領下的亞洲資管業創收將達到 700 億美元。在中國,私募基金在一段時間內將保持收益領先地位。不過,種種跡象表明監管機構將向海外企業開放公募基金市場。因此,全球基金管理巨頭們都爭先恐後地進軍中國金融市場,希望為中國客戶提供國際服務的同時,管理流入中國的全球資金。

儘管監管層頻頻拋出繡球,但現實的挑戰仍困擾著「洋私募」。陸家嘴記者採訪多位洋私募的中國區負責人和投資經理後發現,目前主要存在四種情況:例如富達、先鋒領航、貝萊德等國際資管巨頭更多抱著學習的心態入華,申請公募牌照或是其大戰略之一;也有不少洋私募表達了「私轉公」的意願,公募可接觸到的客群更大(不僅限於高凈值個人),且可公開宣傳產品,可開拓與銀行、社保基金等的合作空間,但他們並不想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有一些洋私募的戰略更為實際,即只要投資業績過硬,公募私募無所謂;還有一類私募基金拿到了投顧牌照, 業務範圍已經獲得擴充,部分機構認為並不急於「私轉公」。

不論如何,中國金融開放的大門已經開啟,謝清海更是用「一生一次的機會」來形容此次開放。究竟這位「東方巴菲特」 要如何在中國境內市場大展身手?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雜誌 的精彩文章:

庄諾:歲月如歌——我的留聲機收藏之旅
Libra會挑戰美元霸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