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喝茶的時候為啥不能像喝酒一樣幹個杯?

喝茶的時候為啥不能像喝酒一樣幹個杯?

· 正· 文· 來· 啦·

「感情深不深?不怕打吊針!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相聚就是緣分奧老弟!來來來,大哥幹了你隨意!」

——要命式東北勸酒

「乾杯」這個動作,

應該沒有人陌生,

如今三四歲的小孩都會在聚會上提個杯,

這種社交禮儀似乎再也尋常不過。

碰杯最常出現的地方就是酒桌上,

不論是家庭聚餐、朋友聚會,

還是商業洽談、領導應酬,

各種大小聚會只要有酒,

這杯都得碰上一碰。

至於為什麼酒桌上都要碰杯,

小懂還特意去查了一下,

呼聲最高的典故有三。

浪漫主義「五官情緒論」

喝酒的時候,剛打開酒瓶封口,鼻子能聞到濃烈的酒香,眼睛能看到清澈的酒水,美酒入喉嘴巴能嘗到鮮美的滋味,大家都得到了滿足。

但唯獨耳朵被「孤立」著,聽著別人的讚歎卻絲毫感受不到美酒的魅力。

久而久之,耳朵鬱鬱寡歡,也影響到了其它五官的情緒,大家開始想辦法給耳朵製造歡愉。

正當大家愁眉不展時,主人無意間與酒友的酒杯撞在一起發出清脆的聲音,聽到碰杯聲,耳朵心情開始好轉,此後也開始和其他五官討論喝酒時的美妙感覺。

所以這一說法的意思就是:喝酒這件事,我的五官都要參與一下。

理性主義「反下毒論」

這個理論來自古代戰爭頻發的年代,出於各家利益所需,常有談判媾和的會面,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有圖謀不軌的人要對敵方重要人物下手。

但雙方談判若是直接銀針試毒又不甚體面,這種情況下這酒喝不喝就很難抉擇,因為這種情況使兩方生了嫌隙,談判失敗是常有的事。

後來有一位極其聰明的將領,在接受對方敬酒時大力撞上對方的酒杯,趁機把自己的杯中酒閃到對方杯中,這樣如果有毒對方也不敢喝了,自己也不會陷於被動。

So,這種說法的解讀就是:給我下毒?那就讓我們同歸於盡吧!乾杯!

玄學主義「驅魔論」

傳說在中世紀的歐洲,妖魔盛行,為禍人間,人類苦不堪言。唯一能抵禦魔鬼的只有教堂的鐘聲。

但人們需要外出打獵耕作,不可能一直呆在教堂里,所以受魔鬼殘害的事情屢屢不止。

當時有兩位嗜酒如命的人無論到哪都帶著酒,一次出門打獵遇上群魔圍追,深知無法逃脫後放棄逃命,索性拿出酒痛痛快快喝一杯。

當魔鬼逼近到身邊時,兩人也喝到了最後一杯,為了壯膽兩人狠狠碰杯,誰知魔鬼以為這是教堂的聲音,落荒而逃,二人喜提小命。

此後魔鬼懼怕碰杯聲的消息傳遍歐洲大陸,碰杯的習慣也流傳至今。

這一說法說來就是:喝酒碰個杯,我們就是救命的交情了!

同樣是喝,同樣是社交,

我們喝茶時要不要也碰個杯呢?

仔細想想還是算了,

為什麼?讓我們來分析一波。

我們先來了解下「茶道」,

它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提起了茶道,

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

「禪」、「靜」、「修身」,甚至「佛系」。

我們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

在領略傳統的同時,

也使茶人靜心、靜神。

在這種環境下,

叮叮噹噹的碰杯聲實在違和,

安靜的舉個杯就足夠了。

常聽人提起「茶三酒四」,

這也是一種飲酒和飲茶的民俗文化對比。

意思是說,

喝茶人不宜多,二三人足矣,

而飲酒則需要多人共飲顯得熱烈有氣氛。

一種民俗文化的流行和傳承,

背後都有深刻的原因和文化價值,

而這便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重要區別。

明代屠本畯在《茗笈》中說:

「飲茶以客少為貴」。

而同時代的文學家陳繼儒

也曾在《岩棲幽事》中提到過相似的看法:

「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確實是這樣,

當七八個人一起飲茶時,

不僅環境繁雜,人心也十分渙散,

實在難以做到精心品茶,

如果僅僅是喝茶,那就是施茶了,

有悖文人茶事活動的初衷。

說到底,

喝酒講究的是「動態嗨」,

而喝茶則屬於「靜態嗨」,

想像如果真的在茶桌上「把茶言歡」,

這茶中的風雅恐怕也要隨著撞擊聲消散了。

End

往期乾貨推薦

-

你還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茶帝 的精彩文章:

正山堂VS駿德茶業,正山小種特級茶決戰紫禁之巔!
建盞與天目盞真不是一回事兒,你能分得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