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是如何吞併北海道的?

日本是如何吞併北海道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275-日本與北海道

作者:冬之陣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北海道島是僅次於本州島的日本第二大島。雖然本州的東北部就近在咫尺,日本的主體民族(按官方說法則是日本唯一的民族)大和人對這座島嶼的控制卻一直到近代才完成。這是日本近代國家構建過程中的大事,也為島上的原住民帶來了命運的巨大轉折。

日本幾座大島中,北海道是開發最晚的

不過相對於西部,關東平原夜開發較晚

日本文明的範圍大部分時段都在北海道以南

而在併入日本之後,北海道的命途也未能一帆風順,從工業龍頭逐漸跌落成農業基地,近年來更是已經完全跟不上日本其他地區的發展速度,成為了以種植和旅遊業為支柱的退化地區。

作為旅遊目的地,確實是很不錯的選擇

(日本—北海道—旭川市)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這是怎樣一段歷史呢?

當日本人遇到蝦夷人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部的島嶼,並且在同緯度地區里看,氣候也不算溫潤,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可謂苦寒。

夏季和冬季,差別還是很大的

(2001年5月的北海道,圖片來自NASA)

(2003年1月的北海道,圖片來自NASA)

在這並不意味著北海道島上沒有原始居民居住。在大和人大規模進入北海道之前,統治這裡的民族是阿伊努人。在與北海道的另一群原住民鄂霍茨克人的競爭中,阿伊努人獲得了優勢,將對方徹底同化,成為了島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茂盛的鬚髮,就很阿伊努

應該是非常適應北海道的苦寒環境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然而有鑒於北海道島寒冷的氣候和破碎的地形,阿伊努人很難自行進化出發達的農業文明。在這個族群的歷史上,他們一直基本保持著漁獵民族的生產方式。這也意味著低下的生產力和存儲能力,以及在與農業文明互動時強烈的依附性。

阿伊努人村的糧倉

(圖片來自:Samut Tungsaleekased / Shutterstock)

存上一屋小魚乾,冬天慢慢吃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其民族傳統服飾和個人形象

完全是極度寒冷的環境下和生產方式決定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AleksandrGertsen )

當14世紀大和人大規模登陸北海道南部的渡島半島進行早期拓殖時,雙方的關係便是如此。

渡島半島在地質上與本州島東北部具有更高的親緣性,火山遍布。這放在今天意味著密集的天然溫泉,再加上北海道冬日清爽的雪景,每年都能吸引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遊客前來。而火山的另一功能則是提供肥沃的火山物質,對大和族農民的吸引力不亞於對今日旅遊博主的吸引力。

本州和北海道之間只隔著一條不算很寬的津輕海峽

但本州島北部同樣相當寒冷

所以當大和人開發完較寒冷的本州北部後

北上北海道也就是必然的選擇了

(圖片2008-2019 Chelys srl)

而大和農民在與東亞大陸(以朝鮮為跳板)的接觸過程中,掌握了先進的育種知識,具有在緯度整體高於冬耕線北部的日本列島農耕的能力,開墾北海道只是時間問題。而隨著北上開荒北海道的大和人越來越多,農業聚落範圍前線也日益北進,終於與阿伊努人出現了嚴重的土客對立情緒。

北海道島大部分還是為山地所覆蓋

人口集中在札幌-岩見澤-瀧川-旭川一線

在日高山脈-石狩山地以東還有廣大的平原地帶

這裡在緯度上其實接近於中國的三江平原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對於大和人來說,阿伊努人是不折不扣的蠻荒之人。他們不事農耕,終日在山林和湖泊間遊盪,產出極為不穩定,甚至偶爾還有劫掠之舉,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良民。

阿伊努人的體貌特徵也明顯有別於大和族,一個典型的阿伊努人膚色較深、眼窩立體、體格壯碩,還有一身的濃毛,很容易令大和人想起天狗厲鬼等神怪,接觸體驗並不好。

確實有點凶,這個大鬍子也是標誌性特徵

大和人自認為高貴,自然不會平等看待阿伊努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Baron Raimund von Stillfried )

有學者認為,阿伊努人就是日本傳說中的「蝦夷人」。他們濃密的毛髮讓大和人想起了海蝦,行事凶蠻則彷彿是儒家文化中的夷族。

但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蝦夷族是本州島東北部的大和人。但無論如何,北海道在當時大和人的文獻中是被稱為蝦夷的。從這個輕蔑的名字,便能看出大和人與島上原住民的關係不睦。

蝦夷是古代日本倭朝廷對其東北方族群的鄙稱

在當時大和人的認知里:阿伊努人=蝦夷人=蠻族低等人

(向王子行禮的蝦夷族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

其實類似的矛盾在很多大型民族向邊疆地區擴張時都出現過。但基於大型民族和原住民的規模比例不同、生產方式不同、文化適應性不同,矛盾的處理手段也大相徑庭,有時會爆發激烈的局部戰爭,有時則是以懷柔、通婚、貿易等和平方式化解。

老實說,明治天皇也有標誌性的大鬍子

簡單以外貌區別族群還是有偏頗

(圖片來自:Wikipedia)

東洋版土客戰爭

起初在北海道島上勢單力薄的大和人嘗試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以農業產出換取阿伊努人的漁獵產品,互通有無。然而這種雞犬相聞和平共處的局面到15~16世紀發生了質的轉變。

其實這麼冷的環境下,無論你是農民還是漁民都不好過

互通有無本應是這裡的生存之道

(北海道北部的沿海農田)

(圖片來自:NASA)

對於日本本土來說,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本就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年代。

當時日本的政治中心在近畿平原(代表城市京都、大阪、奈良)。相對於關東的其他平原地區,這裡更靠近東亞大陸(朝鮮半島),是農業技術從大陸進入本州的第一站。其耕地面積又大於緊鄰朝鮮半島的九州北部,是傳統上具有更高農業水平和經濟底蘊的地區。

西部是日本最早充分開發的地區

其後政治與經濟重心逐步東移,再向北擴展

(圖片來自:NASA Goddard/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但隨著日本與元、明兩朝關係不佳,聯絡斷絕,原有的技術優勢開始喪失。而條件均衡的濃尾平原(代表城市名古屋,是織田信長的基地)和面積廣大的關東平原(代表城市東京,後來成為了德川幕府的基地)開始崛起,失控的地方諸侯(大名)蠢蠢欲動,日本著名的「下克上」傳統初步顯現。

德川家康也是靠下克上上位

其重大意義在於在自己這裡終止了下克上的亂局

(圖片來自:wikipedia)

而在當時的交通水平下,日本山地極多,平原盆地破碎的宏觀地貌,也讓政治中心通過政治改革實現中央集權的夢想未能實現,全國瀰漫著亂世即將到來的焦慮感。

鑒於全日本都處於如此破碎混亂的狀態

結果就是得關東者得天下

(圖片2008-2019 Chelys srl)

為了爭奪土地控制權,各諸侯國在大名的帶領下進入了無序軍事擴張的階段,一系列軍事壓力從這三個本州中部的平原開始向日本東西兩側延申。而北海道上的大和人勢力,也不得不顯示出對北海道的興趣,加強了對阿伊努聚居地的壓迫。

溫情脈脈的面紗終於被撕下,大和人與阿伊努人的地權戰爭一觸即發。

其實是壓力向外傳導

向北是傳導至北海道,向南其實是琉球方向

其後就是北海道被征服,而琉球危矣

(圖片來自:NASA Goddard/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終於在1457年,雙方因一樁商業糾紛爆發了胡奢麻尹之戰,並以大和人獲勝告終。矛盾既已明面化,且大和人又贏得了勝利,大和氏族便在政治上獲得了空前的地位。當地的大和人豪族首領蠣崎氏不僅完全控制了北海道西部,還在此後的戰國時代獲得了豐臣秀吉承認的「蝦夷島主」印綬。

這便是在後來幕末維新運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松前藩的前身。

1785年的蝦夷國全圖

在松前藩的長期經營下

日本人對北海道以及更北方海域和島嶼已經頗為了解

(其實需要橫過來看)

此後這個藩鎮與阿伊努人的戰爭不斷,但軍事科技和農業實力遠不如大和人的阿伊努人屢戰屢敗,防線節節向東敗退。原本的平等貿易關係也已不復存在,阿伊努人在大和人城市裡只能當苦力與奴僕,成為了依附生存的下等族群。

真作威作福

(圖片來自:wikipedia)

北海道從這時起就已經註定是大和人的囊中之物,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刺激日本本土加大對苦寒北海道的開發力度。

俄國人的到來,便是這樣一個契機。

北海道盡在掌握

整個德川幕府時代,位於江戶的中央始終沒有授權當地的松前藩拓展大和人領地。這是因為松前藩在德川系統中屬於最外圍的「外樣大名」,即在德川與豐臣爭霸期間,與後者藕斷絲連的勢力,是受到嚴格控制的。

松前崇廣,江戶時代末期大名

蝦夷松前藩第十二代藩主

戰國末期奠定下的秩序真是相當穩定傳承綿遠...

(圖片來自:wikipedia)

但到了18世紀,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快速開疆拓土的沙俄已經看上了遠東的外海,以漁船、貨船為前導,在北海道附近試探幕府的底線,提出了通商的請求。但擔心內部集權解體的德川幕府拒絕了沙俄的要求,雙方在北海道附近的關係高度緊張。

當時俄國人還沒在海岸站穩腳跟

即使之後從清朝手中奪得遠東

和日本之間仍有很多地區有待開發

北海道、庫頁島、鄂霍次克海

日俄雙方都在抓緊圈地

為了防備俄國人染指北海道利益,幕府加快了對這個陌生領土的探索,不僅越過松前藩直接派探險家北上搜集信息,還撤銷了松前藩對北海道的管轄權,將其納入幕府直轄領地。

19世紀後期日俄競爭加劇之時

俄國人也在研究阿伊努人

還好日本提早佔住了自家門前這塊大島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次探險成果頗豐,江戶幕府這一次探明了日後在日蘇/日俄之間糾纏多年的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具體地理信息。雖然此時的幕府政府尚沒有現代海權觀念,且封閉自守,但即使從傳統的戰爭角度來看,他們也意識到這些島嶼將來必有大用。

北海道以北的鄂霍次克海沿岸

而在日本國內部,隨著美國黑船的到來,開關勢所難免。但西洋列強紛紛前來,也讓幕府面臨的防禦壓力越來越大。在北海道被迫開關的城市是與本州聯繫緊密的箱館(今函館),而缺乏現代化海防設施的函館將會成為日本海洋防禦中最弱的一環。於是幕府下令在這裡參照西方的星堡修建了一座星形要塞,名為「五棱郭」。

卻沒想到這裡沒有參與過對外戰爭,反而成為了幕府最後續命的場所。

五棱郭之圖

(圖片來自:Wikipedia)

現在則是北海道著名的旅遊景點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1869年,在倒幕勢力已經成立新政府之後,最後的幕府殘餘勢力在箱館五棱郭起義,宣布成立蝦夷政權,遙奉德川後人為首領。這個政權很短命,幾個月後就被擊潰,新政府也由此獲得了北海道的政治權威,設立政府機構,還把舊社會的武士(已經失業)遷入島上從事農墾和礦業開採。前前後後遷入北海道的日本人共計300萬。

建於1888年(明治21年)的北海道廳舊本廳舍

(北海道最高行政機關北海道廳所在地)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但對於東京來說,北海道充其量也只是一個邊疆的資源型省份,保護性開發和勞工保護都是不存在的。比如礦業開採中,為了防止工人潛逃,會將他們塞進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大木屋,手腳以鐵鏈相連,不得自由,被稱為「章魚屋」制度。

被強迫勞動的章魚屋工人

(圖片@えんがる歴史物語)

http://story.engaru.jp/story/大正の生田原/

在後來的日俄戰爭和二戰期間,礦產豐富的北海道也長期扮演著日本工業倉庫的角色。只是被關在章魚屋裡的工人,從失業武士、流放罪犯,變成了朝鮮人和中國人。而藉助大規模的礦業開發,日本政府、企業也大舉進入了北海道,牢牢掌握了北海道命脈,將其完全消化為本國的國土了。

現位於北海道的章魚屋勞作模型

作為旅遊景點還是美化過的,實際上要更加殘酷

(圖片來自:Wikipedia@663Highland)

其實在二戰之後,北海道險些與柏林命運相仿。

戰爭末期,敗相明顯的日本帝國再也無法在談判桌上挽留《日蘇中立條約》,從西線騰出手的蘇聯不久後便向日本宣戰。此時斯大林向美國建議劃北海道南北而治,但出於種種考慮,杜魯門總統拒絕了這個提案,決定由美國總管日本局勢。

蘇聯人已經在出兵東北方面佔了大便宜

美國人肯定是不會再送斯大林一個北海道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個決策對於當代東北亞的影響相當重大。蘇聯/俄羅斯在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尚且與日本糾纏多年,若是當年北海道分治,則遠東的國際局勢無疑會陷入更加難以預料的深淵……

結果就是日本失去了一些,但保住了北海道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豬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