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你越罵孩子,他越想抱你,真相扎心了……

為什麼你越罵孩子,他越想抱你,真相扎心了……

來源:爸媽研究所(ID:mama_cn)

前幾天,我和朋友帶娃聚餐。

她家兒子今年兩歲半,吃飯的時候,小朋友一直要番茄醬,用手蘸著吃,最後還弄到朋友的白裙子上。

朋友氣的大吼大叫,還扇了他一巴掌。

令人心疼的是,小朋友一邊撕心裂肺的哭,還一邊伸著手求抱抱。

當時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媽媽都已經這樣對他了,他為什麼還要追著媽媽?

因為他們只有媽媽,沒有別人可以依賴。

孩子小時候,他們只會從父母那裡尋找安全感,從父母那裡去尋找愛。即使找不到,他們也不能離開。

你越罵他,他越想求助,越渴望爸爸媽媽的懷抱。

1

作家劉繼榮在《遇見世上最好的愛》中,講述過一個令人淚奔的故事。

有一天,她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老師告訴她,女兒比別的小朋友都「慢」一些,而且這些天女兒吃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經常撐到胃疼了,還是要加飯。

聽了這些,劉繼榮渾身發冷,頭暈目眩。

回到家,她癱在床上想要趟一會。可女兒總是躲躲閃閃的想要跟她說話,弄得門發出吱吱的聲音。她終於忍不住爆發:滾出去,我不想看見你!

女兒過了好一會兒才瑟瑟發抖的說:媽媽,如果一個人殺了她的手,那他會死嗎?

這孩子竟然「玩刀子」弄傷了自己的手!

她為什麼要玩刀子?因為她想給媽媽削蘋果吃。

媽媽嫌她笨,媽媽讓她滾,可她依然想給媽媽削蘋果,讓媽媽別生氣了。

她吃這麼多不是傻,也不是饞。而是她要吃的飽飽的才不會生病,才能長高變聰明。長高了她才能幫助媽媽拖地、做飯,媽媽就不會再煩了。

這世上,唯一罵不走的人,恐怕就是孩子了。

而且你越罵她,她越自責,越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只能更加的討好你。

就像剛出生的小鴨子,它會不自覺的跟著鴨媽媽走一樣。

人也是動物,孩子對媽媽的追隨,也像小動物一樣,沒有理由,沒有原因。

如果一個媽媽打了孩子一巴掌,可能十多分鐘,孩子就過來跟媽媽道歉、示好。

可如果孩子打了媽媽,那麼媽媽可能好幾天都不會理孩子。

我們可以因為孩子做的不好,去吼他們罵他們,可孩子卻不會因為我們態度不好,而不愛我們。

正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不對等的,正是因為孩子愛我們多一點,我們才不能傷害他們。

2

生活中,總會有這樣的場景:

你越凶孩子,他越抱著你大腿;

你越讓他走開,他越一直跟著你;

你越罵他,他哭著也求你不要生氣。

孩子不是「受虐狂」,他們只是「一根筋」而已。

我們越凶他們,他們越害怕,越恐懼,就越想抓住我們。

他們是真的害怕,害怕自己無法找回那個對他笑,對他溫柔的媽媽。

哪怕是哭著,他們還是追著媽媽,求媽媽不要生氣,別不要他。

那些越挨罵越追著媽媽的孩子,令人心疼。

孩子3歲以前,是最缺乏安全感的階段,也是他們對爸爸媽媽最依賴的時期。

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個「不自主」的人,他們什麼事情都要依賴父母,沒有行為能力,沒有自己的判斷。

即使我們對孩子發火,他們還是會更加的愛我們,因為他們沒有別人可以信任,可以依賴。

甚至他們會自責,自責自己為什麼又把媽媽弄得不溫柔,為什麼媽媽變得像另一個人。

這種不安的情緒,讓他們只能更加的靠近我們,更加的向我們示好。

既然怎麼罵都罵不走,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傷害他們?

當然不是。

這樣的依賴只有幾年,只有在他們小的時候。而且我們曾經的打罵吼叫,都會成為他們記憶的一部分,讓他們的心門慢慢閉合。

孩子小時候,也是積累心理資本和情感資本的時候,父母對他們的愛,是他們一生的情感基礎。

等他們長大,性格養成後,他們也許還會愛我們,可是愛中卻有了「近鄉情怯」的害怕。

你打他罵他凶他,他都不會跑,都會依然那麼乖巧。

可他長大之後,他也依然是一個缺愛的孩子。他太孤獨的,很難與他人交往,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3

《金牌調解》中,來過一對求助的母子。

兒子已經30多歲了,說起令自己崩潰到患抑鬱症,甚至想要自殺的原因,竟然是童年的瑣事。

他的老師總是打他,把鼻子打出血,放在口袋裡的黑豆都能打碎……

每次他跟家長求救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說,一定是你做的不好,要不然老師怎麼不打別人。

後來,他不怎麼跟父母傾訴。因為很可能在學校挨打一次,告訴了父母又要挨打第二次。

可是即便這樣,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會想到父母。

有一次,後桌的同學擠他,他擠後面的桌子擠到傾斜。老師看到後,他們發生爭執,他堅持自己沒錯要老師給他道歉,老師說讓他回家反省。

本以為媽媽會給他主持公道,沒想到,媽媽還是去學校相信了老師的說辭,認為是自己孩子做的不好。

這樣的事情,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孩子與老師發生爭執,父母認為一定是孩子有問題。

可是,真正令孩子傷心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父母的做法,父母給他的二次傷害。

在他30多歲的時候,童年的陰影還一直伴隨著他,他結婚生子,又離婚單親,直到崩潰的那天。

那天深夜,他給媽媽打電話,請求媽媽,自己離開人世後,照顧好他的孩子。

這個電話,看起來是訣別電話,其實是求助電話。

媽媽的性格,從來不聽孩子把話說完,就掛斷電話。就連自己要自殺的後事,兒子都連續打了好幾個電話才把事情說完。

知道媽媽冷漠,還是要求救。知道媽媽會掛電話,還是要繼續打。

一個30多歲的男人,在別人眼裡看來是「小心眼」、揪著往事不放,可實際上,他是太想被愛了。

4

把孩子罵到哭,罵到不敢說話,那不是教育的成效。

只是孩子的手足無措,以另一種形式體現了。

趁著孩子還小,趁著他們性格還沒有形成,不要總是傷害他們。

下一次孩子不乖,你想要吼他罵他的時候,把他想像成童年的自己。

那個小孩,他不是別人,而是縮小版的你,是童年的時候無助的你。

還記得你童年伴隨你長大的傷痕嗎?

看著弱小的孩子,你就知道真的不能傷害他們。

每一個凶完孩子的媽媽,都會經歷一個更加痛苦的過程:生氣——發泄——後悔——再生氣——再發泄——再後悔。

如果你也曾經那樣,曾經看到過把孩子弄哭他還追著你求你的時刻,那麼,請把孩子那個無助的樣子記在心裡。

下一次想要再次凶他的時候,想想那張可憐的臉龐。

及時止損,也是每一個媽媽需要學習的事情。

曾經把孩子弄哭過,不代表你不是好媽媽,知道這樣做不好,以後能好好的對待孩子,你依然是一個好媽媽。

--------End---------

作者簡介

本文為原創,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姑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徵文24:寫給3歲兒子的一封信
感謝孩子,一直都沒有放棄我這個簡單粗暴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