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一次投入超過70個師的大戰,都有哪些派系的國軍部隊參戰?

一次投入超過70個師的大戰,都有哪些派系的國軍部隊參戰?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全面抗戰爆發,戰事最初集中在華北地區;到了8月中旬,隨著中國軍隊向上海日軍發起攻擊,戰事的重心逐步轉移到了華東方向。

當時的日本很狂妄,曾號稱「三個月內擊敗中國」,其認為只要擊敗了中國軍隊的主力,那麼中國就會像當年的清政府那樣屈膝投降,但其沒想到的是僅僅是上海地區的戰事就持續了三個月之久。

淞滬會戰中,中國先後投入了70多個師、10餘個獨立旅及大部分的海空軍、裝甲部隊、炮兵部隊參戰,總計兵力達70多萬人,佔到了當時中國軍隊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強。而且前往淞滬戰場參戰的部隊基本上都是中央軍和地方軍的精銳。

日本軍隊也先後投入了20多萬人及大量的海軍和飛機,其中很多是戰爭爆發後擴充出來的部隊,畢竟在全面戰爭前其陸軍總兵力才45萬人。

因此,在當時的淞滬戰場上,中日兩軍集合的兵力達到了100萬人之巨,是一次罕見的大會戰。

這次戰役中除了中央軍嫡系及旁系部隊參戰外,還有很多地方軍系的部隊參戰,本文在現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將其分門別類加以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註:關於部分中央軍作戰師嫡系與旁系的標準不同,本文只列其中一種歸屬方式)。

中央軍嫡系(15個師)

中央軍嫡系部隊的標準是從黃埔軍中分化出來的核心部隊,以及較早被改造且中央軍化的原雜牌部隊。

其中參加淞滬會戰的有第1軍所屬的第1師、78師;第18軍所屬的第11師、14師、67師、98師;裝備德械武器最多的第36師、87師、88師(會戰期間分別擴編為軍,但實力數基本不變);

以黃埔生和補充旅為基幹成立的51師和被改造較為徹底的58師(兩師合編為74軍);以原19路軍改造的60師、61師。

另有獨立狀態的第3師、第9師等師級部隊和原第2師獨立旅改編的獨立20旅。

除了步兵部隊外,中央軍控制的海空軍及陸軍裝甲兵團、炮兵等部隊也大都參加了淞滬會戰。

中央軍旁系(17個師)

這個旁系的標準是以當時的情況來說的,其實一些部隊的裝備和待遇不錯,只是在控制力度上和被重視程度上不如中央軍嫡系。這些部隊大都在軍閥混戰中依附於南京方面,全面抗戰爆發後也有一些被改造為中央軍嫡系的(數目較大的湘軍及部分特殊的旁系部隊下文中會單獨列出)。

其中參加淞滬會戰的有有原浙軍系統的第6師、鄂軍系統的第13師、79師、167師;西北軍系統的第32師、33師、76師;豫軍系統的第40師、45師;皖軍系統的44師、56師;閩軍系統的52師;蘇軍系統的55師、57師;黔軍系統的第102師、103師、121師。

湘軍(13個師)

湘軍曾是中國近代以來非常著名的一支部隊,但是本文提及的湘軍為軍閥時期的湘軍,而且由於上世紀30年代後,湘軍強力軍閥逐漸勢單,因此幾乎所有湘軍部隊基本是依附於中央軍的(數目較大故單獨列出)。

淞滬會戰時,參戰的原湘軍體系的部隊有第8師、15師、16師、18師、19師、23師、46師、53師、62師、63師、77師、128師、預備11師。

此外湘軍另有暫編11旅、12旅、13旅及一個獨立37旅參加了淞滬會戰。

可以說淞滬戰場上有五分之一的部隊是以湖南人為主的,而在之後的抗戰中,湖南也是正面戰場中最核心的一部分。

川軍(8個師)

淞滬會戰爆發後,整軍完畢後的川軍即出川參戰,其中主要是劉湘、楊森所部的部隊。

其中楊森部改編的20軍所屬的133師、134師參戰;劉湘部所屬第21軍第145、146師;第23軍所屬第147、148師,另有第144師參戰。

此外還有劉湘系的獨立13、14旅參加了淞滬會戰。

以上是獨立性較強的川軍參戰部隊,另有依附於中央軍的川軍第43軍26師參戰。

粵軍(6個師)

全面抗戰前,粵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余漢謀部改編的具備一定獨立性的部隊,番號為62到66軍及83軍;另外還有基本依附於中央軍的粵系部隊。

淞滬會戰時,粵軍參戰部隊有第66軍所屬的159師、160師、軍屬教導旅;83軍所屬的154、156師。

另外還有依附於中央軍的第4軍所屬的59、90師。

東北軍(7個師)

1936年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實際也成為依附於中央軍的雜牌部隊,因此淞滬會戰時期絕大部分東北軍都調赴上海戰場參戰。

其中有49軍所轄的105師、109師;57軍所轄的111師、112師;67軍所轄的107師、108師;另有獨立狀態的106師。

由於整編後的東北軍一共只有11個步兵師,而在淞滬戰場參戰的便有7個,因此可視為東北軍主力參加了淞滬會戰。

桂軍(7個師)

1937年全面抗戰前,廣西常備軍只有14個團,但由於實施了民團制度,廣西青壯年參加過軍事訓練的較多,故而開戰後能迅速擴編。

桂軍首先編成的部隊是第7軍和第48軍,兩個軍分別下轄第170、171、172師和173、174、176師。

1937年10月中旬,這兩個軍的主力抵達淞滬戰場,另一部則參加了後期的吳興阻擊戰。

同時桂軍新編成的31軍135師在淞滬會戰後期也參加了作戰,接應敗退的桂軍主力。

以上這些部隊分別來自我國的大江南北,其中很多地方軍還是第一次跨越上千公里的距離出省作戰。

在淞滬戰場上,這數十萬中國軍人的戰鬥精神和意志是非常頑強的,其中很多部隊都是連續補充多次依然奮戰在戰線上。很多外國人就是看到了這些軍人在上海戰場上的表現才對中國人抗戰決心的認識有所改觀,同時日軍也在這些中國軍人的抗擊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日軍戰史承認,其在上海作戰時期戰死9115人、負傷31257人、合計40672人,這也是被很多書籍或文章採信的數字。不過近年來有研究者根據日本方面的陣亡名錄資料統計,認為上海作戰時期,日軍僅作戰死亡就高達18000餘人,鑒於日本向來有在戰報上瞞報損失的情況,因此後一種統計的可能性很大。

若日方瞞報了約一半的損失,那麼可想而知其在上海戰場的損失有多大了。

日軍之所以傷亡較大,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日軍當時絕大多數部隊雖然訓練充分,但是缺乏實戰經驗,而且其參戰前非常輕視中國軍隊,以至於部分部隊的損失極大;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軍隊絕大部分都是能集合起來的精銳部隊,即便補充兵也都是保安團中抽調來的,而且作戰中比較勇猛,抗戰意志很高。

據統計,在淞滬會戰戰役階段,中國軍隊的傷亡為187000餘人,但在潰退階段卻損失了10萬人以上,兩者合計高達約30萬人,很多部隊從建制殘破到了失去戰鬥力的程度。

其實淞滬會戰的主要失招是統帥部的部署不當,如第一階段攻堅作戰中,低估了日軍工事的防禦強度,以至於未能在日軍主力部隊到來前,拿下日軍據點;第二階段防禦作戰中,過分強調死守,以至於過多部隊暴露在日軍海空炮火力下,損失甚重,同時也忽視了金山衛一線的防禦;

這直接導致了第三階段作戰迅速演變為了潰敗,不僅主力部隊損失極大,而且連預設的國防工事也淪為擺設,因缺乏有力部隊阻擊日軍攻勢,後者很快便兵臨南京城下。

同時也應該看到,為了爭取所謂的外部勢力干預,戰役進行時出現了多次該攻不攻,該撤不撤的情況,致使一些部隊傷亡過重。

不過總的來說,淞滬會戰三個月的奮戰還是非常積極的,因為當時中國人沒想到能打那麼久,日本人也沒想到中國人這麼能扛,其他國家也由此看到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和意志。只要不投降,堅持打下去,那麼失敗的必將是日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炊事兵往前線送飯,一時手癢拿步槍練手,三個月幹掉54名美軍
中國陸軍「土豪金」再次上鏡:不光顏值高,偽裝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