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國學泰斗樓宇烈:中醫養生要訣

國學泰斗樓宇烈:中醫養生要訣

古老的中醫不僅是一門治病的技藝,更是中國人對個人與天地自然關係的看法。中醫養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重視治病於未病,強調順其自然;它不只指導我們生理和心理上的調節,還與道德涵養息息相關。在這篇文字中,樓宇烈先生以通俗的語言闡發了中醫養生的精要,讀罷此文,亦可掩卷回想我們平日的生活方式。祈願讀者諸君身心康寧!

1

不服藥為中醫

根據中國文化整個思維方式的特點,中醫的理論並不是要落實到治病這一點上,而是要落實到中醫治人這個上面去。因此它不是把治病當做是首要的,而把治人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怎樣才能治人,用中醫的理念來講就是要養生,要把中醫理論落實到養生這個理念上來。《素問》里就講到「凡人之病,不病於已病而病於未病」。人生病的原因不是在病已發作的時候,而是在於他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為什麼呢。因為「養之不素則病生,治之不素則病成」。

注意這裡的「素」字。關於這個字的解釋,歷來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個解釋是非常好的,說「素者,本也」,「素」就是本,就是它本來的狀況。

那麼「養之不素則病生,治之不素則病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養生如果不從根本上來養,也就是不按照自然的規律來養的話,那就可能會有生病的徵兆。而治病如果不從根本上去治,不按照它自然的狀況去治,那麼就會真的生病了。

所以可以看到中醫的養生理念,一個就是首先治癒未病,治癒未病就是要讓人不生病,就是要「養之有素」。已有病的徵兆時該怎麼辦呢?那就要「治之有素」,使它不至於真的變成疾病。

治之有素不一定要吃藥,現在的理念總是認為要治好病就得吃藥。中醫的理論不是這樣,吃藥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不吃藥。

漢代是中醫理論形成的時代,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關於醫的問題,醫在古代被稱為方術,《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就記載了許多的醫書,其中還提到,醫方都是根據不同藥物的性能來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的。

具體是怎樣來治的呢?書中講道:根據草木的寒溫,病的深淺,藉助於藥物滋養的力量,使得人的氣感調適。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漢書·藝文志》)。

就是說治病不是通過吃藥,而是要先達到陰陽的平衡,陰陽平衡以後才能「通閉解結」。所有的病用中醫的理論來講就是身體的某處閉塞了,氣不通了,所以就要想辦法,讓氣通順,從而達到平衡。如果不這樣的話,吃藥吃錯了,以熱增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就麻煩了。所以《漢書·藝文志·經方》中有一句話:「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清代有一位學者,對這句話做了一個註解,他說現在在江蘇蘇州一帶的人還這麼說,「不服藥為中醫」。

在《黃帝內經》里,黃帝曾經這樣問岐伯:我聽說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過移精變氣,禱告一下就好了,而現在的人要吃那麼多的葯,扎那麼多的針,結果還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就回答說:古人是跟野獸雜居的,天冷了動一動就可以避寒,天熱了就到一個比較涼快的屋子裡面去待著。在家裡不會時時念著這個丟不下,那個想得到。在外面也沒想過要當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氣根本就不能夠浸入體內,當然也就用不著吃藥扎針了。

但當今之世就不是這樣了,人們腦子裡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種各樣的憂患。身體也很勞累,而且還不順從季節的變化,夏天貪涼,冬天就貪熱。這樣早晚都是虛邪的氣,並逐漸侵蝕到了五臟骨髓,外面也傷了五官和肌膚。那即使是小病也會非常厲害,光靠禱告又怎麼能治呢?知道了這段話,「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就是指如果能夠調順身心的話,就可以不服藥,這就叫「移精變氣」。

現在在人們的觀念里還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認為養生就要吃補藥。

現在很多的商家都在做營養葯、滋補藥,但其實都沒有必要去吃。因為有的時候吃了,反而是有害的,就是營養過剩,在老年人中間這樣的例子似乎還不是很多,但是在青少年中間,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嚴重。

吃了過多的營養葯、滋補藥之後,兒童的發育就會變得很不正常,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這個生理應該具有的一種狀態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發生了生理變態,早熟了,這是很有害的。因為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壽命是有關係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並不是說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長,身體就越好。

所以現在這些營養品、滋補品,在青少年中間已經引起了相當嚴重的危害,這完全違背了中醫的養生理論。

2

順其自然

中醫養生理論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順其自然。《黃帝內經·靈樞經·本神篇》里講: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說: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

什麼叫做養生之道呢?就是循天之道養其生。一句話,養生就是順其自然,因為人跟人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循天道。

我有四句話,「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理有常理,順其自然」,認識到這個,養生就好辦了。

3

三理養生

中醫講的養生是很值得探討的,它還有「三理養生」這樣一種說法。所謂三理養生,就是從生理上、心理上、哲理上來養生

什麼是生理養生呢?這包括了好幾個方面。首先是動靜要適度。運動不能過分了,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進行適度的鍛煉。而鍛煉也不一定就得拘泥於一種形式,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暢,有的人散步就覺得很好。所謂動則養,是從生理機制上來講的,動可以活絡筋骨、疏通氣血,但是動和靜還得結合起來。靜可以說就是適當的休息。

另外,動也不一定就是我們從表面上能看到的動,其實動也可能是內在的。有的時候,一個人表面上是靜的,其實他內里還有動。比如說靜坐,靜坐是一個很好的休息的辦法,也是一個很好的養生的辦法。在靜坐中,其實就有動,就是通過外部的靜,讓氣在人的身體裡面動起來。道家講有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脈,氣息有一個小周天的循環就有這個道理在其中。禪宗的坐禪,也是靜中有動,它主要通過調身、調息再到調心。

至於太極拳,就更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了。太極拳,我認為最全面地體現了中醫和中國文化內外結合、動靜結合、剛柔結合的精神,是一種很好的生理養生的方式。

生理養生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食養。食養的關鍵是要營養均衡,同時也不要暴飲暴食,養好脾胃。剛才我講了脾胃不好是可以引起種種病的,其實對一個人來講,脾胃不舒服,也會使得各個方面都很不舒暢。

另外,我們也必須看到脾胃不舒服,有時跟精神也有很大的關係。脾胃不好本身也會引起精神的不適。而如果能夠調適好精神,也會使得脾胃舒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生理養生的第三個方面,就是要起居有常。所以總的來講,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是生理養生最重要的三條原則。

那麼第二層養生的「理」,就是心理養生。心理養生,其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調節你的情緒,就是調適好你的七情六慾。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是七情。中醫里講,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種刺激後引發的。它有時候是一種生理的反應,不能說突然在我前面出現一個東西,我一點不緊張,一點不驚恐,不可能!所以我常常講,一個人如果沒有喜怒哀樂,就不能算人了。喜怒哀樂是很正常的生理反應,問題是能不能調適好它們。中醫主張對七情六慾應有所節制,就像孔子講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說高興不能過分;悲哀也不能過分。喜怒哀樂一過分都會傷害身體。能不能夠調節好情緒,這就是一個心理的問題。

所以心理養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調適自己的情緒,不要有那種大憂愁、大悲哀,也不要有所謂的大高興,太高興就有可能樂極生悲了。如果能夠保持七情不受干擾,能夠保持一種平和心境的話,按照中醫來講,真氣就能內存,人的五臟六腑的氣血就可以調和流暢,那些各種各樣的邪風,也就無法乘虛而入。這樣的話,你的身體就可以百病不生。

心理養生的另一個內容,就是修養德行,即提升自己的品德。這個在《論語》裡面也講過,「智者樂,仁者壽」。仁者就能壽,過去俗話里也講了,有大德者必長壽。

唐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醫學家,叫孫思邈,他在自己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里就說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壽」。也就是說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程度的話,那麼即使去服用什麼玉液金丹,也不能夠延長你的壽命。

他還講:「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如果你的道德不斷地完善,即便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求壽自己也會延長壽命。他最後得出結論是:「此養生之大旨也。」這就是養生的根本道理。

第三層「理」是什麼呢?就是哲理養生。哲理養生是更高層次的養生,涉及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簡單說來,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麼怎麼樣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養生的說法,叫做「六然四看」。

「六然」是指什麼呢?

第一,自處超然。自處就是自己對待自己,自己怎麼樣來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態度要超然,也就是說,要達觀、豁達。

第二,處人藹然。處人是對待別人,就是說對人要非常的和氣,與人為善。

第三,無事澄然。沒有事情的時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寧靜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事的時候要非常寧靜。如果說自處超然有點淡泊的意思,無事澄然就是寧靜,寧靜就可以致遠。

第四,處事斷然。就是處事要有決斷,不能優柔寡斷、猶猶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說得意的時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時候要泰然處之,別把它看那麼重。

這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六個然,不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人生觀嗎?是不是很有道理?

還有四看。這四看,其實也很有意思的。看什麼?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遇到大事難事,要看你能不能勇於面對它,是不是不迴避、不逃避,勇敢地擔當起來。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懷。碰到逆境了,或者處於順境了,這時就要看你的襟懷,夠不夠豁達,能不能夠承受得起。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惱怒的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養,能不能寵辱不驚。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所謂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問題,就要看你的識見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該去就去,該留就留。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這四看,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對人生、對社會很透徹的了解和把握。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層面中來講的,因此叫做哲理養生。

我覺得中醫在養生這個方面非常深入,從生理到心理到哲理,都考慮到了。我們現在很多的病都停留在生理層面的治療上。但全世界都開始認識到人們的亞健康的狀態是越來越嚴重了,而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其實就是心理越來越不健康,心理疾病越來越多。所以心理層面的治療現在也被提到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中國現在在拚命地學人家,其實這個方面中國的資源是最豐富的。

現在我們還沒有哲理方面的治療,甚至於還沒有意識到治病還要從哲理方面去治,其實哲理方面的治療就是培養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我覺得這對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要心胸開闊、心境平和。

心胸開闊和心境平和,應該說停留在心理層面上還解決不了,必須到最高層次,即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個認識層面才能解決。所以仁者壽,這句話絕對是有道理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做到。

我想中醫理論核心的落腳點就在養生上,即是治病於未病。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醫的思想,不是僅僅針對於某一個具體的實際的病,而是從整體上來治療。從飲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進行總體調節。也就是把一個人看做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生病不可能只是這一個體某一個部分單方面孤立地出問題了,一定是整體上面都有問題。

我覺得,用這樣一種整體的辯證的方式來看待一個生命體,應該說是醫學一個最根本的基點。醫學要有整體的調適,只有整體的調適才能夠從根本上治好病。

所以中醫是講固本培元,要從根本上入手,治標必須治本,或者是標本兼治。在中醫裡面,處處都體現了整體的觀念,體現了一個相互關聯的,以本統末的觀念。

我覺得,我們只有真正認識到中醫的這樣一些理論和它的可以說是幾千年實踐的經驗,認識到它真正的價值,才能夠真正地看到中醫裡面所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才能夠真正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意義、價值之所在。

附:樓宇烈談中醫:

一、中醫的哲學:1、人離不開自然 2、動態平衡3、自然合理

二、中醫的功能:通蔽解塞、推齊致平

三、中醫強調機體的自我痊癒,不服藥物為中醫。

四、信念的作用對身體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五、西醫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屍體上得來的數據只適用於屍體,是靜態的。而中醫是內觀解剖學,能夠窺探到活體氣血流通的經絡,是動態的。二者境界不言而喻。

六、中醫推薦:人文養生,因為養心才能徹底養生。「仁者壽」。

七、人生不要三心:恐懼心、悲觀心、懷疑心。

精華:

1、茶是長生藥。茶養心,因為茶可以成為人文生活,養魚、種花、書法……都能成為人文生活。

2、平衡即是進補。

3、人體,這個創造所賦予的寶貴肉身,原本就萬法具足。

4、天人合一:天有晝夜,人有起卧;人與天同步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5、人體的能量和血液總量成正比,血氣水平就像銀行存款可以積蓄,存得越多,人體可以自我修復的能量就越強。

6、休息的意思是人休了以後(身體能量)產生利息。如果沒有利息產生,久必損耗身體本錢。

7、慾望是健康最大的負擔,知足常樂。

8、如坐了45分鐘後,起來走走,活動活動。

9、睡前不妨雙腿相盤,做一會兒深呼吸,有益於入眠和提高睡眠質量。

10、運動會疏通經絡,強化心臟功能,提高清除體內垃圾的能力。

11、中醫將正常的能量稱之為「血氣」,備用能源稱為「火」。正常能量不足時,會啟用備用能源,身體表現為越晚越精神,中醫視此為「心火盛」或者「肝火旺」,是不正常的現象。

12、提升人體排除寒氣的能力,避免淋雨、洗頭必須吹乾。

13、家中常備姜,晨起熱飲薑茶。也可先喝一大杯溫水,有助提升人體陽氣。

14、敲膽經一方面能夠刺激膽經,強迫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中,以備分解油膩之需;另一方面使體內堆積的廢物能夠流通,進而排出體外。

15、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

16、生了病的人總想找到能夠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卻不願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去除真正的病因。

17、家族病史往往與遺傳無關,而是因為共同的生活習慣造成的。

18、營養過剩並不一定是肥胖真正的原因,冰水和冷氣的不當使用,很可能是肥胖更主要的因素。

19、並非肥胖的人容易得心臟病,心臟病才是肥胖的原因。

20、肥胖的真正原因:1、能量不夠 2、經絡不通

21、清除體內垃圾首先需要身體具備足夠的血氣能量,養生一式三招可以迅速上升血氣能量:早睡早起、敲膽經、按摩心包經。

22、減肥與養生是同步的,養生首先就要排放垃圾。減肥時不應減少身體的能量,反而要增加能量。

23、減肥不是減重量,而是減體積。看起來瘦了,體重反而因血氣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24、人容易發脾氣、動肝火,不完全是性格問題,很可能是身體上的問題。當血氣充足了,身體不容易產生肝火和脾氣,性格也變了,修養也好了。這也許就是生活習慣改變的功勞。

25、長久以來,我們只會用自己的意志吃東西,很少聽聽身體想吃什麼。人合理的膳食搭配:一分肉二分飯三分水果四分菜。

26、人體總血量不足,是患者中最大多數的共同問題。常見病都是因為血氣水平下降。預防任何疾病,最適當的保健方法就是養血氣。「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27、腫瘤是身體由於能量不足,無法把垃圾排出體外,暫時將之集中在垃圾流通通道上。

28、當人體血氣能量過於低落,再生的新細胞沒有足夠能量,很可能製造出具有瑕疵缺陷的細胞,就是通常所說的癌細胞。

29、茶為解毒藥,合理飲茶,可以使腸道乾淨。

30、分餐制對腸道乾淨有益,可以避免唾液傳播病菌,對嬰幼兒更重要。

31、吃當時令的、新鮮的食物,不吃反季節、轉基因、腌制以及垃圾食品。

32、烹調方式盡量採用蒸、煮、拌,以留存營養物質,盡量避免油炸、爆炒方式所產生其他有害物質。

33、生病是身體自愈的過程,有能力生病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34、許多大量透支體力的人,忙的時候不生病,一停下來休息就生病。這是因為休息之後,血氣水平上升,具備了人體自我修復的基礎,開始以各種病症表現出來。

35、早餐是天食,中餐是佛食,半夜吃是鬼食。意思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夜宵不要吃。

36、成人酌情每周一天全素或者每周一個中餐(晚餐)不吃,都有利於身體排毒。

本文來源:本文選自樓宇烈先生《中國的品格》一書。中醫思維 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密宗中至簡至易、最速最妙之法
佛菩薩聖誕紀念日大全隨喜轉載,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