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紀曉嵐的一段短文,飽含哲理,讀之深受啟發

紀曉嵐的一段短文,飽含哲理,讀之深受啟發

傳說滄州有一座寺廟,有一天寺廟大門倒塌了,門前兩隻石獸沉沒在河中。十多年後僧人們想在河中尋找石獸,就划船順流而下尋找了十多里,卻毫無蹤跡。一位教書先生聽說後笑著說,「石頭沉重,泥沙鬆軟,石獸埋在沙里,將越浸越深。順河尋找石獸,不是很荒唐嗎?」

《河中石獸》(節選)

清代:紀曉嵐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這段短文的大意是:一位老河兵聽說後也笑著說,「落入河中的石頭,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雖然石頭沉重、泥沙鬆軟,但水流反衝的力量,會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再沖刷,石頭再轉動,不停地轉動,反而逆流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尋找本來就很荒唐,在沉沒的地方尋找,難道不是更荒唐嗎?」

對於打撈石獸,出現了三種做法。第一種是到下游,理由是它會像樹葉一樣順流而下,錯誤的原因是不懂石頭的比重比水大。於是教書先生髮出嘲笑,並提出第二種方案,即在原地打撈,這是借鑒了刻舟求劍的道理,於是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但事實證明這也是錯誤的。最後老河工揭示了真相,並正確地解釋了原因。

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卻很有寓意。很多事情看似簡單,有人自以為是地認為唾手而得,可是實踐證明卻是錯誤的。正所謂「知其一,不知其二」,一知半解有時比無知更加耽誤事情。作者含蓄地告訴我們,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研究,而不可只憑自己的臆測。

全文層次分明,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敘述,並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節簡單,讀來卻耐人尋味。文章結尾揭示了主旨,不可憑主觀猜測而下判斷。其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文章寓理於事,啟示深刻。

再細細品味,作者從一件小事深入地進行思考,說明自然界的事物雖有其共同規律,但更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與其所處環境、以及外在條件密不可分,而且也會不斷發展變化。就像有一次蘇軾去拜見王安石,偶然看見一首詩稿,「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一眼就看出了毛病,他認為菊花只會枯萎,不會落瓣。後來蘇軾被貶黃州後,看見被狂風吹落的花瓣落了一地,頓時驚訝不已。

很多時候我們被假象蒙蔽,結果吃虧上當,但這些都是情有可原,因為自己不是神仙。但有時候我們雖然一知半解,卻不顧環境的變化、以及條件的改變,胡亂地指揮別人,最後導致局面無法挽回。希望讀完這篇短文,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並注意辯證地看待問題,不要重蹈覆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秋瑾的一篇絕命短文,字字鏗鏘,讀之更是蕩氣迴腸
魯迅的一段短文,通俗易懂,讀完卻觸動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