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就是自私?知道這個原因家長就理解孩子了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就是自私?知道這個原因家長就理解孩子了

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六歲的姐姐打了兩歲的弟弟,伴隨著啪一聲,弟弟大哭起來。

接著姐姐開始「教育」弟弟:問弟弟「疼不疼?」,弟弟說疼。

「那你打姐姐,姐姐疼嗎?」弟弟回答疼。

「姐姐打你你疼嗎?」弟弟說疼。

「那都疼你為什麼還要打人呢?」

視頻在網上贏得了一片點贊,網友稱這個女孩比很多父母會教育孩子。

姐姐給弟弟上了意義重大的一堂課,學會考慮別人感受的能力,即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早期教育專家伯頓·L.懷特說,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是家長在孩子身上較難培養的一種能力。尤其是3歲的孩子,傾向於只從自己的需求出發來看待這個世界,被稱為「自我中心主義。」

昨天我的妹妹,兩個孩子的寶媽。向我傾訴煩惱。不到3歲的小女兒很「自私」,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不會分給姐姐,還會「編造」謊言說姐姐不愛吃,或者姐姐已經吃過了,甚至有時候做錯了事情會「栽贓」給姐姐。為此她很煩惱,但是更多的是擔心女兒長大了不受歡迎、不會和家人以及朋友相處。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就是自私嗎?


自我中心主義並非只存在兒童身上,成人也一樣。

自我中心主義,並非只存在兒童身上,對於成人來說也非常普遍。沾滿巧克力糖霜的孩子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這個結論。

實驗內容:一個兩歲大的孩子興高采烈的向父母走來,並且衣服上和手上沾滿了巧克力糖霜,那麼成年人對他的反應可能會因人而異。有的父母可能會同時考慮這種情況的兩種因素——糖霜及其意義, 以及孩子臉上興奮、愉快的表情——並給予兩者同樣的重視;而有的父母可能會只注意孩子興奮的表情,為之感到高興,並想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興奮;還有的父母可能因為過於關注巧克力糖霜及其代表著什麼,而幾乎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表情。那些只注意到巧克力糖霜及其為他們帶來額外麻煩的父母,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考慮問題——換言之,他們的頭腦被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佔據了。那些注意到孩子興奮表情的父母則是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就如家長面對孩子的考試成績所表現出的不同反應。很多家長認為考了80分的孩子應該考90分,所以上來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批評。還有的家長看到80分的成績時,會詢問孩子班級整體的分數,也就是考慮到這次的題目會不會很難。檢查一下試卷,看看是否是孩子不認真導致的。只有很少的父母會注意到,拿著80分成績回家的孩子不開心。對於這樣的成績孩子自己也很傷心、不滿意。

你是哪一種父母呢?如果你第一時間批評了孩子,那麼你更應該理解小孩子「自我中心主義」的思維。


孩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代表著思考跡象的出現

伯頓·L.懷特先生分享過一個非常有啟發意義的事件——一個活潑好動的23個月大的孩子在廚房裡玩耍,不小心打翻了一杯牛奶之後,他低下了頭對自己造成的後果感到內疚。他的媽媽開始收拾殘局,爸爸假裝嚴肅的說,「這是誰幹的?是你嗎?」孩子聽了低著頭仍然一動不動,10秒鐘後她回答:「不,不是我乾的。是麗莎(她的姐姐)乾的。」

這種情況我們經常遇到,有的家長面對這種情形,認為孩子「說謊」、「栽贓」,其實這對於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代表著思考跡象的出現。

這一行為體現了初級思考能力,孩子之所以這樣回答,不是因為他很笨,相反,他非常聰明——這種東西其實是皮亞傑所謂的「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說他還不會考慮其他人的觀點,作為一個小小的思考者,她在思考過程中除了逃避對懲罰的需要之外,還想不到別的。比如他的爸爸媽媽不但看到了事情的整個經過,而且很清楚這件事和她姐姐一點關係也沒有。


「以自我為中心」是每個孩子都經歷的過程,不是孩子自私,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呢?

皮亞傑為了了解這種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小實驗。他在山脈模型的不同位置上放了幾個洋娃娃。然後問孩子,這幾個娃娃從他們各自站著的地方能看到什麼。還沒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孩子,只會描述他們自己看到的東西。但是,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的孩子,就會相當準確的描繪出每個娃娃能夠看到的東西。研究發現,這種能力廣泛存在於發展良好的3~4歲孩子的身上。

可以理解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不同,在此時期的表現也不同。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發展情況加以引導。

一、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孩子「以自我中心」的行為

  • 當發現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時,不要給孩子貼「自私」的標籤,也不要因此斥責孩子。他們能分清你說的是好話還是訓斥他。否則,很有可能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導致孩子「叛逆」。
  • 與此同時,做好老大的工作,不要讓他們覺得你不管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分享,卻要她們分享給弟弟妹妹,是個不公平的媽媽。可以對他們說,「你小的時候也這樣。有時候比弟弟妹妹還過分,媽媽也向對弟弟妹妹那樣耐心的給你講,現在我們幫助他們度過這個特殊時期好嗎」。相信孩子能理解你,終究還是個孩子,遇到為此心情不好的時候,多開導。

二、採取積極的行為引導孩子

雖然這個時期的「以自我為中心」是正常現象,但不能任其發展,尤其不能「助威」。比如要求哥哥/姐姐一味讓著弟弟/妹妹。要採取正確的行為引導孩子。

  • 激發孩子的同情心。當孩子不願意分享食物時,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的肚子很餓,可以分享一點食物嗎」?把選擇權教給孩子,不強求但一定要引導。
  • 換位思考。把食的掌控權教給姐姐,讓弟弟妹妹自己去要,當姐姐分享了食物後,對他們說,「你看,姐姐把好吃的分給你吃了,下次你有什麼吃的,也要分給姐姐好不好」?

一旦有機會就,你就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在其他人眼裡是什麼樣子,然而,當孩子生氣或不高興時,不要嘗試進行這種教育。當然,很多時候你說的話對他不起什麼作用,你也不要驚訝。孩子的行為沒有對錯之分,家長的做法就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引導,多些積極的鼓勵,相信孩子會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越愛孩子越自私,缺乏同感心?不妨從孩子「健康恥感」入手
家長學會對6-11歲孩子的家庭教育十要點,指導孩子走好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