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宗性法師:雲水留影,慈心自在

宗性法師:雲水留影,慈心自在

編者按:今年是原四川省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原資陽市佛教協會會長、樂至報國寺住持昌臻老法師誕辰一百周年。這位被譽為「當今漢傳佛教難得的善知識」「人間的菩薩行者」的老法師,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並且與文殊院有著深厚的緣分。以下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撰文:

儒家有「誠於中而行於外」之語,意謂人的內在修養功夫,是可以透過外在的行為舉止體現出來的。佛法有「相由心生」的說法,有謂人對事物的認知、理解、看法與解釋,是由內心觀念所決定的;或謂人的外在相貌,是內在修為境界所呈現的。

昌臻法師是當代蜀中高僧,一生經歷頗富傳奇色彩。出塵前於仕途、醫務、教師等崗位工作。生於書香世家,也接受過現代教育,傳統文化造詣深厚,且終身踐行傳統文化思想,是一位極有修養的謙謙君子。

自幼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親近佛法。及成年後,一直秉持菩薩道利他精神,樂善好施,律己恕人。年逾古稀出塵離俗,當是宿世因緣牽引。

出塵後,他不顧年高,以「六和敬」精神建寺安僧,帶領僧團樹立嚴謹道風,深受四眾弟子愛戴;他只爭朝夕,以忘我奉獻的精神,弘法利生不倦,開展佛教公益慈善活動,扶危濟困,彰顯佛教積極服務社會的良好形象;他注重實行,以始終如一的堅守弘揚凈土法門,舉辦凈宗弘法人才培訓班,倡導正信正行的學佛觀,贏得僧俗大眾的敬重。

在古代,無論是世俗碩德鴻儒,還是佛門高僧大德,其高尚的修養道德,時常親近的人員才能有直面的真切感受,之後或留存於文獻的字裡行間。近現代科技文明的發達,攝影技術普遍使用,為人們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在對過往先賢影像資料的觀察中,雖然不及面對面的感受真切,但比只能通過文字間接認知,又更進了一步。

今年是昌臻法師辭世十周年,樂至報國寺住持隆宣法師發起並組織人員,將與昌臻法師有關的照片或文字圖片彙集成冊,此舉既是對昌臻法師住世功德的無盡緬懷,也可以讓大家重溫他的人生歷程,重新喚起親近在他身邊的溫暖記憶。

編務人員林成高居士來電索序,不才有幸先得閱覽初稿。面對一張張塵封的照片,過去得以親近老人家的場景,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彷彿又回到在老人家身傍「如坐春風」的時光。

重新撫摸這些照片,老人家不為俗累的雲水生涯,又變得清晰起來,看著老人家生前的留影,我分明感受到了他內心的修養又活躍在空氣中,「慈心」應物,洒脫「自在」的形象越發高大起來!

人在旅途,勉力為文,多有不恭,心景仰焉。

諸善知識:印可乎?

宗性 旅次 福清

2019年11月21日

昌臻法師與文殊院的「奇緣」

昌臻法師5歲時,因年幼多病,家人依照當時的社會風俗,將他送到文殊院皈依,並穿上了特別裁製的小僧裝。因為當時的社會風俗認為,體弱多病的小孩子要送到寺院經受皈依才好帶。當年的昌臻法師、年幼的小張耀樞,這身僧裝一直穿到了12歲。

上世紀50年代,昌臻法師從四川林學院退休後,恰逢四川省佛協要進行《四川省佛教志》的編修工作,需要有一定文字功底,懂古文,並且不計酬勞的人幫忙做編輯。於是,昌臻法師被推薦來做這項工作。然而老法師當時只提出了唯一的一個條件,那就是,住在文殊院。因為在他看來,能夠住在文殊院,就可以和出家人一樣清靜地修行。

就在這時,昌臻老法師的一個關係很好的發小找到他,極力推薦他去省民革的補習班任教,那裡的待遇高達每月200元,這在當時可謂「高薪」了,而省佛協只有每月60元的工資。

面對「高薪」,曾經身為縣長的昌臻法師一點不為所動,他告訴發小,原來的張耀樞已經死了,現在的張耀樞不再追求做官和名聞利養。昌臻法師的斷然拒絕,讓發小和他鬧翻了臉,並且從此絕交。

就這樣,昌臻法師在文殊院住了下來,並且一住就是五六年。期間,他一邊在省佛協做編撰工作,一邊在文殊院空林佛學院任課,同時還為文殊院編輯出版板報。

在文殊院期間,有一次,昌臻法師因病半夜吐血,情況非常嚴重,於是寫下了一份遺囑。昌臻法師(張妙首)在遺囑中寫道:「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再入娑婆,廣度含識。」

因為經歷了這場生死的考驗,昌臻法師更加堅定了修行了生死的信心。

文殊院前任方丈寬霖老和尚對昌臻法師非常關照,兩人交往甚好。昌臻法師經常幫助寬霖老和尚做一些文字工作,文殊院千佛塔修建緣起的文字,就是由昌臻法師幫助起草的。

昌臻法師奉其師父離欲上人遺願在報國寺出家並擔任住持後,寬霖老和尚還親自到報國寺主持開光法會,並大力捐助錢財以資助報國寺恢復重建寺院。

2009年,昌臻老法師圓寂時,文殊院現任方丈宗性大和尚親自前往報國寺悼念,並幫助完成治喪事宜。(根據昌臻法師侍者口述及紀錄片《菩薩行》整理)

編輯 | 禪風網

來源 | 成都文殊院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風網 的精彩文章:

關注法眼祖庭遺址!原來南京清涼寺有著這麼多故事
中國佛教代表團應邀訪問澳大利亞 商議「中澳新」三國佛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