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的焦慮從何而來?

孩子的焦慮從何而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充滿了焦慮,孩子沒考好,父母焦慮孩子的成績不好怎麼辦?孩子考得好,父母焦慮孩子的成績怎麼才能進前幾名?孩子進了前幾名,父母焦慮孩子怎樣才能一直保持前幾名?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焦慮呢?

「焦慮」的解釋是「感到煩惱和麻煩」。焦慮是一種與恐慌、擔憂、不安、恐懼和緊張密切相關的心理和生理狀態。雖然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正常生活的構成部分,但當它出現得過於頻繁、過於劇烈或者變得難以掌控時,就變成了心理障礙。

焦慮是人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博士指出:要認識焦慮,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它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眾多種情緒之一。

生活中99%的人都會為了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而焦慮,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里,生活的煩惱、工作的繁忙以及考試的壓力等,無不對我們脆弱的心理衝擊著。與其他壞情緒一樣,焦慮也時不時地向我們襲來,折磨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到擔心、恐懼,甚至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災難。

而且,我們似乎總有引起焦慮的事發生,為考試或工作,或擔心自己職位不穩,擔心孩子的教育,擔心老無所依,擔心不可預知的未來……這些焦慮似乎總有理由,又似乎總沒有來由,讓我們在某個時間段內無所適從。

那焦慮究竟從何而來?關切 威脅(擔憂)=焦慮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在《如何不焦慮》一書中,用公式:關切 威脅(擔憂)=焦慮,來說明焦慮的構成要素。

焦慮第一個構成要素是威脅,焦慮是對於未知前路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恐懼感,它指向未來,似乎總是在傳遞危險信息,如果說,恐懼是你知道害怕什麼,那麼焦慮就是不知道自己害怕什麼。

焦慮的另一個構成要素是關切。關切是指對人或事的在意。

沒有關切,就不會焦慮。沒有感知到威脅的存在,也不會焦慮。

也就是說,如果某件事對你來說是重要的(關切),而且你感覺到了可能有一定的危險(威脅、擔憂),你的焦慮就產生了。

而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上的焦慮則產生於對孩子學習的關切和對孩子的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威脅(擔憂)。焦慮=關切 威脅(擔憂)。

?每個父母在孩子出生後,恐怕都要考慮孩子的未來,對孩子也抱有各種希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性格好,學業優秀,上個好學校,將來找個好工作,最後組織個家庭,父母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但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不能上好學校,也許會有別的出路,但跟父母心中希望的孩子未來會相差太遠,因此,父母認為學習不好可能會對孩子的以後的生活帶來威脅,引起了對孩子的未來擔憂。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切,和學習不好可能對孩子未來帶來的威脅和擔憂,構成了父母產生焦慮情緒的要素。

反過來講,父母產生的焦慮是對孩子學習的關切和孩子未來的威脅(擔憂),焦慮=關切 威脅(擔憂)。

如果改變等式的任一部分,關切或威脅,情況就會不一樣。

事實上,這一公式為人們提供了兩個可進行干預的地方:要麼改變對威脅的認識(孩子的學習好,能上個好學校,將來有個好工作,對孩子的未來少了些擔憂。),要麼減少關切(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不用太操心),就是這樣,改變任意一個,就能改變焦慮的程度。

同時,這兩個要素的任何一個,也可能會影響父母焦慮的增加。

由於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關切,而對孩子學習上的比較可能引起父母的焦慮情緒。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似乎在跟人孩子比較,比工作、比待遇、比學習。而父母更多的是比孩子學習。每次,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了,父母都不會忘記問一句:你的班上第一名考多少分?最後一名考多少分?90分以上的有多少?父母往往通過這些比較,來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績到底怎樣?

比較是導致我們內心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管怎樣比較,孩子都不可能處處比別人優秀,當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的孩子時,父母就會出現各種擔憂,焦慮就此產生了。

由於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切,而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的無能為力也會產生焦慮。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在事情得不到解決時或無法實現時,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同時,在別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其內在希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也會憂慮或者生氣。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講,焦慮很多時候源於自身的無能。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業優秀,但孩子的實際情況並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那樣優秀,而且,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並不由父母掌控的。孩子的成績不是父母想讓它好,它就能好的,因為主動權不是在父母手中,而是由孩子掌握的。孩子想學好,才能真正學好,孩子不想學好,父母就是用盡所有的辦法,終究沒有用。

在孩子的學習中,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方法,想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可是孩子的成績如果沒有長進,讓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感到無能為力,父母就有了焦慮情緒。

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學習不好,造成對孩子未來的不可知,有了奧斯勒心態,父母更加的焦慮。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奧斯勒心態,是指人們總對未知的世界產生莫名的恐懼與焦慮感。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奧斯勒心態,就是為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當我們離它越來越近,心裡就會越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適應那樣的環境,因而顧慮重重、猶猶豫豫,內心充滿焦慮感。

在生活中,多數人的焦慮情緒都是奧斯勒心態的一種反映。比如,有些人對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懼,有些人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慌亂。

現在社會競爭這麼厲害,就業又不容易,孩子如果學習不好。沒有好的文憑,孩子的將來怎麼辦?而父母對孩子的不可知的未來的擔心,就有了焦慮。

因此,當父母把關注點放在了孩子成績,父母的焦慮形成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患得患失,形成了「瓦倫達效應」,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瓦倫達是美國最著名的高空走鋼絲表演者。在一次極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事後,他妻子說:「我已經預感到他會出事了。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全身心地想著走鋼絲,而不去管這件事所帶給他的一切結果。」

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瓦倫達心態,即指一個人為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在生活中,我們內心的焦慮何嘗不是因為有瓦倫達心態而產生的呢?

孩子考試時,父母不停地告誡孩子「一定要成功,絕不能失敗」,結果孩子在父母的焦慮中,壓力越來越大,心態失去了平衡,孩子考試時,會抱著「這次一定要考好,萬一再考不好,父母該有多失望。」結果考出了最差的成績。

比如,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中」時,而他的大腦中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中」的情景,而結果真的就將球打進了水中。這項研究從反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就像孩子遇到考試,心裡一直想著"千萬要考好」,但大腦里卻會出現「考不好的情況」,而結果真的沒有考好。

父母因為對孩子的成績格外關注,就會有孩子的學習成績萬一不好怎麼辦?中考或高考考不好怎麼辦?就是因為對考試結果的患得患失,因而會對孩子的成績或考試更加焦慮。

而父母的焦慮讓孩子產生壓力,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會患得患失,不能保持心態的平衡,在瓦倫達的心態影響下,也可能發揮失常。

朋友的孩子平時學習還挺好。可是一遇到大考就發揮失常,去年高考復讀了一年,今年高考成績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成績,就是因為,一到大考,孩子就會想西向東,生怕考不好,將來該怎麼辦啊?所以,導致不能有個平和的心態,以至於考試失敗。

父母對孩子學習適度的焦慮,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適度的壓力,有利於孩子學習,但過度的焦慮會讓孩子產生大的壓力,就產生焦慮曲線,對孩子學習不利。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克斯和約翰·多德森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的焦慮喚起水平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這樣一條倒U型曲線:焦慮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時,個體的表現都不好;適度焦慮的情況下,個體的表現最佳。

這就是說,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老師、學生、還是其他,不焦慮你發揮不好,過度焦慮你也發揮不好,只有適當程度的焦慮才能讓你發揮得最好。

也就是當焦慮水平過高了,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皮質醇或腎上腺素越來越高,就會心跳加快、頭昏腦漲,表現自然也大受影響。

因此,父母過度的焦慮,引起孩子過高的壓力。當壓力過大了,孩子承受不了,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現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季揚揚的媽媽去看房,在一個考取了清華、北大的學生的房間里,牆上寫著的「我恨」的字,讓人觸目驚心。這些孩子在學習的同時,感受了多大的壓力,在牆上寫著「恨」這個字。

當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有了過度焦慮,該怎麼辦?

一、培養自己的愛好。

不要把自己全部的關切點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讓孩子的學習來左右自己的情緒,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上面的公式:焦慮=關切 威脅,關切減少了,焦慮就減少了。

二、鍛煉

人們在鍛煉時可以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的大腦化學物質」,包括神經遞質和內啡肽,從而降低焦慮水平。

鍛煉還能減少致人抑鬱與焦慮的免疫系統化學物質的生成,升高體溫,後者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

在鍛煉的過程中,實現了鍛煉目標 ,完成對自己的挑戰,還可以減重,強健了身體,這些都會讓人增加自信、提高自尊,最終有利於焦慮的緩解。況且,在鍛煉中,你會和其他人產生聯結,從而形成更好的人際網路,這也會進一步提升你的幸 福感,從而減輕了焦慮。

最重要的是,鍛煉作為減少焦慮的有效途經,它能馬上見效。

三、冥想。

如果你不喜歡運動,那可以用冥想的方式減少焦慮。

要減少焦慮,平衡負面情緒,冥想則恰恰是緩解個人壓力的極為簡單有效的良方。

心理學家也指出,人在冥想過程中,腦波會變得異常安定,心情也會變得逐漸地平和,全身的肌肉就會變得放鬆,人體內的嗎啡、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反而會越來越活躍,因此人體的免疫力就會得到逐漸加強。

下面幾個動作可以讓我們迅速進入冥想狀態,有效地緩解焦慮情緒:

1.在一個空間里直坐,雙手分別放在腿部。剛開始,我們的大腦可能很亂,但我們的大腦是可以被馴服的,然後,我們可以將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一個物件上,縮小視野,排除雜念,再集中注意力,不斷地重複一句話。

2.當注意力集中後,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狀態:什麼都不想,心無雜念。做到這一點很困難,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每當有什麼想鑽進我們頭腦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它們拋出去。這一段時間,我們就能學會如何排除雜念,使自己不再受情緒的控制。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過於關切和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讓父母產生焦慮情緒。父母的過度的焦慮有可能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壓力,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同時,過度的焦慮也會傷害身體,所以,當父母有了過度焦慮時,要想辦法排解或減少焦慮,這樣對自己和孩子才更有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焦慮 的精彩文章:

年輕人,和焦慮說再見
有時間焦慮沒時間行動?過半受訪者建議戒掉「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