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楊萬里的一首七律,看似痴絕的表現,卻是真情的流露

楊萬里的一首七律,看似痴絕的表現,卻是真情的流露

春天裡楊柳依依、花兒朵朵,讓四方的遊客分外陶醉。羈旅生涯,就更加懷念曾經的美好,越是無法親眼目睹,就越是倍感凄楚。有時夢中會出現思念的人和物,有時也會在腦海深處尋找最深刻的記憶。下面介紹楊萬里的一首七律,看似痴絕的表現,卻是真情的流露。

春晴懷故園海棠

宋代:楊萬里

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繡堆。

萬物皆春人獨老,一年過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濃淡,欲墮還飛絮住來。

無那風光餐不得,遣詩招入翠瓊杯。

這首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七年春天,當時作者離家宦遊,正在廣州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之職。詩的後面,作者加了一條注,「予去年正月離家之(到)官,蓋兩年不見海棠矣!」就是說,他在去年正月離開家鄉到外地做官,已經兩年沒見到家鄉的海棠了。

離家オ一年出頭,為何說兩年沒見花了呢?海棠花顏色淡紅,一般都在春季開花。詩人正月離家時花可能還沒開,今年在外地又沒見著,所以說兩年沒見花,實際上只是兩次花沒見著,可見他多麼想見到家鄉的海棠。

開篇點題,寫春晴懷念故園的海棠,「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繡堆。」 天氣晴朗、春風和暖,正是家鄉海棠盛開之時,詩人在夢中回到江西老家,看到了海棠花一朵朵地怒放,這繁花就像美麗的錦繡堆起來似的。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作者想念海棠,真的夢見家鄉繁花似錦的海棠。但也許只是詩人假託夢境來表現極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夢」,來表現「有所思」。寫夢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表達思念之情。

大地回春,萬物欣欣向榮,但詩人卻又感嘆,「萬物皆春人獨老,一年過社燕方回。」春天又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和諧一致,都富有生氣。作者卻把春景和老人擺在一起,不僅不協調,而且形成一種對比,是生氣勃勃和衰颯老氣的對比。作者從春日海棠開花,想到萬物回春,又聯想到自己將要老了,其實是有意拿春景反襯自己虛度年華,寄託了他的無限感慨,也激起了對春天的熱愛。

古人一年要祭拜兩次土地神,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都是為了求得平安和豐收。每年過了社日,燕子才飛回來。燕子是候鳥,過了春分前後才從南方飛回。作者以燕子飛回,補充說明「萬物皆春」,使人感到大自然充滿了無限生機。

頸聯轉而描寫柳絮,「似青似白天濃淡,欲墮還飛絮住來。」 春天時晴時雨,既青又白,更顯得不濃不淡。此時天空中正飄著柳絮,它上上下下,來來往往,飄個不停,讓詩人感到自己彷彿也如這柳絮,天南海北,到處漂泊。

春光明媚、萬物生機,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本該盡情逗留,欣賞這倏忽間就將消失的美景。詩人最後抒發感慨,無奈美好的春光不可以入口,那就「遣詩招入翠瓊杯」。楊萬里此時彷彿化身李白,思維開闊,想像豐富,表達了作者熱愛故園春光的真摯感情。

縱觀楊萬里的這首七律,描寫細膩,情感真摯。開篇就展現出作者思鄉的情感,他夢想家鄉的海棠正璀璨的開放。然後又將萬物復甦與自己年老體衰進行對比,引髮漂泊之痛。人生無常、芳華易逝,如果可以飽餐秀色,那也不枉度一生。楊萬里就像一個可愛的孩子,得不到的東西卻更加珍惜,帶不走的事物還想把它吃掉。這種痴情看似不可思議,正是詩人真摯情感的表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的一段名言,言簡意賅,值得珍愛
紀曉嵐的一段短文,飽含哲理,讀之深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