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導演李廣博:《誰才是選擇恐懼症鼻祖?》

導演李廣博:《誰才是選擇恐懼症鼻祖?》

《誰才是選擇恐懼症鼻祖?》,一個人有沒有前途就看Ta喜不喜歡莎士比亞的電影版《哈姆雷特》!著名導演、劇作家李廣博推薦看《哈姆雷特》的電影版有1948年奧斯卡影帝勞倫斯.奧利弗版,梅爾吉普森1990版,凱特.溫斯萊特1996版。

一 緣起

莎士比亞被全世界公認為人性大師!他是被上帝吻過的兩個人之一;另外一個就是愛因斯坦!現在地球的每個角落每一秒都有莎劇在用不同語言不同形式上演!那麼究竟莎士比亞的偉大在什麼地方?我選取莎士比亞代表作,他的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來進行3D電影一樣的立體呈現!聚焦1948奧斯卡影帝版電影《哈姆雷特》。

二 引子

Ok,那我們先來說說,本電影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優雅而高貴的丹麥王子,算起來應該有419歲了。但自從誕生以來,他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尤其是這最近的100年以來,隨著電影的產生和流行,他在全世界的舞台上,電影屏幕里迷倒無數觀眾與聽眾!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考慮的問題。這是男主哈姆雷特一直在糾結的一個問題。

《哈姆雷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大師——莎士比亞所創作的第22部話劇作品,也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劇中有很多關於愛情、糾結以及人性的探討,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啟發。

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關於《哈姆雷特》的故事。在1948年英國拍攝了一個電影版《哈姆雷特》,並且男主勞倫斯.奧利弗憑此電影一舉奪得當年的奧斯卡影帝。

三、哈姆雷特的故事

哈姆雷特王子23歲的時候,在德國威登堡大學讀大四,他是哲學系,相當於今天96年出生的一個90後。

有一天,他接到一封密報,說自己的父親去世了,在得知父親的死訊後,這位王子立即連夜出發從德國奔喪,一路馬不停蹄的趕回到了丹麥。

回到丹麥之後,馬上有了另外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發生,哈姆雷特和男閨蜜Horatio在丹麥城堡的樓頂,見到了自己死去父親的鬼魂。

鬼魂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謀殺的,要哈姆萊特為自己復仇。哈姆雷特有些將信將疑,於是他借劇團進宮表演的機會,導演了一場殺兄娶嫂的「戲中戲」來試探他的叔父,果然他叔父真的驚慌失措、坐立不安而離去,這也證實了鬼魂的說法。

謀殺父親的是自己的叔父,而且叔父娶了自己的母親,那麼這個news是驚天動地的一件事情,哈姆雷特王子本來是皇位的繼承人,這個時候卻失去了所有,包括皇位、父親還有自己的女朋友。對於一個23歲的男人來講,他的人生徹底的改變了,他的生命中剩下的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目標就是復仇,所以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思前想後,準備復仇。但是這個中間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有一天,哈姆雷特在叔父祈禱的時候,有一個絕佳的機會殺死他的叔父,為父親復仇,但是他卻放棄了。原因是高貴的王子是有操守的,就是基督教認為一個人在祈禱的時候如果死去他的靈魂會上天堂。所以哈姆雷特王子並沒有不擇手段的復仇。

後來,哈姆雷特在母親的寢宮,誤殺了躲在窗帘後的人,而這個人正是哈姆雷特的女朋友奧菲利亞的父親—---當時的宰相波洛涅斯。

宰相之死,令叔父Claudius與哈姆雷特的矛盾白熱化,因為害怕哈姆雷特的危險與瘋狂,他決定將哈姆雷特流放到英國,並寫了一封秘信,信上說:到達英國之後,請英國人立即處死哈姆雷特。

這種流放在路上與海上就是三年,期間哈姆雷特通過自己的智慧逃脫了陰謀,再次回到了丹麥。而這個時候,他的女朋友奧菲利亞已經因為失去父親而且自己的男朋友哈姆雷特與哥哥也不在身邊而瘋癲投河自殺。

再次回到丹麥的哈姆萊特內心仍然掙扎不斷,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復仇計劃。這個時候,他順應了一個叔父克勞迪斯和奧菲利亞哥哥——雷歐提斯聯手設計的計謀,接受了一場決鬥。在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歌楚德誤喝了本來是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雷歐提斯惱羞成怒,用毒劍偷襲並刺傷了哈姆雷特。在毒藥發作之前,哈姆雷特殺死了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也殺死了叔父克勞迪斯而復仇成功,但是,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那為什麼這樣一個故事,四百年以來會越來越熱,越來越受人歡迎?在全世界範圍內,它成為在電影和話劇舞台上被改編最多的故事!尤其是1948電影版尤為精彩。

為什麼這樣一個王子復仇的故事,具有如此奇幻的力量?以至於無數的大導演大演員,都以可以演繹這樣的一個故事作為驕傲呢?

好,我們來介紹一下背景。

四、背景故事

莎士比亞出生那個年代,是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世界從中世紀的黑暗,開始慢慢看見新光明的一個拐點。

作者莎士比亞寫作這個故事的時候是1600年,這個時候是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位,和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比如說西班牙的大作家塞萬提斯,我國的大文學家湯顯祖、吳承恩,還有張居正,他們都是同齡人。也就是說,太陽在照射過湯顯祖的八個小時之後,就會曬到莎士比亞的屁股。所以,這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

莎士比亞的脫穎而出,其實和時代,以及伊麗莎白女皇的執政,有很深厚的關係。

這位出生於1533年,大莎士比亞31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被稱為「處女女王」,因為她終身未婚,稱帝之後也不願意結婚生子。我們知道,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之前,曾經有過英法百年戰爭,在1337至1453年期間,英法曾經斷斷續續打了116年的戰爭,而且以英國失敗而告終。在伊麗莎白女王執政30年後的1588年,英國扭轉了國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了全世界中世紀文藝復興前後,繼葡萄牙、西班牙,第三個崛起的大國。

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國家以戰爭為代價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強盛,但是整個國家也因為戰爭而傷痕纍纍。莎翁的《哈姆雷特》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橫空出世。而莎士比亞也以其作品造就了文藝復興,影響到整個的時代。

[2]故事創作背景

那麼回到故事本身,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過真實的哈姆雷特王子呢?

我們知道,莎士比亞是造詞大師,也是IP之父,但他大多數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改編自一些真實的熱點故事、流傳的精彩故事、或是在其他國家演出過的一些新浪潮話劇,那麼關於《哈姆雷特》這部話劇的改編其實有幾個依據。比如說早莎翁幾十年的一部話劇:

《Spanish tragedy西班牙悲劇》,故事講述了一位父親為死去的兒子復仇的事情,莎士比亞將其變成了一個兒子為父親報仇的故事。

另外一個,就是流傳了幾百年的,丹麥王子真實的復仇故事。大概是十二世紀,在丹麥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中,這個王子,復仇是成功的。現實中的這位王子,在得知自己的父親被謀殺後,毫不猶豫的殺死了叔父,復仇成功。

而莎士比亞的天才改編,只是讓王子復仇成功,延長了時間並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只是這一點改編,讓人們見證了莎士比亞,這個被上帝吻過的天才,點石成金的迷人之處。

哈姆雷特的創作,還有一個特別personal的小故事。

就是在《哈姆雷特》這部傳世佳作誕生前的三年,莎士比亞十一歲的兒子不幸意外夭折,而他的名字是Hamnet——「H-A-M-N-E-T」,Hamlet是——「H-A-M-L-E-T」。兩個名字只差了一個字母。由此可以看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思念,把自己一生中最高峰的作品的男主人公以及整個話劇的名字定為了哈姆雷特。

這只是一些背景,下面我們進入到哈姆雷特的內心。

五、故事剖析(熱點問題+當代聯繫)

[1]to be or not to be

可能在很多人來看,從故事的角度,如果自己的父親被殺,那麼,為父報仇一定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並不需要太多的考慮。但我們發現,哈姆雷特卻一直困擾於to be or not to be,在莎士比亞筆下,23歲的哈姆雷特好像是一個特別糾結、極其優柔寡斷的一個人,其中有一齣戲是講:哈姆雷特的叔父謀殺哥哥後,內心十分的糾結難安,就在自己的宮殿里祈禱,這時候,去拜訪母親的哈姆雷特路過叔父房間,這時候叔父毫無防備,這也是他殺死叔父的一個絕佳的時機,但是作為基督徒的哈姆雷特沒有殺,他放棄了這個機會。

為什麼哈姆雷特,在鬼魂清清楚楚告訴他自己是被謀殺的之後,哈姆雷特還要延遲復仇呢?

這就成為了,這個故事最大的一個問題。

我們知道,後來哈姆雷特就被叔父流放,並試圖將他殺死在英國。雖然哈姆雷特運用智慧幸運的逃脫,但在流放的3年里,哈姆雷特經歷了海難、間諜、強盜、經歷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危險和苦難,再次回到丹麥的哈姆雷特成熟了,但他還是沒有想到一個完美的計划去「高貴的復仇」。

他順應了叔父與奧菲利亞哥哥的計謀,接受了決鬥,算是意外的復仇成功,但是,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後來的所有的不管是莎士比亞的專家、心理學家還是哲學家,他們都在這個問題上有著自己的一些見解,我想莎翁這個延遲復仇的設計,在中國文化叫留白。就是造成這個故事獨領風騷全球四百年的一個最主要的要素,也可以說是莎士比亞的天才之處。

我們可以看到,哈姆雷特作為一個王子的原則與底線,王子一直下不了手去殺死一個人,更或許是在他的潛意識裡,一直在期待著叔父的良心發現,主動來懺悔他的罪過。雖然他顯然沒有等到這一天的出現,但高貴、慈悲的哈姆雷特形象閃光而鮮活的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得到我們的喜歡。莎士比亞也借哈姆雷特在復仇面前無計可施,來諷刺「人世間真正的君子復仇是沒有出路的!」這也是人性的原罪所致。

我們知道當代英國以及整個歐盟是沒有死刑的,我想廢除死刑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哈姆雷特精神的影響,因為每一個生命——珍貴而值得期待和寬恕!

To be or not to be,出自高貴而慈悲的哈姆雷特王子之口,但是其實整個故事裡,十幾個主人公,卻集體面臨這樣的兩難境地。哈姆雷特的女朋友奧菲利亞,他的最愛錯殺了她的父親,她陷入親情與愛情之間的徘徊;哈姆雷特的母親歌楚德,在丈夫死後嫁給了殺夫的仇人,她在自己的新歡與兒子之間抉擇;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勞迪斯,在謀殺自己的親哥哥後,他在恐懼與懺悔之間煎熬;哈姆雷特女朋友的父親宰相波洛涅斯,在保全家庭與權力鬥爭之間苦苦支撐;哈姆雷特女朋友的哥哥雷歐提斯,在不擇手段復仇與良心鬥爭之間艱難揮舞雙劍。整個丹麥也都在支持哈姆雷特王子還是支持哈姆雷特的叔父之間觀望!

所以,《哈姆雷特》的糾結,不是一個人的糾結,而是整個故事的糾結,乃至於整個時代的糾結。換句話說人性就有糾結的本性存在。但是我們知道糾結與戰爭還是和平的英國還是選擇了強權殖民擴張的道路。後來我們知道的錢鍾書的《圍城》、馮小剛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還有很多文學、藝術作品,也在探討著——To be or not to be這一問題。

關於To be or not to be,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朱生豪先生翻譯的「生存還是毀滅」,但其實這也是翻譯的遺憾性, To be or not to be 可以有一萬個意思,比如「午飯吃還是不吃」,「婚結還是不結」,「買房還是不買房」,「是委屈求周全還是勇敢的表達」,「是要追求自己摯愛的事業轟轟烈烈,還是做一份穩定的工作過一個平凡的生活」,等等等等,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矛盾心理,或者說是面臨選擇時的焦慮、糾結,只是困境不一樣,感受不一樣,煩惱不一樣。所以我們常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哈姆雷特。或許您現在就在糾結一些什麼!

[2]與奧菲利亞的愛情

再來說說——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愛情:

在故事的開始,哈姆雷特作為英俊瀟洒的白馬王子,未來王位的繼承人,

父母寵愛的孩子;奧菲利亞作為宰相之女,美麗迷人的代名詞,王子追求的公主。他們之間的愛情是閃閃發光的:

奧菲利亞這樣讚美哈姆雷特,說他是:

一個朝臣的眼睛、 學者的辯舌、 軍人的利劍、國家的嬌子;時尚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矚目的中心。

當然,還有哈姆雷特寫給奧菲利亞感人的情書。

但是悲劇的發生,勢必讓這場愛情也捲入了不可逆轉的傷心之中,哈姆雷特誤殺愛人父親,被流放不得不與愛人分離,而奧菲利亞因為受不了現實的殘酷瘋癲投河自盡,他們失去了彼此。

其實整個故事裡,對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描寫並不是太多,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對白也極少,但是這絲毫沒有減輕這份愛情的真摯熱烈的程度,當然也沒有影響這段愛情悲劇色彩的表達。而且這條愛情故事輔線也增加了整個故事的精彩與份量。

[3]戀母情結

還有,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

其實,在哈姆雷特失去父親後,喜歡一個人獨處,不喜歡跟人打交道,他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抑鬱症。同時,我們也能夠發現,他內心中的戀母情結。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分析認為,哈姆雷特所具有的嚴重戀母情結,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的延遲復仇。在他的幻想中,在某種程度上,叔父是自己,自己是叔父。

所以在1948年的英國的一個電影版中,導演兼主演的英國大演員奧利弗,對角色有這樣的表達:演王子的男演員是42歲,當時演母親的女演員才37歲,這是個很牛的藝術處理。

六、名演名言

[1]大演員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歷史上演過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無數明星:

比如1948年,通過《哈姆雷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勞倫斯.奧利弗,他也是演過《魂斷藍橋》的費雯麗的前老公;

最近很火的《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梅爾吉普森在1990年的時候演過一版《哈姆雷特》,其中對於角色的體驗和演繹的處理,我個人感覺是非常到位的。

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奧斯卡的女演員,就是《泰坦尼克號》的溫絲萊特,在她21歲的時候演了96電影版《哈姆雷特》的女主角奧菲利亞。

再後來,就是去年2016年,現在全世界最性感的男演員卷福在英國倫敦主演了話劇版《哈姆雷特》,網上的20萬張票30分鐘內全部售光,在劇院門口排隊買票的,甚至有很多人打地鋪排了一天一夜。

在我看過的所有電影和話劇版本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在英國倫敦的一個話劇版本!這是大演員裘德洛的一個真人版。

這個劇場是在倫敦唐人街的邊上,當天,大概2000多個座位的劇場座無虛席,一票難求,我當時也只能買到站票,5鎊錢很便宜,合50人民幣,可以遠遠站在二層樓最後一排的座椅後邊,遠遠的看見:

裘德洛在表演「to be or not to be 」的時候,他從舞台深處走出來,只有一束頂光,然後天上開始下雪,裘德洛從舞台深處走到聚光燈下,一動不動來演繹這一段,大概持續了整整三分鐘。

其實我這些年都在想,為什麼個性張揚的裘德洛當時會一動不動?後來終於想明白了,因為他進入角色了。當時的角色在思考怎樣的復仇,是高貴的還是卑鄙的?「to be or not to be 」,角色本身因為思考與痛苦是動不了的,所以不是演員不動,而是角色需要。

這種非常藝術的演繹,是很高的一個處理,我終身難忘。恰巧現在裘德洛主演的新電影《天才捕手》在熱映,在裘德洛的激情四射的表演中依然可以看到哈姆雷特的影子。

當然中國也有一些演員,比如說濮存昕濮哥,演過一版《哈姆雷特》,北京人藝的王斑,也是演了一版《哈姆雷特》。鄧超一直說他要演哈姆雷特,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演。鄧超這一版應該會比較過癮,因為鄧超大概是1978年出生,現在是39歲。

其實現在世界上演《哈姆雷特》的大演員一般都是四十來歲,為什麼23歲的角色要用40歲的演員來演繹?因為哈姆雷特人物的內心太難把握,一般沒有足夠生活閱歷的男演員,很難把握這樣一個王子的內心世界。

去年是莎士比亞去世四百周年,是瘋狂的一年,全世界有大大小小的幾千場紀念,其中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

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一位喜劇演員和,包括卷福在內的其他七位演過哈姆雷特的世界級大演員,他們做了一場紀念活動。網上有一段視頻被瘋狂轉載,就是這九個人怎麼去體現「to be or not to be 」的重音——

這個視頻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搜一搜。

[2]名人評價

後來尼采評價《哈姆雷特》說:

「哈姆雷特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因為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是36歲,這時候的他,在倫敦早已功成名就,自己的寫作技巧太牛了,他想通過自己的作品來炫耀自己的技巧,所以寫了那麼多字:

英文版是30577字,大翻譯家朱生豪的版本,翻譯成中文大概是6萬多字,以至於其中的很多詞語在今天還在使用,比如雅虎郵箱登陸時出現的Remember me,就來自於哈姆雷特的父親的鬼魂,在鬼魂要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的時候對哈姆雷特說:Remember me。(恐怖)

當然後來歌德的評判是:

「哈姆雷特在困難面前缺少行動的能力,而不是沒有辦法。」

大文豪托爾斯泰則完全特立獨行,認為莎士比亞的所有話劇包括《哈姆雷特》都完全是矯揉造作。

我認為,哈姆雷特作為人是有缺陷的,但藝術形象,是完美的。

七、片尾總結

OK,我們總結一下:

《哈姆雷特》所講述的有關復仇的故事,其實蘊含了莎翁以至於整個時代的一個思考,莎翁通過哈姆雷特王子提出了一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揭示了人類面對兩難困境艱難選擇的心理現象。我個人認為我們每個人,當面臨這樣的選擇時,即使是痛苦而糾結,即使是道義兩難,我們始終應該選擇高貴、慈悲與寬恕!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選擇的自由。

莎士比亞塑造了一個哈姆雷特大海,您可以在海水裡照鏡子,也可以在裡面游泳。

Ladies and gentlemen, 今天關於《哈姆雷特》的分享就到這裡,那麼留一個小話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麼樣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恐怖症 的精彩文章:

狗狗為什麼會害怕搭車?什麼會讓狗狗感到恐懼?主人該如何處理
10大奇葩恐懼症,第一名你想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