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前七子」之一李夢陽,提倡詩歌復古,強調對古人詩歌形式的模仿

「前七子」之一李夢陽,提倡詩歌復古,強調對古人詩歌形式的模仿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李夢陽(1473~1530),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徙居大梁(今河南開封)。明中期文學家。弘治六年(1493),李夢陽舉陝西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十八年應詔上書孝宗,極論時政得失,凡五千餘言,最後還言及壽寧侯張鶴齡「招納無賴,罔利而賊民」的罪狀,因此而下詔獄,不久獲釋。後又因代尚書韓文草擬彈劾劉瑾宦官集團的奏章,被逮下獄,賴康海營救得免。瑾敗,遷江西提學副使。弘治、正德年間,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發起文學復古活動,人稱「前七子」。

李夢陽在李夢陽等人之前,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茶陵派」,對明永樂以來「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閣體」創作風氣有過一些衝擊,但並沒有完全改變「台閣體」的積習。再者,文學領域受明初以來官方對程、朱理學推崇的影響,詩文理氣化現象有抬頭趨向。針對這樣的局面,李夢陽「卓然以復古自命」,「文自西京、詩自中唐而下,一切吐棄,操觚談藝之士翕然從之」(《明史·文苑傳》)。

李東陽他提出,「詩至唐,古調亡矣,然自有唐調,可歌詠,高者猶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調,於是唐調亦亡」,並且以為「今人有作性氣詩」無異於「痴人前說夢(《缶音序》),對宋人以及明初以來理學入詩的風氣作了嚴厲的指責。關於作詩的具體要求,李夢陽一是注重格調,認為「高古者格,宛亮者調」(《駁何氏論文書》),它們都是成功之作所不可缺少的。

李夢陽二是強調主情,在他看來,詩本為「隨遇而發者也」,而「遇者因乎情,詩者形乎遇」(《梅月先生詩序》)。由此出發,他還將民間創作與文人學子的作品進行比較,以為民間之作多真情流露,文人學子之作工於文辭而「情寡」,所以他提出「真詩乃在民間」(《詩集自序》)

李夢陽從創作方面來說,由於李夢陽在提倡復古的過程中常常比較看重對古人詩歌格調、音節、句法等形式因素的模仿,蹈襲之作不在少數,所謂「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的一些樂府及古體在這方面尤為突出。不過也有部分作品較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有些是以感慨時事和表現自身政治遭遇為題材的。如《去婦詞》有感於戶部尚書韓文等遭權宦劉瑾陷害而相繼去位一事而作,流露出對受害者深切的同情,表達了詩人正直的襟懷。《朝飲馬送陳子出塞》寫到「萬里黃塵哭震天,城門晝閉無人戰」,暴露了官軍的無能。

《自從行》又云:「若言世事無顛倒,竊鉤者誅竊國侯。」對混亂顛倒的時政表示出強烈的激憤。而像《述憤》、《離憤》等詩,則以自己在弘治與正德年間因議論時政而兩度下獄的遭遇作為描寫的內容,抒發胸中的不平,情緒激烈慷慨。李夢陽的詩在藝術手法上除摹擬雕琢的弱點之外,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他的一些七言古體及近體筆力雄健,意象開闊,並注意縱橫變化,不拘一格。

如《秋望》中寫道:「客子過濠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場。」《秋懷》中則有這樣的描繪:「白豹寨頭惟皎月,野狐川北盡黃雲。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溪山散馬群。」所展示的畫面蒼涼壯闊,氣勢流宕自然。另如《出塞》《潼關》《楚望望襄中形勢》等篇也都體現出雄渾蒼勁、舒展自如的風格。這些顯然不是作者僅靠對古詩的「句擬字摹」所能獲得的。著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運動激憤情緒 的精彩文章:

女性打破沉默,平均要經歷35次家庭暴力
工作期間注意言詞行為,別讓情緒毀了了的素質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