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追憶逝水年華》揭示的心理現實:慾望的本質是無中生有

《追憶逝水年華》揭示的心理現實:慾望的本質是無中生有

我們聽到他的名字,不會感到肉體的痛苦,看到他的筆跡也不會發抖,我們不會為了在街上遇見他而改變我們的行程,情感現實逐漸地變為了心理現實,成為我們的精神現狀:冷漠和遺忘中跳躍的浪花。

——《追憶逝水年華》

愛情本身就是互相傷害,傷害和焦慮停止,愛情也就停止。

——普魯斯特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也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世界名著之一,此書以博大精深享譽世界。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齊名,被西方文學界稱為20世紀最難讀的書籍之一。

這部作品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主人公馬塞爾的內心世界,同時展現了世紀末法國「美好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社會歷史變遷,還涉及了文學、藝術、音樂、建築等等,包含的內容非常複雜。

為了更好的了解此書,學習其中的心理意識流手法,以及深入洞察它為我們揭示出的心理現實,今天咱們就來一起探討下。

1,幻想空間

哲學家齊澤克認為我們平常認為的「現實」只是自己的心靈編造的幻覺,真正的現實是實在界的現實,我們以為的現實只是實在界被符號化之後的殘餘,「我們所謂的現實,不過是幻想空間在填補了實在界的『黑洞』之後的剩餘」。也就是帶給我們現實感的「現實」其實是「社會現實」,是不同於心理現實以及文學作品中的現實的。

普魯斯特在《駁聖伯夫》中強烈地反對以作家面對的社會現實來闡釋、評價作品本身,將作品視為是作者面對社會現實的機械反映。這種態度也延續到文學創作中。《追憶逝水年華》不排斥社會現實,小說本身就是當時社會各階級社會生活的畫卷。但是普魯斯特反覆強調的卻是心理現實,社會現實是幻想世界的剩餘。

《追憶逝水年華》的故事結構和普魯斯特的人生經歷緊密聯繫在一起。此書講述了主人公馬塞爾的成長經歷,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曾經痴迷於友誼、旅行、社交、愛情等等。這些慾望一個又一個地破滅,直到主人公找到了追尋往事的人生真諦。少年時代的普魯斯特曾經痴迷於社交,甚至被認為是「貴人迷」,人生的最後階段又閉門不出,潛心寫作自己唯一的傑作,也就是書寫他自己。對於普魯斯特來說,這種人生與寫作上的共同點,證明人的一生其實是由各個人生階段的主觀追求塑造的。

《追憶逝水年華》中的心理現實不同於以往的心理分析小說,以往的現實主義小說雖然也有大量的心理分析,但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心理描寫有特殊性。小說中的人物總是在出入不同的社交圈子,他們都像是語言一樣有著自己的一套規律和語法的符號系統,人們無意識地運用這些規律,方能在這個圈子生活得如魚得水,這就是他們自身面對的現實。人物並沒有天生的屬性,而是被不同的環境決定,他們被環境符號化了。比如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斯萬先生,他本身出入以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為中心的高級貴族組成的社交圈,並且和威爾士親王這樣的王儲是至交好友。當他訪問主人公馬塞爾的外祖父一家時,僅僅被視為證券交易商老斯萬的兒子,而他本人因為娶了交際花奧黛特,所以被視為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叛逆者。斯萬先生本人似乎只是一個黑洞,是一個隨著壞境可以被賦予任何意義的白板,他是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的寵兒,夏呂斯男爵的好朋友。但是因為追求奧黛特而進入了維爾迪蘭夫人府上的小圈子之後,他驚訝地發現貴族圈子中的符號語言在這裡沒有意義。在上流社會頗有地位的斯萬先生在這個圈子裡沒有位置。《追憶逝水年華》的現代性體現在作品中人物心理的不一致性上,小說中人物的心理現實是多重的。

普魯斯特又強調對符號化的抵抗。這是普魯斯特多次強調非理性和夢的重要性的原因。普魯斯特強調夢境使習慣形成的現實變得不堪一擊,他也強調人不能客觀地看待現實,而應該主觀地看,正如齊澤克說的那樣「直視一個事物,只能看到扭曲和模糊的意象,只有從某個角度看,即進行『有利害關係』的觀看,進行被慾望支撐、滲透和『扭曲』的觀看,事物才會呈現清晰可辨的形態」。普魯斯特要求我們向內心探求,在夢和非理性的感情中深入挖掘,發現屬於自身的藝術。

2,藝術表現手法

《追憶似水年華》中的心理現實深不可測,深不可測的心理現實總是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出來的。

小說中非常著名的第一卷第二部《斯萬之戀》對斯萬先生的愛情故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描述方式,整個愛情故事都是通過斯萬的角度來描寫,戀情的另一個主角並沒有作為主體出現。奧黛特是個交際花,主動追求斯萬先生,邀請他進入維爾迪蘭夫人的社交圈子,而花花公子斯萬認為奧黛特的長相不符合他的審美,所以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敷衍。直到他在咖啡廳尋找奧黛特未果,突然被強烈的焦慮控制,彷彿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他才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她,想要和她一起生活。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奧黛特對他逐漸厭倦,甚至偷偷地背叛他,他也被維爾迪蘭夫人趕出小圈子,但是他仍然深深地愛著奧黛特,對她不能自拔,即使發現對方背叛他的真相,萬分痛苦之下也不能放棄。直到多年之後他夢到哭泣的奧黛特,醒來之後他終於猛然醒悟:最初奧黛特並不是適合他的女子,他付出的感情是完全徒勞的。

普魯斯特正是通過斯萬的故事分析了慾望的本質,使得這個故事具有普遍意義。人們最初墜入愛河,總是將戀愛的對象過度美化,因為慾望的本質正是無中生有,奧黛特之所以成為斯萬慾望的對象,並不是因為她具有特別的客觀屬性,她的長相甚至不符合斯萬的審美,但是她正好位於慾望對象的位置上。普魯斯特總是強調慾望並不是事先賦予的,而是事後像是小說一樣建構的,甚至是突然襲來的,當人們開始認真思考彼此的關係,其實他們已經陷入戀愛了,人們總是說一見鍾情,而在普魯斯特的作品中,是因為有了愛情的存在,最初平淡無奇的相遇、戀情發展事後的每個細節才能在人們心中具有命運的意味。

就連斯萬在戀情中感受到的痛苦焦慮,對於戀情來說也並不是消極的,這正是慾望的積極屬性,慾望本身永遠在要求不滿足,慾望過程不斷地追求者剩餘,而尋覓慾望和猶豫不決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慾望的實現,戀愛之中人們總是處於匱乏狀態,就像普魯斯特反覆聲明的那樣,愛情本身就是互相傷害,焦慮停止,愛情也就停止了。

對於心理現實,只有通過創傷性經歷才能展現出來,即使如此,人們因為無法承受「實在界即社會現實」,與心理現實的相遇也總是通過誤讀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小說中,斯萬先生和主人公馬塞爾都得知了戀人背叛的事實,但是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他們內心仍然無法相信事實。阿爾貝蒂娜意外去世後,主人公馬塞爾非常痛苦,直到去威尼斯旅遊回家時收到吉爾貝特發來的電報,電報的內容是吉爾貝特和聖盧侯爵結婚的消息。馬塞爾讀了電報之後誤以為這是阿爾貝蒂娜發來的電報,她沒有死,想要回到他的身邊,這個電報讓他非常不安,因為他並不希望阿爾貝蒂娜重新回到他身邊。正是由於這個意外的創傷性經歷,馬塞爾終於發現這樣自己真正的想法:他已經不再愛阿爾貝蒂娜了。

結語:

現代小說總是面臨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現實主義小說時期穩定的現實感已經瓦解了,人們意識到真正的現實是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整飭,有形式感;但是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文體,小說本身就需要精緻的形式。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矛盾得到了解決。《追憶似水年華》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每個細節、每個人物在小說中都有不斷的回應,體現了形式的整飭。最終卻證明心理世界的深不可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他是台灣詩魔,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詩歌成就比肩余光中
他不僅是畫家,更是詩人,擅畫山水和墨竹,畫風蕭條淡遠曠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