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今天的學校,還需要魯迅嗎?

今天的學校,還需要魯迅嗎?

最近幾年,關於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是否應該選入魯迅作品不斷引發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不合適,主要原因是魯迅作品的語言不符合現代漢語規範。人們心中會縈繞一個疑問:今天的學校,還需要魯迅嗎?

12月3日,一年一度的魯迅文化論壇舉行,按照慣例,分論壇由魯迅文化基金會聯合一所高校共同主辦,今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聚焦的主題是「經典魯迅與當下教育」。來自國內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知名學者出席了論壇。

今天的學校,還需要魯迅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2月3日,「經典魯迅與當下教育」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北師大魯迅研究中心同時揭牌成立。

「今天的人以背叛傳統來指責魯迅的語文創造,恰恰暴露了對這一問題的膚淺和偏向。我們既沒有理解現代語文創造的甘苦,又陷入了文言與白話、傳統與現代這種粗糙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當中。」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李怡注意到,有人專門寫文章為魯迅糾錯,也有人借國學復興,認為魯迅的思想追求和語文創造是背叛中國傳統,甚至以他為否定和破壞中國文化傳統的典型。

李怡用兩個例子反駁。一是1923年,《時事新報·學燈》雜誌上有篇文章,呼籲將《吶喊》編入中小學課本,理由是魯迅的文字與當時的文字不一樣,從中讀出了令人欣賞的中國傳統的古雅之風。二是1935年,北師大學者李長之研究發現,魯迅在其雜文中對轉折詞有著出神入化的使用,加深了對規範漢語的精密表達。

「一個讀出了傳統,一個讀出了現代,說明了什麼?這恰恰說明魯迅語文的豐富性。魯迅的寫作同時包含了多種語文資源,在努力探索一種能夠最大程度傳達現代中國人思想感情的語言方式。」李怡說。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隨口舉了幾個魯迅作品中的例子,她認為,魯迅的文字像釘子一樣「釘」在我們記憶深處,某一天你的腦子裡會突然蹦出他的一段話。在這樣的語言里,你會發現,魯迅是一個不獻媚讀者的作家,有時反而會冒犯你,甚至讓你耿耿於懷。這些拗口的話里,有其修辭,但僅僅看到修辭是不夠的,他把一個人內心所經歷的痛苦全部凝聚其中,因其敏感、反抗性讓讀者感受到語言表達帶來的能量。

張莉稱,魯迅的語言是有「硬骨頭」的,他一直在尋找一種新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探底漢語言的深度,探底漢語言深處的能量,他無以歸類,他的語言正是因為不光滑,所以才能穿過塵埃、穿林過海,在我們的民族文化里生長,這就是語言的能量。

那當下學校在魯迅作品的學習上是不是也存在不足?北師大文學院副教授林分份說,一直以來,在學校的課堂上,尤其是在中小學,魯迅的文章都面臨著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尷尬處境,甚至在中學生中一度流行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怕是因為什麼?因為不理解。即使在大學裡,對於魯迅等作家的經典作品的接受度也不高。

林分份建議,應當儘可能引導學生去感受一個真實而且豐富的魯迅,除了經典作品,也要推薦帶有魯迅強烈個人印記的書信,比如《兩地書》,還有相關回憶錄等,讓學生對魯迅的生活、思想有較為客觀的了解。

林分份在本科生中做過一個實驗,在「魯迅研究」的課程里設計了幾節課,專門研究魯迅人生閱歷中的失敗經驗、生活的煩惱和無奈,甚至涉及魯迅性格中的狡黠。結果是,這些內容不僅扭轉了一部分學生對於魯迅的刻板印象,甚至引起了他們進一步了解魯迅、閱讀魯迅的強烈興趣。

「其實我們要從魯迅身上吸收的不是他的學問,不是他的知識,甚至不是他的文學,而是他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看看魯迅是如何把人們思考的終點當作自己思考的起點。」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福貴對人工智慧時代人文社會科學去擁抱和融合新技術抱有一種警惕,在他看來,魯迅的最大優勢是「美善人性」、「改造國民性」,人文社會科學不能失去其特質,要去提升我們民族的思想質量、擴大人類思想的容量。

「我始終認為教育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更不是一種方法,而是養育人的精神、人格和品行的綜合行為。這麼多年來,魯迅值得我們敬仰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著作,更是在著作中流露出來的,與魯迅融為一體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勇說。

今天的學校,還需要魯迅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勇在發言。

此外,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曉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稀方、《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魯迅博物館研究室主任姜異新與紹興文理學院魯迅研究院執行院長曹禧修等人也在論壇上貢獻了自己的思考。

據悉,當天同時成立了北師大魯迅研究中心,由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與北師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勇共同擔任中心主任。劉勇表示,北師大的血脈里始終有魯迅的精神基因,魯迅與教育的融合必將成為新時代北師大的傳統,中心的各項工作力求面向時代社會的最新需求,運用包括研學實踐在內的新方式,開啟魯迅研究與魯迅傳播的全新時代。(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趙秀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英國政府投資1.55億英鎊支持學生攻讀高質量課程
完善制度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全面開啟2.0時代校園足球改革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