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虔誠朝聖卻被佛陀勸回?先讓自己成為島嶼和明燈!

虔誠朝聖卻被佛陀勸回?先讓自己成為島嶼和明燈!

虔誠朝聖卻被佛陀勸回?

先讓自己成為島嶼和明燈!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上個月去外地,在老中醫那裡抓了些葯,就攔下一輛計程車,往火車站去了。

原本對中醫不大有信心,關於中醫的爭論實在太多了,自己又沒有什麼科學素養,只是看著網路上漫天鋪地的口水戰。

但有一位老居士說這位老中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強烈建議我來看一看,盛情難卻,便抽空來看看,沒想到才吃了半個月的葯,頸椎病的痛苦就大大減少,身體也舒服了許多,身邊的人都說:「連臉色都紅潤了許多。」

就這樣堅持到老中醫這裡報道,每半個月就請老人家把脈、重新開藥方,並熱情地推薦周圍的人到這裡來見識一下這位隱世的高人。

這次抓完葯,剛上計程車,就在電話里跟人家囑咐,如何熬藥。

計程車司機是一個很溫和的老伯,他看我放下手機,便熱心地攀談:「剛才你們上車的地方,就有一位老中醫。」

「嗯嗯,我們就是去哪裡抓藥來著。」

「他對有些病很精通,但有些病不太會治。」

「噢?」

「治胃病就不是很好,我吃了很久了也沒吃好,但他那裡的葯很好,很乾凈。」

「我們上次去,就有個人在那看胃病,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哈哈,幾乎也沒什麼能吃的了。」

「嗯,八分靠養,兩分靠治,我開這個計程車,胃也養不好,全身都是病,胃病要靠養。」

聽了他的話,我恍然大悟,「八分養兩分治」,不一定是醫生的藝術不高明,而是病人沒有謹遵醫囑。

學佛也是這樣啊,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法門不相應,覺得自己的修行沒有嘗到法喜,或者祈求佛菩薩也不見靈驗——不如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按醫囑吃藥呢?

記得有人和我說起前幾年有一部文藝片《岡仁波齊》,說是佛教朝聖題材的:「電影里信仰的虔誠與毅力很讓人感動,但我不是特別的喜歡這個電影,但因為一開始他們決定去朝聖的時候,就有這樣一個情節——特地宰殺了一頭牛,剝下牛皮做圍裙!」

十分詫異電影里的情節,不殺生是佛教首要的戒律,為了去朝覲佛陀的聖地而犯戒,真的有意義嗎?

在《摩訶僧祇律》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兩位比丘為了去朝禮釋迦牟尼佛,就一起結伴而行,可是在路上,一位比丘生病了,另一位悉心照顧了他兩三天以後,去見佛的心情越來越急切了,便安慰同伴說:「我想先行一步,去問訊佛陀,您痊癒以後便可自行到達舍衛城!」

可是那位生病的同伴卻挽留他說:「長老,等我病好了以後再一起去吧!」

那位比丘卻說:「長老,我沒有見到佛陀,對他的思慕渴求十分急切,實在是等不了了。」就一個人啟程了。

到達了舍衛城以後,向佛陀虔誠地頂禮,佛陀卻故意問他:「你從哪裡來?」

那位比丘如實地將一切告訴了佛陀,佛陀有讚揚他的虔誠嗎?

並不是的!

佛陀提醒他:「這是惡事!如果有修道人,心懷放逸、懈怠不精進,不能夠防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在六欲中恣情馳騁,那麼就算他到了佛的面前,也不算是與佛相見!

為什麼呢?

佛陀說:「隨順如來法身故、破壞諸惡故、離貪慾故、修寂靜故。

真正依據佛的教誡,來實踐佛法,就是隨順諸佛法身、破壞諸惡之道,亦是原理貪愛、修習寂靜之道,這比起形式上對佛陀的仰慕和恭敬,更加受到佛陀的鼓勵讚歎。

而《岡仁波齊》的導演所構思的情節恰恰折射出了我們常人對佛法的認知,總以為燒香的時候擠在前面就是在親近佛陀,相信佛菩薩有無上的力量就隨意鄙薄不信佛的親友,唯獨不願意做的就是安靜地聆聽佛陀的教誨、身體力行地行善

遇到過許多虔誠的善信,特別好樂布施,也願意到寺院做義工,這是難得的善根。但讓人惋惜的是,許多人不珍惜自己的善根,表現得對佛法的修學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心中充滿了外道的知見。

生活中遇到什麼障礙,就去求神問卜,找東家的靈媒、拜西家的仙姑,一會兒請神,一會兒看相,就算跑到寺院里捐錢,也是受到大仙的指引,希望能夠「破財消災」、「捐錢解業」。

唯獨不願意做的,就是聆聽佛陀的教法、實踐佛陀的教法,這反映出的是內心充滿了不正的知見,總想靠著走捷徑代替自己的修行。

清凈的佛法不願意相信,別人稍微用一點恐嚇或者誘惑的把戲,就趨之若鶩。

在這些外道的指引下,就算念經、念佛、供養三寶,結下一些善緣,但是所思所行與佛法有著不小的差距,這樣的人就連皈依體是否破壞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在修行上有什麼進益了!

能夠真正的實踐佛法,比起內心充滿邪見地布施,功德有著天壤之別。

正如經中所說,如果能夠一日一夜受持戒法,比起百年之間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功德還要大。因為許多人靠著一點身外之財就想消災解厄,那隻不過是交易的心態罷了,怎麼可能解決身心安頓的大事。

豈不聞《六祖壇經》說:「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不在戒、定、慧三學上,下點功夫,這些布施福報頂多能夠感召到來生做大力鬼王、百獸之王的果報。

若是將布施與持戒、般若結合起來,莊嚴自己的內心,才是佛陀所鼓勵讚歎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能夠以法為依,全身心地實踐佛法,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才是真正的供養。

在佛陀即將入涅槃之時,阿難尊者前往問佛:「佛般涅槃以後,我們如何行道?」

佛陀告訴他:「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在許多經典里有著精闢的比喻——

「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

「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也就是說,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實踐佛陀的教誨,以此為真正的依止,觀照身、受、心、法的實相,讓自己成為島嶼與明燈。

正如佛陀對弟子最後的囑咐:「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總說來日方長,卻忘了生命無常!
中佛協第九屆理事會居士事務委員會會議在峨眉山大佛禪院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