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對生命的審視:活著為什麼?

對生命的審視:活著為什麼?

濟群法師曾說:大好時光,在忙碌中度過,也是挺浪費的。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或自問這樣的問題: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價值是什麼?

這也是每個人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做任何事,我們都會有某種理由。因為餓了,所以要吃飯;因為困了,所以要睡覺:因為孤獨,所以要尋找感情。

活著,難道不更需要理由嗎?一般人找個理由似乎不難,比如說,為了我的孩子,為了我的家庭,為了我的事業,因為他們對人生沒有太多思考,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打發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話,我們就很難滿足於這樣的答案,滿足於這種人云亦云的價值觀。

稻盛和夫算是活明白了的人,他在《活法》中說到了自己的答案:「活著在於提升心性,鍛煉靈魂。我是為了做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來。哪怕只比原本好一點點也無妨,我就是為了帶著那凈化過的崇高靈魂離開人世而來的。」

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著的理由,因為世人所認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對某些人固然重要,對某些人卻可有可無;又或者,在生命某個階段顯得重要,但在另外階段卻毫無價值。可見,這些都不是我們找尋的終極答案。也正因為如此,不少藝術家或哲學家甚至會苦悶到走上絕路。因為對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來說,如果找不到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就很難心安理得地過下去。

從更深一層來看,多數人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更經不起死亡的審視。再大的事業,再多的財富,在死亡面前,都像泡沫般脆弱短暫。當事業結束時,為我們的生命留下什麼?回顧歷史,哪怕貴為帝王,稱霸一時,同樣是灰飛煙滅。所以,外在一切都是要過去的。當這些成為回憶,給生命帶來什麼影響,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

佛教則認為,每個生命都具有潛在的、佛菩薩那樣的高尚品質,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我們的心固然會製造種種煩惱,但同時也具備解除煩惱的能力。若不開發這一能力,輪迴將永無止境,因為無明就是製造痛苦的永動機,使我們在苦海中沉淪輾轉,迷失方向。

活著的意義,在於了解並開發自身潛在的高尚品質。惟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級,才有能力給眾生究竟而長久的幫助,這正是佛教所說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教認為,人生是由惑業苦組成。因為無明障蔽,使我們看不清生命真相。不知何為幸福,就會以苦為樂,與幸福背道而馳。不知我是誰,就會非我執我,遺患無窮。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何為命運,就無法對未來作出正確規劃,使生命健康發展。不知活著為什麼,就會耽著於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價值,或因找不到活著的正當理由而失去生存動力。因此,探討和解決這些永恆的問題,對人生的究竟幸福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選自《活法》《人生五大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學堂 的精彩文章:

大雄寶殿在廟裡,更在心裡
佛陀兩大弟子的善惡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