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大學》智慧分享:修身先正心,身以心為主宰,身不修源於心不正

《大學》智慧分享:修身先正心,身以心為主宰,身不修源於心不正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憤怒,則不得其政;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政;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聖賢說,修身在於正其心,身是以心為主宰的,身不修都是由於心不正的原因。

心沒有感應外物之前,其狀態是湛然無物的,原本就沒有不正,一旦有所執著,則就會失去了它湛然之初的狀態,而不得其正了。

比如心執著於怒而有所憤恨,則此心就被憤恨所牽動而不得其正;心執著於畏而有所恐懼,則此心被恐懼所移動而不得其正;心執著於喜而有所好樂,則此心就會沉溺於好樂而不得其正;心執著於憂而有所憂患,則此心苦於憂患而不得其正。

從這個觀點看,我們平日里所經歷的所有的憤恨、恐懼、好樂、憂患,都是人心的作用,這個作用對人來講不能不存在,因為他是人心和情緒的外在表現,如果去除人也就和機械無異了。

事情來的時候,順應著這個事情並且也不施其當然的準則去做,那麼這個心雖然是經常使用而未嘗不正。但是,如果事情一來,觸及到情慾和邪氣而又任其發展,情慾旺盛或邪氣橫生而不能自主,則此心必受牽累而不得其正。心不正,身豈能修好?所以說心是身之主,必須常存於內不使它外弛,這樣身體的各個部分才會奉行自己的職責,遠離不恰當,遠離亞健康。如果心有所執著,便被牽引而去,就是心不在了;心既然不在,那麼人在平常的日用之間就會變得茫然而無主,所以說目雖視,卻看不清外物的樣子;耳雖聽,卻聽不清外界的聲音;口雖食,卻不知食物的味道。

所以我們說,視、聽、食,是身的作用,而見、聞、知味,則是心的作用。心一旦不在,而在一身之中和心的關係最密切和最重要的部分,都已經各失其職了,如此這樣,想要身去修,又能得到什麼呢?如果我們知道的知識不能夠正心,是斷不能修身的,《大學》里所以說的「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心懷天下的偉人,必須先要正心修身,然後才能出來治理國家。如果他能靜而存養,動而省察,就能把國家和個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的很好,直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嚴於修身,勤於正心,掃除心靈霧霾。

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運轉,春夏秋冬的更替,以及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都有其固有的規律。當這一規律投射到人的身上時,就表現為做人的原則。

當人的心靈被物慾所拘時,就會產生違背做人原則的想法,如果任憑這種想法去處理問題,不但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困擾,甚至還會帶來不幸和災難。因此,就需要憑藉修身來掃除心靈的重重霧霾,還它的原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令人看一眼就能記住的46個尼采名句,讀懂做到的都不簡單
他與羅丹齊名,尤其擅長女體雕像,作品形態飽滿轉折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