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香港 一個充滿內省與開拓精神的城市

香港 一個充滿內省與開拓精神的城市

證券時報記者羅曼

香港以「自由經濟體」著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也多次視香港為自由放任經濟典範。正是由於這種高度自由的經濟體質,過去幾十年中,香港從一個區域性的金融市場華麗轉身,發展成為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

就在內地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時,以金融和地產為主的香港投資人面對這股創新勢力顯得謹慎而保守。香港與21世紀最大經濟變數的互聯網科技幾乎絕緣,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地已經在移動支付領域遙遙領先世界,而在移動端網遊、直播、短視頻等各個領域,香港看起來像是一個「局外人」。

香港錯失互聯網科技,原因在於本身市場規模太小,二是傳統金融、地產行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比過重,香港在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輝煌,某種程度上遏制了發展科創的急迫性,三是房價和物價太高。

在走訪香港企業過程中,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街邊小吃店還是酒店大堂,亦或是在電梯里,都能聽到關於金融業態的相關話題。高度的自由貿易體系讓金融的血液似乎滲透在每一個香港人的細胞里,但甚少聽到關於創業的話題。

好在香港是一個充滿內省和開拓精神的城市,並認識到新科技與新經濟已經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浪潮,並深刻改變人類,發展科創被視為香港求變的利器。

在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及企業加速器總監莫偉軒看來,今年香港為發展科創預留的500億港元足以彰顯政府對科創的重視以及改變決心。港政府還公布了一項與河套地區開發相關的大動作,在新的財政年度,預留200億港元用於河套地區「深港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期開發建設。

除了500億預算,還實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幫助數碼港和科技園的科創公司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同時,港交所也推出了港股IPO新政,落實「同股不同權」,並降低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門檻,同時還為引進人才配套相應的人才公寓。

而高質量的科技人才為香港快速切入新科技領域打下了基礎。香港6所大學中,有5所為世界100強,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內地學生佔比25%-30%,國外學生佔比35%左右,其餘為香港本地學生。

從政府力量來看,雖然包括香港科創局、香港科技園以及港交所啟動25年來最大力度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表現出對新經濟高科技公司的擁抱和決心改革的姿態,但單靠政府力量並不足以改變一個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基因」。

高企的房價、年輕人求穩的心態、相對保守的投資理念和崇尚「專業精英」文化,對「港青」來說,生存、買房是壓在頭頂上的兩座大山,這也是為何香港互聯網科技創業土壤相對內地較為貧瘠的另外一個因素。

但也不能以悲觀論調定調香港在科創領域的發展,我們應該更多地看到香港特殊的區位優勢,以及人才儲備優勢。一個灣區的發展最重要的有三:人才、資本、供應鏈。從人才和資本兩方面來講,香港都已具備,香港能夠在特有的條件下,配置全球的創新資源要素,其能力在大灣區裡面應該是最強的。香港有一大批的科學家,也有很好的原始創新能力,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大發展機遇下,未來的香港一定會是金融 科創的雙輪驅動經濟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省 的精彩文章:

患者體驗時代,如何通過內省管理創造醫療長青?
女子半夜帶11歲兒子到垃圾桶撿食物,一年內省下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