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成功的時候,人們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才得以成功;失敗的時候,又會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先來看看下面一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案例。

擁擠的公交車上,乘客甲不小心踩了乘客乙一腳。

乘客乙:「踩的我好疼,你小心點行不行?雖然車擠點,也沒見別人來踩我!」

乘客甲聽到乘客乙的話不禁怒火中燒,心想:「車這麼擠,又不怪我,踩你一腳又不是故意的,平時花錢讓我踩,我還不要呢。在這裡大呼小叫的,真是個沒禮貌的人。」

於是乘客甲對乘客乙說道:「我又不是故意的,車上那麼擠,你就不能小心點么?我怎麼就踩不到別人,偏偏踩到你了呢?」

三言兩語之下兩個人就動手打了起來。

這樣的情景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案例中的乘客甲和乙在問題發生之後都在對方的身上找原因,致使問題越來越糟糕,最終扭打了起來。如果他們都能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擁擠的公交車上,乘客丙不小心踩了乘客丁一腳,發生了如下對話:

乘客丙:「對不起,車晃了一下,我沒站穩,把你踩疼了沒?」

乘客丁:「沒事兒,一點也不疼。今天車上人實在太多了,說不定是我把腳伸到了你的腳下……」

三言兩語,一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對他人行為的歸因直接影響著對他人行為的反應。如果我們把他人的動機歸因為惡意的,就極有可能做出報復性的行為,就像案例中的乘客甲和乘客乙一樣。如果我們把他人的動機歸因為無心的或善意的,就能像乘客丙和丁一樣順暢解決問題。

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喜歡從別人的身上找原因;而在獲得成就的時候我們就很少想到別人了。

由於個體差異,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的溝通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難免會出現溝通不順暢的情況。這個時候,如果抱著惡意歸因的想法在他人身上找原因,溝通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李迪是郵政儲蓄的一名老員工,業務水平很高,人品也是忠誠可靠,但是一直讓他搞不懂的是,自己在企業中呆了許多年卻依舊沒有得到重用。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覺得怎麼難過,直到王曉海的出現。

如果只從他人身上找原因,那麼溝通就難以順暢。

王曉海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人熱情開朗,在他的面前總是前輩前輩地叫著,沒事兒總是喜歡圍著上司轉,業績也很好。就這樣沒過多久他開始升職,跟李迪的職位相當,甚至兩年不到的時間就成為李迪的頂頭上司。

這讓李迪覺得很惱火。因為論資歷,王曉海不如他,技術水平他們是半斤八兩。「不就是會溜須拍馬么……」李迪的心裡恨恨的。這個時候辦公室又有傳言說王曉海是上司的親戚,這讓李迪更鬱悶,整天萎靡不振,不斷向別人抱怨自己的不幸,到處說王曉海和上司的壞話。

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抱著惡意歸因想法的人,會將目光放到別人的身上,十分容易產生仇視、嫉妒、報復心理,但對解決眼下的困境是沒有任何幫助的。而抱著善意歸因想法的人,則會將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尋找到自身欠缺的因素,更容易得到上司的認可。

李迪就是抱著惡意歸因的想法,將原因推諉於新員工的溜須拍馬或者上司做了不公平的分配上,結果不僅難以與新員工和上司溝通融洽,對他的升遷更沒有好處。如果此時他能夠抱著善意歸因的想法,將原因歸納在自己身上,是否因為自己的溝通水平不高,是否因為新員工的創新能力比自己強,經過努力後,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就算溝通不太順暢,也請從自身找原因,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保齡球效應讚美總比批評更有效

聽過這樣一則笑話。

案例中,對於客人的讚揚,女主人立刻就應承下來,而面對客人的批評時,女主人則千方百計的推脫。可見相對於批評而言,人往往更喜歡聽到表揚。反過來,如果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用讚揚取代批評,對方同樣也會覺得開心,並願意繼續與我們溝通下去。

女主人為客人端上了米飯,客人品嘗了一口,然後稱讚道:「做得真香!」女主人開心地告訴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又嘗了一口,皺了皺眉,說道:「怎麼糊了?」女主人的臉色馬上變了,答道:「是孩子的奶奶燒的火。」又吃了兩口,客人又說道:「怎麼還有沙子?」女主人答道:「是孩子的姑姑淘的米。」

你遇到了困難,同事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但不小心幫了倒忙。此時如果我們呵斥他,那麼這位同事下次肯定不會再願意幫助我們。如果換一種方法,我們對他說:「儘管沒有幫上忙,但是你真是一位熱心腸的人。」開心之餘,他往往還會產生內疚心理,一旦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會願意幫助我們。

可見,讚揚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在與他人溝通時能夠多用讚揚取代批評,溝通就會更加順暢。

心理學家讓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一名球員。這兩名球員在訓練的過程中都是一球打倒了7隻瓶。第一位教練對他的球員說道:「很好,居然一下子打倒了7隻!」這名球員聽到了教練的誇獎很受鼓舞。

相比毫無誠意的讚揚而言,真誠的讚揚則更容易在溝通中發揮作用。

結果,第一名教練訓練的球員的球技越來越好,第二名教練訓練的球員的球技一次不如一次。

第二名教練對他的球員說道:「你是怎麼搞的,居然還有三隻球沒有打倒!」這位球員聽到了教練的指責,心裡很不服氣,心想:「對於一個新人而言打倒了7隻球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居然只盯著沒有打倒的3隻球,氣死我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保齡球效應」,意思是說,對他人的讚揚比批評更容易取得積極的效果。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讚揚是一種積極鼓勵,批評是一種消極影響,它們之間具有不對稱性。即受到批評的人不會產生減少做壞事的心理,反而,他們會學會如何逃避批評。受到讚揚的人會因為心中的愉悅感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去重複這種能夠產生愉快感覺的行為。

因此在與他人溝通時,要盡量用讚揚取代批評,這樣他人會產生愉悅感,更願意與我們保持溝通。

雖然讚揚是對他人說好話,但是並不是對他人一味的恭維。讚揚需要真誠,不真誠的讚揚不僅不會產生正面的作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孫經理剛一走進辦公室,就對坐在門口修改文件的張丹說道:「今天這身衣服很漂亮!」走了幾步又對李剛說道:「最近的這份報告你寫得很好!」接著一個轉身,看見了張野,又對他說道:「你的女朋友真的不錯,既漂亮又年輕,昨天如果不是你的介紹,我還以為那是你的女兒呢!」

等到孫經理走進了辦公室,三個人湊到了一起。張丹說道:「他昨天是不是沒睡好呢,我這衣服都穿了好幾天了他才想起來誇我。」李剛附和道:「誰說不是呢,我的報告和之前寫的沒什麼兩樣,我自己都沒有看出來好在哪裡,他卻特意來誇我。一會我得去問問好在哪裡,看看他是不是在挖苦我。」張野更是一副哭笑不得的樣子說道:「你們就知足吧,怎麼說那也是句誇獎的話,你看他跟我說的,前半句我還挺開心的,後半句還真不知道是在誇我還是損我呢……」

可見,只有發自內心的讚美才有效,而不是毫無誠意的恭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歸因 的精彩文章:

孩子膽小沒自信,家長運用「歸因理論」,培養積極、自信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