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33年後切爾諾貝利:部分物種變異畸形

走進33年後切爾諾貝利:部分物種變異畸形

本文源出處:快科技

部分物種變異畸形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並引發嚴重核事故過去25年之後,曾經的禁區已不再是一個「死區」。核事故發生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一個面積巨大的長而寬的地帶被危險的核輻射覆蓋,數十萬人被迫轉移,重新安置,很多城鎮變成無人區。

在一個面積1100平方英里(約合285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人和農作物仍不見蹤影,野生動物卻開始活躍起來。由於人類的撤離,種類驚人的動物似乎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科學家經研究發現,一些物種出現基因變異跡象,說明這場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給當地生物帶來長期影響。

雖然當局將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等級提高到最高級7級,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相同,但在潛在影響方面,福島核事故無法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相提並論。1986年4月26日,坐落於烏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由於反應堆沒有安全殼,核事故造成的直接影響遠遠超過福島核事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共造成大約30名工人死亡,另有多達4000人死於輻射暴露導致的疾病。

儘管對仍然存在的輻射暴露可能產生的長期健康影響存在爭議,一些人已經返回被遺棄的帕里什弗村(Paryshiv),其中就包括照片中這位73歲的老婦。雖然核輻射已不再像雨點般從天而降,但危險的銫-137水平無論是在帕里什弗村還是遠至挪威和德國的一些地區仍在升高。銫-137是對人體威脅最大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可通過食物鏈不斷積聚。照片中的雞可能因為所攝入的食物遭到污染攜帶銫-137,食用這些雞的人也將最終被銫-137污染。

測量輻射水平

照片於2006年切爾諾貝利核災難20周年紀念來臨前不久拍攝,一名工作人員正在白俄羅斯的核事故隔離區測量輻射水平。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將被嚴重污染的面積11.5平方英里(約合30平方公里)的區域變成自然保護區,此前罕見的動物現在已在保護區出現並繁衍生息:翠綠的森林出現瀕危鳥類和大型獵物的蹤跡,挑戰著人們對死區的認知。

一些科學家指出這一地區只在表面上恢復。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生物學家、國家地理學會成員蒂姆·摩梭表示:「當地的狀況並非一些人認為的那樣。人們對眼前看到的一切感到吃驚,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一現實。人們應該抱著這樣一種想法,這裡的狀況與月球類似,仍然十分荒涼。」自2000年以來,摩梭便對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隔離區的動物進行研究。

「堅守」的豬

幾乎被廢棄的白俄羅斯圖爾格維奇村(Tulgovichi),一頭豬在廢棄的房屋前走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前,這裡生活著1000名居民,現在只剩下8人。災難發生後,大約5萬頭牛和1.3萬頭豬以及當地居民被迫轉移,重新安置。由於在安置區很難照料牲畜和尋找食物,絕大多數重新安置的牲畜被屠宰。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致力於和平利用核能)2006年的一份報告,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可能對牲畜造成長期影響。災難發生後幾年,附近被污染地區的豬牛先天畸型的發生率仍然較高。

出現畸形的家燕

生物學家蒂莫西·摩梭和法國奧爾塞巴黎南大學的安德斯·莫勒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的鳥類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研究。在一項研究中,摩梭發現生活在嚴重污染地區的家燕出現畸形的概率更高,這些畸形包括局部白化(b、c和d)、鳥喙畸形(e和f)以及尾羽彎曲或不對稱(h和i)。他們在以後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污染區的生物多樣性較低,鳥類種類只有「潔凈區」的一半。它們的數量也更少,銳減了60%。此外,生活在切爾諾貝利地區的鳥類大腦體積更小。

2000年,摩梭與莫勒第一次來到切爾諾貝利。他在提到這次旅途時說:「我們真沒想過會有什麼發現。」摩梭承認一些鳥類家族確實呈繁榮景象,其中包括不遷徙的鳥類,它們似乎更適應當地的環境。他說:「這可能因為它們沒有競爭者。」這些鳥類並沒有耗盡類胡羅卜素——強大的抗氧化劑,形成美麗的羽毛——也不需要耗費額外能量進行長途遷徙,它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更為強大。

非法捕魚者

可能存在的放射性微粒以及被處以罰金的風險無法阻止白俄羅斯的非法捕魚者前往普利雅特斯河(Pripyats)捕魚,這條河流距離災難區中部只有18英里(約合30公里)。朴次茅斯大學研究水環境的科學家吉姆·史密斯對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湖泊中的魚的污染程度進行了測量。他指出,雖然自己並不提倡食用來自污染湖泊的魚,但研究並未發現湖魚出現明顯的畸形跡象,只是生殖系統受到一定影響。

總體上說,魚類成為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受益者。史密斯說:「我們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湖泊捕獲了數千條魚。這些湖裡的鯰魚體型巨大。」在反應堆爆炸後遭到嚴重污染的冷卻池內,史密斯發現了36種魚,其中包括瀕危魚類。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冷卻池的水溫高於附近湖泊。生活在附近繼續農業生產的區域的魚受污染程度低於隔離區,因為鉀素徑流阻止魚類吸收銫-137。

狼群數量激增

在撤離區可以見到駝鹿、狼和梅花鹿等大型動物,但是數量並不很多。

但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在核事故發生後,附近區域的狼群數量激增。瑪麗·米克(Mary Mycio)是2005年一份論述核事故災難的新書《苦艾森林》一書的作者。她報告說狼群的數量的增加是顯著的,在2003年到2004年的狩獵季節,獵人們甚至捕獲超過100條狼。時至今日,打獵仍在持續。這張照片所拍攝的,正是2011年在隔離區狩獵的場景。

對動物生存情況的不同解讀

儘管研究顯示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出現了反彈,並且並未顯示明顯的遺傳變異現象。但一些食草動物,如這張照片中的鹿,其體內確實檢測到了高於正常水平的放射性。

由於這些動物食草,而像地衣和蘑菇一類的植物很容易積累輻射量。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人們對大量的草食動物進行宰殺。甚至遠在挪威的動物被宰殺後,檢測發現其每公斤肉中輻射量也達到了14000貝克勒爾。這是挪威法定人體接觸輻射劑量上限的兩倍,是其鄰國瑞典法定人體輻射劑量的46倍。甚至在今天,挪威地區的馴鹿體內仍然可以檢測到高於正常值的放射性鍶,儘管這樣的輻射水平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

人們在隔離區內獵殺動物,並非是為了食用它們的肉。無論如何,這些動物體內的輻射水平是超過正常水平的。它們本身所處的區域導致它們遭到過量的核輻射,而它們進食植物又進一步增加了這種輻射在其體內的富集效應。不過專家表示這樣的輻射劑量尚不足以對動物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不過也有專家質疑這樣的說法,他們指出,根據對新鮮降雪過後動物行走留下足跡的計數,在一些遭到最嚴重核污染的地區,動物的數量出現了顯著的下降。

老鼠發展出了抗輻射免疫力?

從1992年開始,美國和烏克蘭的科學家們便開始對遭受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污染最嚴重區域的老鼠進行觀察研究。

研究發現,老鼠和其他嚙齒類動物似乎出現了大規模的繁盛。1996年,美國德州技術大學的羅伯特·貝克(Robert Baker)和喬治亞大學的榮·切斯(Ron Chesser)宣稱他們在該地區的田鼠種群中發現了大規模的變異現象。不過一年之後他們又宣布撤回他們此前的論文,原因是他們複查後發現已經找不到那樣的變異現象了。

他們隨後進行了一項實驗,將一隻健康的野生老鼠放進籠子里,置於遭受最嚴重核污染的地區,隨後對其染色體進行檢測。檢測的結果讓他們吃驚不已:「它們似乎發展出了一種天然的抗輻射免疫力。」2006年,他們發表了他們的這一驚人的研究發現。

受到威脅,但並非來自輻射

普氏野馬非常罕見,在野外環境下一度滅絕,現在只在非常少數幾個保護區內還能有幸見到它們的身影,其中就包括切爾諾貝利地區。

1998年,31頭普氏野馬被轉運到這一地區。其中8頭在運輸途中或抵達後死亡,但另外的23頭成功的存活下來並開始繁殖。

根據烏克蘭奧斯卡尼亞新動物園(Askania Nova Zoo)塔吉娜·扎吉(Tatjana Zharkikh)的說法,那裡的普氏野馬最高時數量達到了65頭,不過後來由於遭到獵殺,數量又出現了下降。她說:「普氏野馬對基輔地區的氣候和環境適應都很好,目前沒有發現輻射對這些動物造成的負面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福科學 的精彩文章:

罕見的雙頭動物,是基因突變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