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富養孩子,不如「愛養」孩子,聰明的父母都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富養孩子,不如「愛養」孩子,聰明的父母都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父親挨了老闆的批,回家把沙發上亂跳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生氣,踹了身邊的貓。

貓逃到街上,卡車司機為了躲貓,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種壞情緒層層傳染,多去往比自己弱的群體,當然最後獲得的往往是不好的結果。

看完這個故事,你們是否覺得這個"父親"似曾相識呢?是的,這就是很多父母的縮影。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充當了這樣的角色,在外受氣,在內"泄氣",多少父母把這種不好的情緒發泄在了最親的孩子身上。

有父母會說,是因為他們做錯事,所以我們才發的火;捫心自問,父母所發的火,有多少是為了解決事情,有多少是為了宣洩情緒。

有很多父母會說,我們上有老下有小,供著放貸車貸,還得伺候老闆,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我們把能給孩子的都給了孩子。

給他們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物質上儘可能"富養"他們,精神上也是有時間就陪著他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站在孩子的角度,其實他們需要的是"愛",是高質量的陪伴,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不易。現如今,多少的"富養"孩子,都是因為父母太忙疏於照顧,想要給孩子的另一種彌補。

而所謂的陪伴也只是"我坐在你旁邊做著我的事",或是"我坐在你旁邊管著你",一旦父母認為孩子做錯了事或者不聽話了,火氣就噌一聲上來了,好像為一天積壓下來的情緒找到了宣洩口。

他們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最終孩子作為親子關係里的弱者,反而受到了傷害。這種用物質和父母自以為是的陪伴所構築的"富養"是沒有"愛"的。

這種"缺愛"極容易對孩子的成長形成不利影響。

1.使孩子安全感缺失,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缺愛的孩子很容易沒有安全感,一種是從小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另一種是即使在身邊,但對孩子的需求沒有及時回應或是給予了錯誤的、暴力的回應。

後者更為糟糕,他們拿孩子作為出氣筒,這讓原本有需求的孩子既得不到想要的幫助,又更加覺得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父母發火,幾次後,他們便不願意再向父母發出請求,不會再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什麼。

甚至會看著父母臉色儘可能去滿足他們,做好他們心中的"乖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都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取悅了別人,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是因為怕別人不開心而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缺愛的孩子,即使足夠"有錢",但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讓他們看似友善,但實際不與人交心,處處保持距離,很難真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2.孩子情商低,容易形成錯誤的金錢觀念。

缺愛的孩子,無法從父母地方體會愛和被愛,這必然會讓他們缺少"愛"的體驗感。長期受情緒化的父母影響,他們在將來的人際交往中也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對未來的工作、生活都會產生不利的長遠影響。

這些孩子更容易成為"低情商"的人,他們缺少同理心,不容易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有父母會說,他要什麼我給什麼,這還不夠嗎?

這些父母簡單粗暴地把物質當做了孩子需要的全部,他們拿所謂的物質去填補孩子的內心,以為這樣他們就做到了足夠好;

但實際,這會讓得不到關懷的孩子更加錯誤地認為金錢是萬能的,它能解決一切問題,將來只要有足夠的錢就可以了,從而形成錯誤的金錢觀念。

很多父母覺得要富養孩子,但其實,"富養"孩子,不如"愛養"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身上所帶有的強大自信和安全感,是其他孩子一輩子都模仿不了的。

父母用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孩子,用愛澆灌的樹苗肯定會長得更好。

1.他們內心強大,不卑不亢。

有一種父母,在情緒上來前,他們會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弱小的孩子,他們知道孩子對於大人的情緒毫無反抗能力,不應該替大人去承受那些不良情緒。

這樣的父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們思考,即使孩子犯錯,他們也會就事論事,而不是隨意發一通火卻沒有任何效果;

這樣的父母無疑是內心強大的,他們的心平氣和會給孩子帶來更加平等的對話權利,這會讓孩子也成長為內心強大的人。

這些孩子不用害怕父母下一秒的變臉,不用去思考怎樣才能讓父母開心,他們只要做好自己,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情緒的交流是對等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溫和,他回報的必然也是溫和。因為他們知道被人溫柔以待的感覺。

被"愛"出來的孩子,他們樂觀開朗、自信強大,他們不需要用別人的肯定來成就自己,在成長道路上他們更堅強,更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往往內心強大,不卑不亢。

2.情緒管理能力強,更懂得愛與被愛。

父母在控制情緒的過程中,給孩子帶來的是情緒管理的實踐課程。雖然孩子小,但他們敏感的內心其實更能感受到父母情緒的變化。

當孩子犯錯時,他們的內心會有些恐懼,會害怕父母的責罰,但此時,如果父母只是平和地將錯誤指出,再讓孩子知道該怎樣處理,他們會更懂得感恩和解決問題;

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的內心是焦躁的,如果換來的是父母同樣的焦躁,勢必迎來一場不小的家庭戰爭。

最終孩子只是被強制打壓,他們並不一定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錯,下一次他們還是一樣的不聽話,但此時,如果父母可以耐心等待孩子發完脾氣,傾聽他的想法,幫助他去解決引起他不聽話的問題,他們會更懂得亂髮脾氣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這些孩子在父母的理解和愛中,也能學會情緒的控制,他們會用同等的"愛"來回報父母,他們能夠更加熟練地去"愛",欣然地接受"被愛",這種能力會在他未來的家庭中一直延續下去。

當父母學會了處理自己的情緒,在心平氣和中給孩子溫暖的愛,這份愛會讓孩子充滿能力和力量,讓他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直,走得更遠。

如此重要的"情緒控制"做起來並不容易,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呢?

1.了解自己的情緒點所在,自我疏導。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這無可厚非,但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自我消化和排解呢?

首先,父母在回家前盡量處理完工作的事情和情緒,處理不完的可以留給第二天,少把工作帶回家,少把情緒帶回家。

其次,即使把情緒帶回了家,也要知道自己因為什麼而煩躁,記住這個點,進行自我疏導,如果疏導無效,至少在發火前再想想自己的情緒是因為孩子嗎。

2.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

父母要記住教育孩子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教育"一頓。如果當你帶著情緒,而一不小心,家裡的"熊孩子"又點燃了你的怒火,發火前先心中先默念三遍"親生的",深吸一口氣,嘴邊的話停一停再停一停,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收回一些不良情緒。

再不行,情緒爆發前,趕緊在家裡小跑一圈,以此類的方法釋放和平靜。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心平氣和地對當下的事情給予指導和建議,除了暴躁之外,父母也不要用陰陽怪氣的冷漠來傷害孩子,帶著愛的心平氣和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指導。

3.直面情緒失控,勇於承認,一起改進。

如果父母的情緒最終還是失控了,事後要勇於承認錯誤,向孩子道歉,告訴他們這樣發脾氣是不對的,也告訴孩子自己是愛他的。

最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約定"好好說話",互相改進;"對不起"和"我愛你"都很重要,但也是很多家長很難說出口的話。

父母的好情緒會給孩子帶來一個堅實的臂膀和溫暖的港灣,讓他們不畏艱險,能夠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前進。教育孩子,可要謹防"踢貓效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0育兒 的精彩文章:

二胎想要女兒,結果又是兒子,產房外丈夫表情細節放大,過於真實
婦產科男醫生,早已習慣了產婦的尷尬,卻還飽受「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