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咱們家你媽說了算!」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沒有「雙標」!

「咱們家你媽說了算!」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沒有「雙標」!

近在跟同事彤彤聊天的時候,她跟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兒:

有天晚上孩子突然跟我說:「媽媽是個壞媽媽,爸爸是個好爸爸。」

聽到這樣的話彤彤很震驚,問孩子:「你為什麼這樣說?」

孩子說:「媽媽總是忙著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不陪我玩,不讓我吃零食,不讓我看電視。而爸爸總是帶我出去玩,還給我買好吃的。

聽完以後,彤彤愣住了,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應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評判」。

在孩子的心裡,爸爸永遠會滿足他所有的願望,會陪他們一起瘋玩,一起遊戲。

而媽媽,則是一個嚴肅,喜歡鑽進廚房,喜歡洗衣服收拾家務,還喜歡管教自己的壞媽媽。

原來,孩子判斷好壞的標準竟是如此簡單,誰對他好,他能感受得到,就是好,他感受不到,就是不好。

碰巧公司開了一個育兒講座,老師讓大家分享一下有哪些育兒問題最讓人頭疼。彤彤正好把自己的苦惱說了出來,平時在教育孩子方面,她和老公分歧特別大。

結果每次教育孩子都演變成夫妻兩人的戰爭,家庭關係越來越緊張,爸媽爭吵多了,孩子也變得膽小脆弱。

話音剛落,不少寶媽表示深有同感。還有媽媽說,老公還好,最讓她頭疼的,是自己的公公婆婆。

每次自己一管孩子,老人就會護,不讓說不讓訓,孩子有恃無恐,根本沒法管。

孩子的習慣越來越差,遇事就找爺爺奶奶,完全不聽爸媽指揮。

不可否認,家裡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因為真心愛孩子,才會心疼孩子護著孩子。

但是真正有益於孩子成長的愛才是成熟的愛,而成熟的愛是需要學習的。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人具有一致性,形成共識非常重要。

父母紅白臉,孩子一臉懵

有一個學生,曾寫過一篇日記:

「每次學習累的時候,爸爸心疼我讓我休息一下,我內心是不敢的,因為我怕媽媽會反對,然後爸媽就會吵起來。

我該聽誰的?

我只想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能讓爸媽因為我而吵架。爸媽這樣,我很難過。」

對孩子而言,他愛爸爸也愛媽媽,但當爸媽對一件事情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時,那麼孩子又到底聽誰的呢?

可能,在孩子的心裡,聽誰的都會很難受,聽誰的都是一種「叛變」。

父母育兒方式不統一時,最難過莫過於孩子了,最受傷的也是孩子。

家人的分歧教育導致的爭吵,讓孩子無所適從,孩子不知道自己該聽誰的,不利於孩子好習慣的培養,甚至孩子還會恐懼,產生自責的情緒壓抑在心中。

差異的教育方式跟觀念會使得孩子失去安全感,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會形成依賴性強,且不合群,膽怯這些特徵。

心理學專家認為,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格發展,即使關上門天天打架,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統一戰線。

而中國有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習慣於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父母教育孩子就像唱雙簧一樣,一方表揚,沒等孩子高興幾秒呢,另一方馬上潑冷水教育,生怕孩子驕傲。

一方剛批評指正錯誤,孩子還沒來得及改呢,另一方趕緊幫孩子辯解和求情,讓娃免除責罰。

父母以為用紅白臉能鎮壓住孩子「作妖」的慾望,其實本身就犯了「雙重標準」的錯誤。

父母唱紅白臉演戲,孩子也會「戲精」附體,分分鐘秒殺父母的「詭計」。

在嚴格的一方演「乖寶寶」,掩飾自己的想法,收斂自己的行為;

在軟弱的一方演「小霸王」,對家長的苦苦勸說充耳不聞,一反常態。

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立場不一,孩子會認為其中的一方更愛自己,而另一方,就是一個沒有情感的人。

這種感覺有的會持續到成年階段,一直都和「不愛」自己的一方有隔閡。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個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讓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刺骨地吹,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了。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春意上身,紛紛解開紐扣,於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教育孩子也提倡「南風」,而拒絕「北風」,更拒絕父母刻意為之的風向多變!

愛要統一,不要做教育的絆腳石

育兒這件事,最怕的不是沒人幫,而是有人總在幫倒忙……

如果家人不配合、不統一,反而時不時跳出來加入自己的一套方法,那麼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感。

之前正確的教育,也會「土崩瓦解」。

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婆婆搬來一起幫忙照顧。

那時候,每到晚飯時間,孩子就吵著要吃零食,我說不行,孩子就跑去找奶奶。婆婆二話不說就同意,還念叨著沒關係,晚飯少吃點就好。

當時因為這事,我跟老公沒少吵架。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和溝通,我們制訂了一個養育計劃:父母為主,祖輩為輔。

父母應明確表明自己是養育主角,擁有關於孩子事務的決定權;祖輩輔助照料,配合父母承擔孩子潛能開發、習慣培養等教育任務。

為了表示對我的尊重和感謝,老公把孩子的教育決定權給了我,並表示會積極支持我的育兒理念。

於是有一天老公當著所有人的面跟孩子說:「咱們家裡你媽說了算,任何人都得無條件支持你媽。

從那以後每日家裡的食譜都由我提前安排好,而老人主要負責在生活上搭把手。

孩子有吃零食的時間,如果在飯前老人還偷偷喂孩子零食,那就懲罰孩子把第二天的零食沒收。

另外,除了周末,家庭成員都不可以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

現在,孩子上了小學,習慣養成非常好,自己會安排學習和玩樂的時間,從來不用我們操心,生活上,老人也很省心。

所以說,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人一定要齊心協力,堅決不當教育孩子的絆腳石。

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父母家人不能保持一致,給他們前後矛盾的指導。那孩子就會感到迷茫、無助,甚至不知道該聽誰的。

心理學上認為:父母長期意見不統一,孩子很有可能養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見到困難常常會選擇繞著走,或者完全地依賴別人,即使有錯誤,也會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而且孩子很容易跟對他有利的一方結盟,教育達不到效果,反倒助長壞風氣,養成趨利避害,唯利是圖的性格。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家人一定要保持觀點一致,孩子的成長才不會凌亂。

幸福的家庭,主導方很明確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手錶定律」:最初猴群里有一隻手錶,大家作息規律,有手錶的猴子就是權威,一切由他說了算。

可當猴群里有了第二、第三隻手錶,並且各個手錶的時間不一致時,猴王沒有了威望,猴群開始混亂。

這雖然是管理學上的故事,在育兒上我們當然不能做「權威父母」,而不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但是「三隻手錶」的定律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卻具有一定的警示性。

如果媽媽的意見是一隻手錶,爸爸的意見是另外一隻手錶,老人的意見就是第三隻手錶。

可當這三隻手錶的時間不一樣時,孩子到底該聽誰的?所以要確定主導的一方,其餘的支持配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首先得確保家中只有一隻「手錶」。

由於和孩子生理上天生的交集,媽媽們常常在孩子最初的幾年,付出了更多,照看孩子的重擔80%由媽媽承擔。

國家統計局曾統計過這樣一組數據:

把一個媽媽一年內所要完成的工作,全都僱人解決,這意味著你聘請的人包括:廚師、保姆、保潔員、育兒師、兒科見習護士或醫生、管家。按照市面上的薪資來計算,年薪至少要124萬。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的約翰·梅迪納教授曾經說過:女性在孩子教育中承擔的責任與比重不言而喻,爸爸的尊重會讓媽媽的情緒得到穩定,從而讓整個家庭的情緒得到穩定,孩子的成績也會越好。

所以媽媽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應該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如果說一個好的家庭,只能擁有一套教養方式的話,那這個決定權,應該讓給媽媽。

聽孩他媽的話,是丈夫對妻子的付出,最起碼的尊重和理解。丈夫的尊重是最好的情感支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當然了,在尊重、溝通、互相理解的前提下,若是家人們都能夠多多支持配合媽媽,相信孩子的家庭教育會更完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一哭就妥協?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家暴背後,那些驚慌失措的孩子更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