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

如何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

幾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曾向我傾訴。

他總是感到煩惱焦慮,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不知道該去哪兒,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於是只好呼朋喚友熱鬧一番,也算是一群孤獨患者的狂歡了。

可是久而久之,他卻發現:

即使身在人群中,這種孤獨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內心,無法褪去。

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書籍《獨處的充實》中的一個理論:

如何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

就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他一個人待著時,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

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

誠然,現代社會中的匆忙和喧鬧,才恰恰暴露了人們內心的孤獨與焦慮。

當我們學會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娛樂來麻痹自己,才真正解除靈魂的枷鎖。

記得陳道明在《楊瀾訪談錄》里說過,自己一上酒桌應酬就感到煎熬。

除了不愛酒以外,更多還是因為他真的覺得沒什麼好說的,尤其是和那些醉到神志不清的人。

後來,無論什麼人約他,他都乾脆推掉不去。

即使閑來無事,他也更願意一個人呆在家裡,彈彈鋼琴,讀讀書,享受獨處的時光。

很喜歡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我們喜歡獨處,但並不孤獨。

就像一百多年前,哲學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裡獨居兩年多一樣。

朋友們認為他一定孤獨吧,可梭羅卻覺得怡然自得。

梭羅說:

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而在獨處時,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無論你趕赴多少熱鬧,躋身多少繁華,終將要脫下偽裝,學會與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遷就。

真切地感受聆聽內在的聲音,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由?

編輯:東風風行廣州名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發展治療 的精彩文章:

趙繼偉讓年輕球員展現自我,郭艾倫卻拚命刷分,他倆差著格局
行業低溫房企謀變,藍光發展自我變革走出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