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數學為什麼學不好?一做題就緊張、急躁?這可能是「數學焦慮症」

數學為什麼學不好?一做題就緊張、急躁?這可能是「數學焦慮症」

許多人都對數學充滿恐懼,明明都是認識的數字,卻成了計算中的絆腳石,有時甚至會因為數學而緊張、急躁,小孩子學數學學哭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據統計,世界上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數學焦慮症。這些人在處理數學問題時,很難從失敗中重建積極的心態,導致惡性循環,從而影響一個人很長時間,嚴重的還會對自我價值產生否定。

但是心理和腦部研究表明,如果有正確的引導,幫助數學焦慮者改變思維方式,這種對數學的恐懼是可以被消除的。然而,這一點家長和老師們似乎都做得不夠好。

根據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思維定勢理論」,人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人認為自己不擅長某件事而且無法改變,他們相信能力是被固定的,不能被提高,這也被稱作「固定思維」;另一類人認為能力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的努力而提高,將不擅長的事情轉變為擅長,即「成長思維」。

英國教育學家喬·博勒爾(Jo Boaler)將思維定式理論用於數學,提出「數學思維定勢理論」,鼓勵學習者在數學語境中培養成長思維,而非單純的解決數學難題。

我們都知道,數學題的解法通常都不止一種,比如3乘4等於多少?既可以是3個4相加,也可以是4個3相加,這完全取決於你的思考方式,在這種簡單的問題上數學焦慮通常不會發作。但是,當問題變得複雜時,思維定勢開始作祟,它會阻止你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直接放棄作答。

研究者徵集了志願者參加一次「數學測試」,並通過問卷詢問了在整個解題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還對作答者的腦部活動進行了腦電圖監測,它能夠記錄解題時大腦的激活模式。「數學測試」的題目也經過科學設定,同一問題研究者用了不同的方式表達,以評估問題結構是如何影響作答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每個問題都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典型的數學題目,另一種則是將問題置於數學語境中。比如『①(20000 30000)/2等於多少』和『②20000與30000之間的中間數字是多少』,計算結果雖然一樣,但表述和思維方式都不同」。

問卷和腦部監測表明,在面對①②兩個問題時,人們更願意回答②,數學思維方式的措辭從答題之初就影響了參與者的意願。事實上,與①相比,②直接給出了另一種解題思路,它讓數學題目變得更有空間感和可視化。

對於數學一直學不好的人來說,這個研究結果或許能讓你開心。如果你已經超過了需要計算複雜數學題的年紀,你可以說「數學沒學好真的不怪我」。

對於那些還在上學的人,數學始終是必學的科目之一,你需要培養自己的「成長思維」,並用數學語境度過「數學難關」。

你對數學學不好的原因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贊、評論,每天一點泛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定勢理論 的精彩文章:

思維定勢,墨守成規
思維力升級:突破思維局限,先要認清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