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激發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激發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激發

原創:山居

一、學習動機的實質與類型實質:學習動機是指能激發、維持學生學習行為,並使其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內部心理狀態。其外在表現為對學習的積極性。學習動機的基本成分:學習需要 學習期待→相互作用形成動機系統。來源:①內在學習動力;②主體對外部誘因的認知;

類型:(一)根據學習動機起作用的時間長短劃分:①近景的直接性學習動機:效果明顯、穩定性差、易受環境影響。②遠景的間接性學習動機(二)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劃分:①內部學習動機(由內在需要引起);②外部學習動機(由外部誘因引起)。(三)根據學習動機起作用的範圍:①一般學習動機;②具體學習動機;(四)①認知驅動力:求知為目標;②自我提高內驅力:以獲得外在成就為目標;③附屬內驅力(交往內驅力):以獲得讚許為目的;——適用於學校情境。注:學習效率與學習動機強度呈倒U形曲線關係。

二、學習動機的理論(一)行為強化理論:學習都是為了獲得報償,習得的行為是外部刺激、強化的作用結果。

(二)成就動機理論:學習是為了獲得成就。分類:①力求成功動機(對應——力求成功者):任務難度與任務選擇率呈倒U形關係。②避免失敗動機(對應——避免失敗者):任務難度與任務選擇率呈正U形關係。

(三)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務、運氣、身心、外界。三維度:內(外)部、穩定(非穩定)性、可控(不可控)性。對歸因產生干擾的因素:①環境信息;②舊有經驗;③自我認知;

(四)成就目標理論:①能力增長觀(掌握目標者):能力可以改變,相信努力,認為錯誤對於改善能力是有用的;偏向選擇有難度、能提升能力的任務;傾向意義學習的策略;認為教師是學習的資源。②能力實體觀(表現目標者):能力不可改變,認為低能者才需要努力,認為錯誤反映無能;偏向選擇簡單的任務;傾向機械、應付目前任務的學習策略;認為教師是獎懲者。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的定義:主體對自身能否成功完成任務的判斷。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結果因素(強化)與先行因素(期待)的影響。行為結果因素分三種:①直接強化:例如獎懲。②替代性強化:樹立榜樣作為目標。③自我強化:建立自我評價標準。先行因素分兩種:①結果期待:個體對自身行為結果的預測。②效能期待:個體對自身完成相應任務的能力的預測。(當且僅當個體取得進步才會獲得自我效能感。)

(六)自我價值理論:只有個體感受到自身價值,才能接受自我。

(七)自我決定理論:個體基本心理需要:①勝任需要②歸屬需要③自主需要內部動機越強→內部調控能力越強→自我決定能力越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日本幼兒園裸體上課,是走在前沿的教育理念,還是單純的BT呢?
「你要生二胎,我天天欺負他。」兒童心理學家教你引導孩子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