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知道「功課」這個詞,最早來源於佛教嗎?

你知道「功課」這個詞,最早來源於佛教嗎?

本文轉自公眾號「釋小白」

既然是修行人,必定就有修行的功課。而且「功課」這個詞,本來就是佛教里的概念,唐代寒山詩里就有,「終是禮道場,持經置功課」,後來就逐把學生日常的學習任務和作業也稱為「功課」了。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以及佛教發展的早期,出家人大多是修學教或修習禪定之類,但沒有統一的日常修習功課。佛教傳入漢地後,逐漸也形成了寺院,出家人都安住在寺院里,就有了集體做功課的必要。從東晉的道安大師開始,就制定過日常功課,但具體條文現已失傳。

近代以來,漢地寺院通行的日常功課,是在明朝末年逐漸統一起來的。每天清晨日出前有早課,傍晚日落前有晚課,按固定順序念誦經咒和佛號,這叫「兩堂功課」。每天的早齋、午齋過堂也是「兩堂功課」,再加上每天晚課結束後要做「蒙山施食」(為鬼道眾生施食),也算「一堂功課」,加在一起就是出家人每日的「五堂功課」。

都說出家人晨鐘暮鼓,確實這就是修行的基石。每天早課激勵自己精進修學,每天晚課警醒自己光陰已逝,一遍遍地誦持就是安定、凈化、調伏自己的心性。早晚功課也是和全寺僧人在一起共修,力量更大,也是一家寺院道風的體現。

現在不同的寺院早晚功課誦持經咒內容大致相似,但可能因為修習的宗派不同而略有差別。所以,時間長度也不完全一樣,大部分在一個小時左右。

常規的早課內容包括:《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祝願偈》《普賢十大願》《三皈依》《韋馱贊》等......

常規的晚課內容包括:《佛說阿彌陀經》《往生咒》《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凈土文》《三皈依》《伽藍贊》等......

下一期

小白繼續帶你看寺院

我們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這場大法會中的七處寶藏,你知道在哪兒嗎?
平易做人,是種幸福!樂易做事,是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