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造芯往事」: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芯」起源

「造芯往事」: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芯」起源

來源:內容來自「中國電科」,謝謝。

聲光電子集團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為加強戰備,1968年國防科委以河北半導體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為主體組建成立固體電路研究所,並命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四二四研究所」(即「四川固體電路研究所」,現聲光電子集團24所),他們是中國軍用集成電路的一支勁旅,一支闖關奪隘的先頭部隊(成字128部隊),也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模擬集成電路研究所。


響應祖國號召,相聚永川箕山

草木葳蕤,雨後初晴。

1970年初春,一輛從石家莊南下的綠皮列車上,一名戴寬邊眼鏡、臉色沉靜的年輕人倚窗而坐,望向窗外不停變換的景色,像在思考又似在期待著什麼。

他是中國集成電路技術早期研究人員、微電子技術專家、後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

上個世紀60年代,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遷徙浪潮隨之而來。一大批正值芳華的青年離開繁華的城市,來到西南的大山,投身軍工事業建設。

這其中,有大批的技術專家隨軍南下,許居衍就是其中的一員。

這一年,許居衍36歲,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群山環抱的24所報到,與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人一起,與我國集成電路事業緊緊連在一起,這麼一呆就是15年。

許居衍辦公室的燈,常常亮到深夜;案頭的圖紙,堆得有半尺高,閱覽室、圖書室、資料室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身影。15年間,許居衍歷任24所第一研究室課題組長、第五研究室主任、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與24所全體員工一起見證了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研製成功,見證了24所成為行業排頭兵的科研奮鬥歷程。


牢記初心使命,提前布局攻關

搬遷永川以後,24所人敏銳地認識到,根據世界集成電路發展趨勢,必須儘早布局、謀劃開展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

「造芯往事」: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芯」起源

「24所是國家重要的集成電路專門研究所,追蹤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現實與長遠的需要,就是我們科研工作的根本,也是科研所水平與實力的標誌。對此,無論有何種苦難,我們必須擔當,我們責無旁貸。」這是他們的初心。

決心是一回事,謀劃是一回事,付諸實踐,才是最重要的事。

大規模集成電路對線條的要求是越來越細,線寬要最小,對器件內各層的要求要越來越薄,最終的產品要更加小型化。

「造芯往事」: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芯」起源

由於國外技術封鎖,沒有完整可行的資料。科研人員就盡量利用非常有限的外文資料,悉心學習、研究。所里先後派出科研人員與技術工人,到北京的兄弟單位學習凈化技術,到上海學習光刻技術。

此外,為了提高產品成品率與質量,在工藝管理上,實行單人負責制光刻包批,打破之前需經過不同人手的局面,由一個人負責到底,確保產品質量。

科研成果顯著,填補國內空白

老科研人員鍾秉福在他的回憶文章《鍾秉福》中,記述了那段奮鬥的歲月。

「那時,科研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條件艱苦,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即便累得腰酸背疼,也從無人叫苦叫累。為了科研,人人如此,個個一樣。」就這樣,在他們這一代代集成電路人的努力下,集成電路領域的諸多「第一」就誕生了:

  • 我國第一顆PMOS型大規模集成電路(LSI)-120位MOS移位寄存器,實現了從中小集成電路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跨越;

  • 我國第一個1K、4K靜態存儲器(SRAM)、第一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單電源16K位動態存儲器(DRAM)、第一塊ECL電路S12、第一個ECL10K系列和ECL100K系列電路;

  • 第一代運算放大器系列、集成穩壓電源系列和第一套彩色電視機成套電路系列;

  • 第一塊A/D、D/A轉換器、第一批抗加模擬電路、第一塊RF頻率合成器、第一塊大規模射頻接收機單片模擬集成電路……

一代集成電路人的豐功偉績,已經鐫刻在共和國的年輪上。他們的崇高精神,猶如經霜的紅葉,絢麗如霞。

今日,聲光電人沒有懈怠,沒有停步,肩負「軍工電子國家隊、科技創新骨幹力量、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領頭羊」的責任擔當,懷揣發展我國集成電路事業的光榮使命,他們在科技報國、科技興國、實現中國夢的康庄大道上奮勇前進,奮力拚搏!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152期內容,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從一個億像素看camera sensor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