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陝西白河黃氏:修身立德 風正行遠

陝西白河黃氏:修身立德 風正行遠

白河黃氏

白河黃氏原系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雙井鄉人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後裔。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江西雙井堂黃氏家族黃存仁攜眷遷移,從湖北英山沿漢江逆流北上,被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舉家定居在這裡,歷經266年、13代繁衍,發展成為今天一萬餘人的大家族,呈現出五世同堂、家和業興、幸福康樂的景象。

黃氏古院落(一)

黃氏古院落(二)

黃氏宗譜

白河黃氏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當國有危難時他們會挺身而出、勇於擔當,當民有災荒時他們會守望相助、扶貧濟困。數百年來,湧現出了一批有責任有擔當的黃氏後人,代表人物有:

黃光燮(字弼臣,生卒年不詳)清朝光緒年間先後任河南鄧州、長葛、商水、西平四地知縣,時刻牢記祖訓家規,書寫「學仰從心」牌匾作為人生信條。任內勤政愛民、清廉為官,深受百姓擁戴,68歲告老還鄉時,西平百姓依依不捨,夾道相送。還鄉後寫成白河民間地方志書《東壩風土人情記》,成為研究漢水文化的有益資料,具有較高存史資政價值。

黃統(1888-1952) 早年加入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開展革命活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先驅,後任國民政府陝西省教育廳廳長兼西安中山大學校長。任內常著青衫布鞋,深入考察、推進教育工作,人稱「布衣廳長」。「七七事變」前後,撰寫《開國政略》,上呈《徹底抗戰策》,在重慶歌樂山租建「服務草堂」,積極開展慰問出征將士、宣傳防空常識,進行戰地救護和難民救濟等工作,展現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1950年,他毅然做出正確抉擇,從香港回到北京,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

黃正甫(1909-1980年) 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並和自己的學生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魏巍一起來到延安,編排演出革命文藝節目,積極宣傳抗戰。解放戰爭期間,黃正甫在陝鄂交界的白河、竹山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48年春,建立白河地下黨組織和白河獨立營,發展革命骨幹50多人,為白河、竹山順利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解放後歷任湖北省均縣縣長、武漢作家協會副總編兼秘書長、「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館長等職務。1980年黃正甫逝世時,魏巍發來唁電「星落楚天,江風颯颯,懷爾前驅戰士;雲橫燕山,海浪漫漫,哭我益友良師」以表哀痛。

黃家大院

嘉慶二十年(1815年),白河黃氏家族日益昌隆興盛,為改善生活居住條件,歷時三年修建起楊樹林宅院、老爺灣上下宅院等三處宅院,合稱黃家大院。整個建築群氣質典雅、古色古香,為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200多年來,這裡世代居住著白河黃氏後裔。2003年,黃家大院被陝西省政府列為全省文物保護單位。

楊樹林宅院坐西向東,呈平面長方形,佔地約1500平方米,有房屋36間。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前庭、中堂、後室、通道及兩天井,兩側有廂房、耳房。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檐下施磚雕斗拱與水墨彩畫。庭院迴廊、欄杆、窗欞均為鏤雕。大門為石雕門坊,長4米,青石門框,附抱鼓石,門額鐫刻「第沿江夏」四字,印證著黃氏家族從江西到武漢,從武漢再到白河的一路艱辛、一路輝煌。

老爺灣宅院分上、下院,一進三重,全為磚、木、石結構,門樓用磚皆五面磨平,木石雕刻精巧別緻,凡柱皆以石礎墊起,做到「寸木不落地」。上院呈正方形,東西長34米,南北32米,共32間房屋,佔地約1200平方米,門額上鐫刻「雙井舊家」四字,8個天井均用長條青石鋪砌而成。下院佔地1000多平方米,院內樑柱和門窗照壁等皆為青石,雕刻圖案精美,尤其是四根5米高方形石柱,至今仍牢牢支撐著中庭房屋,令人嘆為觀止。鑲在大門兩邊八字照牆上的青石浮雕,松鼠、青蛙、葡萄、荷葉、荷花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白河黃氏家規

黃氏家族遷居陝西白河後,秉承先祖黃庭堅留下來的治家規範,借鑒參考王士晉、陸世儀、張履祥、朱柏廬等名人先賢的家規內容,在1796年(嘉慶元年)制定家規24條。1882年(光緒八年)白河黃氏族人對家規進行修訂,以「豫蒙養」、「崇勤儉」、「務職業」等為主要內容,形成了《黃氏家規》20條,突出強調「國之不存,何以為家?衛國禦敵乃吾族之責」,教育黃氏後人砥礪奮進、艱苦創業。2009年,黃氏後人對家規再次進行修訂,在家規20條的基礎上,新增「戒忤逆」、「戒欺弱」、「戒鬥毆」等《家戒》10條。至此,黃氏家族形成了家規、家戒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家規家訓體系。

白河黃氏家規以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核心,要求黃氏族人崇德重教,胸懷大義,激勵著一代代黃氏後人修身立品,艱苦創業,成為當地優秀家規家訓的代表。

白河黃氏家規摘編

愛國家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國之不存,何以為家?衛國禦敵乃吾族之責也。

——摘自《黃氏宗譜》

譯文

皮都沒有了,毛還長在哪兒呢?傾覆的鳥巢下面,難道還有完整的鳥蛋?國家都沒有了,哪還有家呀?保衛祖國、抗擊敵人是我們家族歷來的神聖職責。

重教育

族中各父兄,須知子弟之當教,又須知教法之當正,又須知養正之當豫。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教:教育。

正:適當、正確。

豫:事先有所準備。

譯文

家族中各位父親或兄長,一定要明白對後生晚輩應該進行教育,還須明白教育要掌握適當的方法(要讓他們走正直之道),而教育他們走正道應當事先有所準備。

七歲便入鄉塾,學字學書,隨其資質。漸長有知識,便擇端愨師友,將正經史書,嚴加訓迪,務使變化氣質,陶鎔德性。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端愨(què):端莊正派、誠實謹慎。

陶鎔:陶鑄熔煉,比喻培育、造就。

譯文

當子弟們七歲時就應該送入鄉里的私塾,學習識字和書法,但要遵循他們的稟賦資質來實施教育。等到他們漸漸長大,有了一些知識之後,就要為他們選擇端莊正派誠實謹慎的人來做他們的師長朋友,將儒家經典和史書作為學習內容,嚴格地加以教誨引導,務必使他們的氣質變得高雅,使他們的品德和性情得到很好的培育發展。

崇勤儉

士農工商,業雖不同,皆是本職。勤則職業修,惰則職業隳。修則父母妻子,仰事俯育有賴。隳則資身無策,不免姍笑於婣里。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修:美好。

隳(huī):毀壞。

仰事俯育:向上侍奉父母,向下養育兒女。指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資身無策:資身,資養自身;無策,沒有計謀,沒有辦法。指無法自立。

姍笑:譏笑,嘲笑。

婣(yīn)里:「婣」,同「姻」,姻親。婣里,姻親之間,泛指親戚。

譯文

無論是讀書人、農民、工人還是商人,所從事的職業雖然不同,但都有自己的職責。勤奮就能使自己的職業變得美好,懶惰就會使自己的職業遭到毀壞。職業美好了,無論是向上侍奉父母還是向下養育兒女(即維持一家人生活),都有了依賴。職業遭到毀壞,就無法立身處世,免不了要被親戚們嘲笑了。

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匱,財匱則苟取,愚者為寡廉鮮恥之事,黠者入行險僥倖之途。生平行止,於此而喪;祖宗家聲,於此而墜。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治生:經營家業;謀生計。

黠者:狡猾、含有內心險惡、耍弄小聰明來偽裝之意。

行險:做冒險的事,走危險的路。

行止:一舉一動,這裡指品行。

譯文

勤勞與節儉,是經營家業的方法啊。不勤勞就收穫少,不節儉就胡亂花費。收穫少卻亂花錢就會財富匱乏,財富匱乏就會(不講原則地)隨意獲取,愚昧的人就會做出不知羞恥的事,狡猾的人就會抱僥倖心理鋌而走險。一生良好的品行,從此就會斷送;祖宗的美好聲譽,從此也會喪失。

尚廉潔

士者,則須先德行、次文藝,士宦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農者,不得竊田水,縱牲畜作踐;工者,不可售敝偽器什;商者,不得灑色浪費。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敝偽器什:假冒偽劣的器物用具。

灑色浪費:花天酒地浪費錢財。

譯文

讀書人首先必須修養道德操行,然後才是提升文學藝術水平,做官不能因為賄賂而身敗名裂,給祖宗留下恥辱;務農的人,不能非法佔據他人的田地,放縱牲畜糟蹋人家的莊稼;做工的人,不能售賣假冒偽劣的器物用具;經商的人,不能花天酒地浪費錢財。

若做秀才、做官,固為良士、為廉吏;為農、為工、為商者,亦不失為醇謹君子。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醇謹君子:淳厚謹慎

譯文

做了秀才或為官一方,就要堅持做賢能之士或清廉之官;做了農民、工人或商人,也要做一個淳厚謹慎品德高尚的人。

和鄰里

末俗或以富貴驕,或以智力抗,或以頑潑欺凌。雖能爭勝一時,已皆自作罪孽。況相角相仇,循環不輟。人厭之,天惡之,未有不敗者,何苦如此?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末俗:世俗之人。

抗:對抗,抗衡。

頑潑:頑固撒潑。

相角:互斗。

譯文

有的人憑藉富貴驕橫,有的人憑藉心機勾心鬥角,有的人憑藉頑固撒潑欺凌別人,即使能爭得一時的勝利,也都是自作罪孽罷了。何況與人相互打鬥相互仇恨,冤冤相報,永不停止。人們厭惡他,上天也厭惡他,最終沒有不失敗的,何必要這樣呢?

童蒙時,或多同館,或共游嬉,比之路人迥別。凡事皆當從厚,通有無,恤患難。

——摘自《黃氏宗譜》

注釋

童蒙:童年。

館:指教學的地方。

譯文

(我們族人)童年時,大多數時候同處一室學習,或者一起遊玩嬉戲,與陌生人相比大為不同。所以凡事都應當相互厚待,互通有無,救濟患難。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

相關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一切法悉如夢幻
生活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