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把握住這一道道光

把握住這一道道光

尊敬的吳非先生出了一本新書《照亮校園的常識》,書名簡潔而明確,講常識,講那些照亮校園的常識。

什麼是「照亮校園的常識」?用先生的解釋,「簡而言之,是在適當的時機做正確的事,並積久形成的教育文明」,一讀即知,三個關鍵詞:適當、正確、文明。事實上,細細審視這三個詞,何止是指「常識」,這本身就應該是好教育的內涵,所以,吳非先生苦口婆心,反反覆復講的就是好教育應有的樣子,還有作為教師,應該為好教育所做的各種努力。

好教育應有的樣子

好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呢?說起來,當然是多種多樣,各美其美,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了解常識、尊重常識——這一點,既是好教育發生的起點,也是好教育最終呈現出的樣子。舉個極小的例子,就在我敲下這幾個字的時候,學校正在舉行升旗儀式,一名學生代表在進行國旗下講話,講的是「八禮四儀」,這當然是很好的內容,但是,這個學生嗓門極大,已經拿著話筒,幾乎還是喊著的,或許在他的理解,此刻就應這麼大聲且昂揚,可是,常識告訴我們,用這麼高分貝的聲音講話,帶給旁人的未必是一種接納與理解,可能在耳朵被炸得嗡嗡響的同時,產生了很多反感,何況「八禮」中就有一個「言談之禮」——「用語文明、心平氣和」,這樣子大聲,怕已經失卻此禮,走到了反面。

你看,這是不是「常識」?這件小事透露出來的常識還真不少,比如說校園當是安靜的所在,即便如國旗下講話,也不是越大聲越好,大聲並不意味著莊嚴,大聲並不意味著傳達效果更好;比如說教育須運用智慧,稍加留心,看看學校里正在發生著的,就能知道還有不少教育的盲點,面對盲點調整作為,學校教育會更切題;比如說透過一個學生的表現,能看到教師在培養「人」這件事上的些許不足,反求諸己,這樣的不足是否與教師有關聯,教師自己平常對待學生是不是也很大聲?

似乎可以說,在學校,常識本身就應該是空氣一樣的存在,時時浸潤其中而不覺,而一旦違背常識,亦即離了空氣,那麼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好受。吳非先生說:

回顧過往的教學之路,我們可以發現,但凡「風調雨順」時,無不因為依靠常識並有遵循規律的社會環境(或是有能力營造、形成守常識的「小氣候」),有一間安靜的教室,教師能比較正常地實施教育;而違背常識,無視規律,必然招致挫折與失敗。

這就是常識的意義,這就是常識對校園的照亮。

尊重常識應為教師的常識

那麼,吳非先生到底講了多少又是哪些常識?回到這本書,全書四輯,分別為「簡明的常識」「照亮校園的常識」「課堂的常識之光」「教師是守常識的學習者」。第一輯,吳非先生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者所應秉持的簡明又普通的常識,如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在童年發展想像力,做愛閱讀的家長,應試教育對人的思維的敗壞,等等。第二輯,先生結合他走過的學校,從學校辦學的角度,提出了校園裡所應有的常識之光,這一輯文章極為好看,尤其標題,可謂金句不斷,「讓學校靜下來,靜下來」「在學校,不要稱學生為『孩子』」「小學何須比『選修』」「如果想走,不妨悄悄地走」——對這輯文字,我有一個極為鮮明的感受,那就是,發現常識、尊重常識應屬教師的常識,能夠將常識用如此體貼又精確的文字表達出來,也應該成為好老師的常識,至少應該是一種追求。

第三輯,吳非先生來到課堂,解剖課堂上不符合常識的種種現象,進一步提出教的常識,「要了解學生的『想』」「優雅而有趣味地學習」「不能『讀死書』」「閱讀量不足,諸事皆廢」,大白話一樣,是卑之無甚高論,但目下校園,這些淺顯的大道至理,卻總是如此缺失,「人們會承認常識,但在具體行為上,往往止不住東張西望,被形形色色的『反常識』所誘惑」。作為普通教師,讀這輯,個人亦頗汗顏,不僅在於對常識的輕忽,更在於吳非先生自己對常識的執守,讓我觀之心折,亦不禁冷汗直流,我有沒有像先生這樣時刻在意常識,不斷反思?說起來,教師自我的反思,不正是照亮校園的常識之一?這當中,有個小片段,始終在腦子裡揮之不去:學生畢業多年,邀請吳非先生參加聚會,但不留姓名,自稱「當年我在班上成績不行,老師不一定記得我」,先生回電嚴厲批評,告訴學生:「整個班的語文是我教的,你這樣說話,不像我的學生,我從沒以成績論人,你的話讓我生氣。」

他接著反思道:「教育要教會自由平等、自尊自強,學生畢業多年,仍沒從『成績』的陰影中走出來,這就是說,我的教育任務沒有完成,我因之感到沮喪。」

一個不由分說的「感到沮喪」,能讀出先生心中始終在意的「照亮校園的常識」,也能讀到他為堅守常識付出的不懈努力,即為常識,亦不容易,就連吳非先生也有這樣「沮喪」的時刻,但是,正因如此,不更加表明了為人師者,面對常識當有的實踐意識與反思精神?

教師的第一要務是「守常」

如是觀之,常識之守,關鍵還是在教師,也大概正是這樣的緣由,本書第四輯乃針對教師而寫,是有感而發,更是現身說法,也令我最為歡喜。先生開宗明義提出,教師的第一要務是「守常」,並且,這些常識真是平和且日常,沒有什麼故作深刻的東西,如「教學之餘讀閑書」「教師應當是自覺的學習者」「我上課是為了自己快樂」「『好老師』不該是應試積極分子」……言之切切,語重心長。在我自己,是極為認同先生這些提法的,前陣子重讀《我們的語文課》,也再一次感受,教師做一個有常識的人,教育會更像教育的樣子,學生經由常識濡染,也就保全了作為「人」的本來面目。正如人類學家格爾茨所言,「常識是一種文化體系」,教育之道,傳播常識,薪火相承,文化綿延,由此,做老師的,也就無愧於心,無愧於天了。

當然,常識之為常識,恰恰就在於其如空氣一般,化在現實生活里。當校園所應有的常識一再被說出,那是否意味著常識已然稀缺?這一點,我們無須迴避,兩千多年前的《學記》里就有了,「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那時候的教者,教學中就有不合常識的,《學記》的作者觀察到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吳非先生也是這樣,寫下每一條常識時,也就告訴了所有人,常識不「常」,近於匿跡。

回過頭看,先生不厭其煩地寫下近五十篇文章,重申那些並不非凡的觀念,要義也在於此,「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讀著這一條條「細聽而靜默,無意則轟鳴」的照亮校園的教育常識,我想,首要的就是自己把握住這一道道光,然後用這光,去照亮自己,照見學生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09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已在23省份鋪開
「家庭癌症」,還要痛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