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電子遊戲上癮是種病!

電子遊戲上癮是種病!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有許多家長跟我反映孩子電子遊戲上癮,希望我能給出「解藥」。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曾被人問到:「有沒有什麼問題,是您的教育方法無法解決的?」

簡.尼爾森回答:「有,吸毒和電子遊戲上癮。」

嚴重的電子遊戲上癮,跟吸毒一樣,會改變大腦的功能結構,這不是危言聳聽。

2018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遊戲障礙」電子遊戲上癮行為被正式列為「精神疾病」

但是,當今社會,要讓孩子完全隔絕電子產品也不可能。

就像病毒一樣,完全隔絕不可能,適度接觸,卻能鍛煉免疫力。

如何適度接觸?

從保護視力和大腦發育的角度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建議,對於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最好遵循以下規則:

兩歲以前的兒童:不宜接觸任何電子媒體。過早接觸電子屏幕,一方面會損傷孩子的視力;另一方面,孩子的大腦在最初幾年發育非常快,而幼兒通過與真人的互動,才可以更好的學習。

3-6歲的兒童:每次使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15分鐘,一天不要超過1小時。

6歲以上的孩子:每次使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30分鐘,一天不要超過1~2個小時。

從避免心理依賴的角度

1:5的使用原則:

所謂1:5規則,即孩子玩電子設備的時間與其他活動的時間的最佳比例為1:5.

這是加利福利亞大學心理學首席教授Larry Rosen博士給出的建議,即:每給孩子1分鐘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就應該安排相當於5分鐘的時間做別的事情,比如與人交談、玩手動創造力玩具、閱讀與講故事、戶外活動、休息與放空,從而來轉換大腦的思維模式,平衡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溝通關係。

注意:上課,睡覺,等非自由活動時間,不能列在「5」之內。

次級愛好原則:

這個原則是由我結合多年1對1家庭教育指導的經歷總結得來的。幾乎所有學齡兒童都會接觸到電子產品,但嚴重依賴(或上癮)的孩子,只是一部分。這一部分孩子,除了電子產品,沒有其他任何健康有益的愛好。

而在接觸電子產品之前,已經培養出其他興趣愛好的孩子,遊戲上癮的概率較低。比如,一個愛上游泳的孩子,或者一個痴迷於閱讀的孩子,再讓他接觸電子產品,電子產品只會成為諸多愛好里的一項,不是唯一選擇,也不是優先選擇,只是一項「次級愛好」。孩子沉迷的可能性就比較低。

基於以上原則,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孩子電子產品上癮?

首先,儘可能讓孩子晚接觸電子產品。

究竟什麼時間才算晚?

底線是3歲之前不要接觸,3歲之後,能不接觸也盡量不要接觸。

當然電子產品的種類很多,相比電視、視頻,電子遊戲更容易沉迷上癮。

孩子越小,認知水平越低,自控力越弱,規則意識越差,越難在使用電子產品上做到「節制」。

就個人體驗而言,當孩子到達學齡後,再接觸電子遊戲,管控起來會更容易。

其次,在幫孩子培養出健康愛好之前,不要讓孩子愛上電子產品。

前面提到晚接觸,那麼晚出來的那些時間,也是用來給孩子培養其他愛好的時間。比如戶外運動,棋牌類遊戲,親子閱讀或自主閱讀。

尤其是閱讀,這是最容易培養,也讓孩子受益無窮的一種「愛好」,建議家長儘早給孩子培養。

最後,建立規則,有限滿足孩子對電子產品的需求。

孩子到達一定年齡,遲早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電子產品時,這時候,可以有限度地滿足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限度」和「規則」怎麼確定?

一方面,根據前面論述,基於健康和保護視力的原因,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需要有時間限制。(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直接向他們展示相關科學依據)。

另一方面,每個家庭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日常慣例表,按照「空餘時間」總量,以及1:5法則,推算出孩子每天或每周可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家庭會議是制定各種規則的基本平台,參加過家長課的家長們都知道,家庭會議有一系列規範和流程,以確保孩子的意見,大家的意見,都得到尊重,最後確定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案,孩子才能執行得更好。同時,違約後果也要通過家庭會議提前約定好。

即便有了規則,也不要奢望孩子能快速做到「自律」,家長必要的監督提醒還是不能少。根據大腦發育的規律,一個人到了二十五六歲,負責「自控力」的理智腦才能發育完全。

如果孩子已經「上癮」怎麼辦?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自上而下。

「上」指的是大腦、觀念。通過矯正孩子的觀念,改變孩子的認知,來矯正孩子的行為。

人們常用的「說教」,對於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其實效果微弱。大一些的孩子,不如直接給他們閱讀有關遊戲上癮的新聞報道和科研報道。這比家長的口頭說教更有效。

就好比川哥以前喜歡吃洋快餐,每周末都要去一趟麥當勞。有一天,我將一篇關於食物健康的新聞報道拿給孩子自己閱讀,他就自願將吃麥當勞的次數降為兩個月一次。

也有很多專家認為,「正念冥想」,對於恢復或重塑人類的大腦意識有一定效用,具體可參考相關書籍。

培養孩子更高的理想抱負,提升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也能有助於孩子減少遊戲依賴。(參考閱讀:內驅力,簡單而又不可思議的力量)

第二、?自下而上。

指通過改變孩子的身體和行為,來重塑孩子的大腦。

具體哪些行為?除了電子遊戲以外的其他健康有益的行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做手工,飼養寵物,家務,運動,等等。

尤其是運動,可以促使人分泌多巴胺,讓人產生快樂和興奮的感覺。

如果孩子遊戲上癮,父母在限制孩子使用電子遊戲的同時,最好陪伴孩子建立起一項運動習慣,比如跑步、游泳,以及各種球類運動。

無論運動,還是其他身體活動,都需要長期堅持,形成規律,才會對身體和大腦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我家兩個孩子都喜歡踢足球,有一天,當孩子們打開ipad,準備開始玩遊戲(規定的遊戲時間),我說:「現在天氣冷了,我們早點下去踢球吧。」孩子們立刻關掉ipad,積極響應我的倡議。

可見運動帶給孩子的興奮與快感,是可以蓋過電子遊戲的。

第三、?專業治療

如果上癮嚴重,前兩種方式長期下來都治療不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專業治療或服藥治療,也是有必要的。

對於已經嚴重上癮的孩子,將以上三種方式綜合起來,治療效果會更好。

最後,再談談個人體驗。

相比周邊其他孩子而言,我家孩子接觸電子遊戲算比較晚,川哥8歲時,為了上線上英語課,家裡才購置第一台ipad。

在購買ipad之前,我們召開了專門的家庭會議,確定了相應的使用規則,孩子表示同意之後,我才從京東上下單支付。

Ipad到家以後,每天上完在線英語課,孩子被允許玩15分鐘的ipad遊戲。

在有大人監督的情況下,孩子基本能遵守。

電子遊戲時間結束,孩子關上ipad,也可以去畫畫,看書,運動…...總之,電子遊戲只是孩子的一項「次級愛好」。

即便如此,我也不敢高估孩子的自制力,在我們沒有條件監控時,也盡量不讓孩子單獨接觸ipad。所有ipad遊戲時間,都安排在我們夫妻雙方至少有一個人在孩子身邊時進行。

我曾做過測試:在寒暑假期間,如果完全不設限制,不提供其他活動選擇,讓孩子放任自流,孩子也會沉迷於ipad,每天玩很長時間。

所以,要避免孩子過度沉迷,提前約定,有效監督,是非常必要的。

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做到「放手」,完全不用監督?

我們在反反覆復的「約定規則 監督 偶爾放手 反思總結」的循環里,磨練了四五年,如今,11歲的川哥基本可以做到不用監督,自己控制好ipad使用時間。

但,依然不敢說完全放手。因為孩子越來越大,同伴的影響也越來越重,周邊玩遊戲的同學和好友太多,讓一個孩子獨善其身確實很難。

所以身為父母,要時刻跟孩子保持堅定信任的「強關係」,才能弱化其他環境、其他關係,有可能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

也有家長提議:一直不讓孩子接觸電子遊戲,豈不是更好?

孩子終究有離開父母掌控的一天。一個完全沒經受過「考驗」的孩子一旦接觸到這些強誘惑,就會完全喪失免疫力。新聞里經常報道有些孩子上了大學以後沉迷於遊戲,以至於退學重新參加高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無論是挫折也好,風險也罷,盡量先讓孩子在父母的手掌里去磨鍊、去消化,總勝過把風險全部甩給學校和社會。

--------End---------

作者簡介

華川(川媽),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發送「書」字,了解詳情。個人微信chuanhanma2

推薦閱讀

二胎五年,我享的福,已抵得上我受的苦

二胎後上班3年,我又雙叒辭職了

我的後半生,是本育兒書

發送【方框內】的關鍵詞,領取相應文章

二胎專題:【養倆寶】【孕二胎】【備二胎】

寶寶養育:【斷奶】【輔食】【哄睡】【兩三歲】

英語早教:【動畫下載】【教程下載】

媽媽雞湯:【幸福秘籍】【倆寶媽的春天】

關注 「二胎媽媽圈」,回複數字,可閱讀相關內容

101為什麼要生二胎

117哪些情況不適合生二胎

116兩個孩子相差幾歲最合適

120如果你生了二胎,卻未能兒女雙全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一個「沒病」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