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困在石頭城裡的彼得大帝

困在石頭城裡的彼得大帝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周 鼎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雙城記。如果說,中國是北京和上海,那麼俄羅斯一定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和莫斯科是兩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但這兩座城市都曾長期扮演首都角色,因而反差也就更加意味深長。如果你參觀過莫斯科紅場上的聖瓦西里大教堂,你一定記得那享譽全球的絢麗洋蔥頭;如果你參觀過聖彼得堡冬宮附近的聖以撒大教堂,你也一定會記得那座全世界第三大的大理石穹頂。前者被稱為獨一無二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後者則被形容為歐洲流行一時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兩座地標性建築的藝術風格是如此截然不同,因為兩座城市的差異來自靈魂深處,只有追溯歷史,我們才能讀懂這一切。

莫斯科 VS 聖彼得堡

雙頭鷹的「意外」崛起

眾所周知,俄羅斯聯邦的國徽上有一隻著名的雙頭鷹。雙頭鷹像最初是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徽記,正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拜占庭成為帝國的新首都。此後,帝國一分為二。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又苟延殘喘將近千年。東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雄視東西,故常以雙頭鷹自居。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王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覆滅。末代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戰死於城頭上。20年後,他的侄女索菲婭被羅馬教皇嫁到了遙遠的莫斯科,新郎是後來被稱為伊凡大帝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一個是破落戶,一個是鄉巴佬,索菲婭和伊凡大公的這段不被看好的政治婚姻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奠基石。伊凡三世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大膽宣布莫斯科將成為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而自己也將成為羅馬皇帝們的繼承者。從此,莫斯科的王公們有了一個新的頭銜:沙皇(Tsar),也就是 「愷撒」(Caesar)的俄語發音。雙頭鷹徽章自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俄羅斯沙皇的專屬 logo,與代表莫斯科大公的族徽聖喬治屠龍像合二為一,雕刻在伊凡大帝的玉璽上。其圖案至今依然保留在俄羅斯聯邦的國徽之上。

1472年,索菲婭與伊凡三世的婚禮。

經過伊凡大帝和他與索菲婭的兒子瓦西里三世兩代沙皇的苦心耕耘,莫斯科公國成功地統一俄羅斯地區,同時也徹底結束了對蒙古金帳汗國的長期臣服,建立了代表全俄羅斯人的新國家。本來只是一座小鎮的莫斯科位於三條道路的交匯處,也是四條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區,而且處於俄羅斯民族區域的中心位置。在蒙古人的全盛時代,莫斯科又恰好處於草原帝國邊緣地帶,躲過了所向無敵的蒙古鐵騎的殘酷蹂躪。優越的地理位置幫助莫斯科公國實現了市場增長和殖民擴張的雙重目標。

既然已經擁有了條件得天獨厚的首都莫斯科,那麼為什麼俄羅斯還要另建新都聖彼得堡呢?一切都要從後來被尊稱為彼得大帝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說起。

如果說來自羅馬帝國的雙頭鷹是伊凡大帝吉祥物的話,那麼在兩百年後,隨著西歐地區在歐亞大陸的迅猛崛起,左顧右盼的雙頭鷹開始左右為難了。1703年,彼得一世來到了波羅的海(Baltic Sea)芬蘭灣,此時他剛過了而立之年。儘管他已當了20年的沙皇,不過九年前母親去世後他才親掌大權。

如今,他正在考慮「大北方戰爭」,試圖挑戰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

為「祖國的福祉」不擇手段

正是在這一次考察中,彼得一世忽發奇想,試圖在涅瓦河入海口荒無人煙的沼澤地上修建一座港口要塞。顯而易見,這個決定並非明智之舉。涅瓦河的名字來源於芬蘭語,原意就是「沼澤」。位於北緯60度的涅瓦河流域有長達半年的封凍期,而在其他時候則蚊蟲肆虐。後來,聖彼得堡的壞天氣始終是一個頻頻上熱搜的話題。葉卡捷琳娜大帝都曾經調侃說:「我們有八個月冬季,還有四個月壞天氣。」更糟糕的是,從上游拉多加湖迤邐西行七十公里流入芬蘭灣的涅瓦河喜怒無常,頻頻洪水泛濫。但是,就像德國社會學家韋伯一語道破的秘密,權力的本質是迫使他人服從於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做出正確的決斷。

所以,越是荒唐離奇的事情,越容易喚起帝王們的雄心野望。一個月後,中國人頗為耳熟的戰略要地喀琅施塔特要塞開始著手建造。兩百多年後,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從這裡駛入涅瓦河,朝著冬宮發射了一枚改變世界歷史的空彈(宣告十月革命開始)。不過,要塞竣工兩個月後,一場洪水不出所料地淹沒了這座定居點。從此以後,洪水和疾病始終陰魂不散地糾纏著這片土地。

喀琅施塔特城內的彼得一世塑像。喀琅施塔特名字來源於德語「王冠」,因此又意譯作王冠城。

於是,彼得一世又將建設重心轉移到了附近的兔子島上,首先著手修建的是後來被稱作彼得保羅要塞的軍事堡壘。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朝聖一般前往參觀停泊在大涅夫卡河口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往往忽視了附近這座看似空空如也的要塞。其實,這座要塞才是聖彼得堡的真正奠基石。1703年6月29日,基督教的聖彼得日,這片定居地被一語雙關地命名為聖彼得堡(St. Peterburg)——彼得的堡壘。這一天也成為聖彼得堡的城市生日。

彼得保羅要塞最初是由泥土和木頭建造。兩萬名工兵在一個夏天建造了這座堡壘。外國人一直對於這種「俄國速度」倍感驚訝。事實上,由於人手不足,數以萬計的戰爭難民和罪犯以及農奴被送到這裡。在堡壘地基的洞穴里,填滿了那些死於瘧疾、壞血病、痢疾或軍事襲擊的工人們的屍體。一座堡壘,三萬條生命。

彼得保羅要塞碼頭

斯大林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是一出悲劇,但一百萬人的死亡只是一個統計數字。彼得一世想必對此深有同感。他曾經為自己辯解說,許多人罵我是「野蠻的統治者和暴君」,但是這些人都是「什麼都不懂的傢伙」,因為「我的許多臣民,用最醜惡的辦法阻撓我為了祖國的福祉所實施的最美好計劃,所以我必須以極度的嚴酷對待他們。」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里,又有數萬勞工被埋葬在這座城市的地基之下。但是對於彼得一世來說,只要是為了「祖國的福祉」,他身為「國家第一公民」可以不擇手段。

野蠻生長下的文化孤島

十年後,1000名出身最上層家族的人和1000名出身最富裕家族的人,被強制搬遷到規模初具的聖彼得堡。與此同時,聖彼得堡的現狀卻令人失望。1715年的大洪水將聖彼得堡的各處堡寨衝垮殆盡。當洪水退去,一艘雙桅帆船甚至就擱淺在街道上。但是,彼得一世的意志毫不動搖。他不僅繼續下達強制搬遷令,還強迫移民們在特定區域必須修築石頭房子。此舉是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結果卻導致全國石匠人手緊缺。於是,他又頒布一道典型的「霸道總裁」風格的禁令,不準俄國其他地方建造石質建築。除此之外,他還另闢蹊徑搜集石頭。由於聖彼得堡位於從前的沼澤地帶,石材稀少,來到這座城市的人被要求攜帶石頭,作為對城市建設的捐獻。從1714年開始,抵達這座城市的每駕貨運馬車都繳三塊兩公斤以上的石頭,而船隻則根據噸位尺寸需要繳10到30塊石頭。

彼得一世像瘋狂的賭徒般不顧一切地建造聖彼得堡,其動機與太陽王路易十四頗有幾分相似。

路易十四希望逃離巴黎,在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王權。彼得一世也是厭倦了死氣沉沉的莫斯科。在陰森森的克里姆林宮裡,年幼的他曾經親眼目睹了亂鬨哄的叛軍逼宮殺人。只不過縱使自戀到不能自拔的太陽王也僅僅是在遠離首都十多公里的地方搭建自己的宮殿,而彼得一世卻在距離首都六百多公里荒無人煙的沼澤地上憑空修造了一座城市。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童話,像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

聖彼得堡很快變成了彼得一世希望的「望向西方的窗口」,這與後來的中國深圳頗有幾分神似。但是,彼得一世更為迫切地希望在聖彼得堡輸入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的那種西方文明。除了眾所周知的剪掉鬍子和剪短袖子,他還提倡舉辦男女均可參加的茶話會和酒會,起草了《集會規章》以明確規矩。參加這些文雅社交活動的姑娘必須穿西方服裝,搽法國胭脂,再也不準把牙齒塗黑。男子要穿德意志或荷蘭風格的服飾。不參加聚會的人會被罰款,任何人不得早退,因為彼得一世在門口安排了士兵站崗。脾氣暴躁的彼得一世從來不介意採用強制手段,畢竟他相信俄羅斯人民就像孩子,「除非主人強迫,他們永遠不肯坐下來學習字母表」。然而,文明並不僅僅是字母表。文明更像是種子,需要時間生長,需要耐心培育。

聖彼得堡建築群,左上至右下: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主教座堂、海軍部大廈、豐坦卡河、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 冬宮。

當西方文明遵循彼得一世的意志在聖彼得堡野蠻生長時,這座城市逐漸變成了廣袤遼闊的俄羅斯大地上的一座格格不入的文化孤島。當時廣為流傳的一則謠言聲稱,這位創建聖彼得堡的改革家並不是老沙皇的兒子,在彼得一世前往荷蘭、英格蘭等地修學旅行時,他已經被外國人掉包了。這則謠言反映了一個真相:眾多俄羅斯人無法理解彼得一世徹底背離傳統的荒誕舉動。事實上,在以後的兩個世紀里,俄羅斯人為了彼得一世爭論不休。俄國歷史學家尼古拉·卡拉姆津言簡意賅地總結說:「我們變成了世界公民,但在某些方面卻沒有成為俄羅斯公民。這個過錯是彼得造成的。」

青銅騎士與石頭城的糾葛

1721年10月22日,聖彼得堡舉行了古羅馬風格的凱旋,慶祝彼得一世在北方戰爭中取得了最終勝利。在這場儀式上,彼得一世像愷撒一樣被稱為「祖國之父」,隨即又被稱作「彼得大帝、全俄皇帝」。從此以後,出身莫斯科大公的羅曼諾夫沙皇們也享有了皇帝的稱號。四年後,重病纏身的彼得大帝躺在病床上呻吟不斷,在那一年1月28日的清晨與世長辭。

臨終之前,他曾嘆息道:「人是一種可悲的動物。」

像後來所有的繼承者一樣,他被埋葬在彼得保羅要塞樓頂高聳的大教堂里。當時,教堂尚未完工。不過,這並不影響主持葬禮的大主教對彼得大帝不遺餘力的頌揚:「他讓俄國令敵人畏懼,這種畏懼延續下去;他令俄國榮耀世界,它絕不會停止輝煌。」 但真相卻是,彼得大帝的遺產並不止有一面——他讓俄國的敵人畏懼,更讓俄國人畏懼;他令俄國榮耀,不過是令俄國君主榮耀,而代價則是剝奪無數俄國人的榮耀。象徵彼得大帝一生豐功偉業的聖彼得堡也是如此。美國學者喬納森·邁爾斯一針見血地評論說,彼得大帝不僅是聖彼得堡的締造者,也是這座城市後來深重苦難的始作俑者。

最好的例子還是這座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大帝和他的繼承者們安葬在富麗堂皇的彼得保羅大教堂里,而旁邊幽暗冰冷的監獄卻曾囚禁了眾多政治要犯。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在這裡經歷了極富戲劇性的遭遇。1848年4月22日,他一覺醒來便被警察和特務送到這裡。他的罪名是陰謀顛覆政權,而他的罪行是在一場小聚會上誦讀了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寫給文學家果戈里的一封信。8個月後,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送上刑場槍決。當他絕望地等待最後一分鐘槍聲響起時,卻聽到行刑隊撤退的命令。原來,早在一個月前,法庭已經宣布減刑。但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扣留消息,堅持要求這些年輕人遭受行刑儀式的煎熬。此後,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運往西伯利亞服苦役,六年後獲釋。尼古拉一世看似仁慈的戲謔之舉恰似他的先祖彼得大帝,帶著沙皇們一貫的狂妄和任性。你永遠不能確定自己應該痛恨他,還是感激他。

在俄羅斯歷史上,最激烈的一次反抗沙皇行動是十二月黨人起義。(元老院廣場上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5年,經過拿破崙戰爭洗禮,同時也深入西歐開闊了視野的皇家近衛隊軍官們,決定推翻沙皇的獨裁統治。計劃不周的起義最終失敗,聚集在元老院廣場的軍官們束手就擒,或者被殺,或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這些軍官們被稱為十二月黨人,元老院廣場也因此被稱作十二月黨人廣場。而戲劇性的是,在他們曾經絕望戰鬥的身影中,一直矗立著全城最著名的雕像: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那是與彼得大帝先後輝映的葉卡捷琳娜大帝為紀念彼得大帝登基一百周年的隆重獻禮。

後來,隨著廣場四周的興建,三面都有了巨大的建築:元老院、聖以撒大教堂和海軍部,而彼得大帝銅像仍舊高聳,卻似圍困於石頭城中,如同他當年困守在巨石帷幕下的聖彼得堡。起義失敗一年後,心懷不滿的大詩人普希金借題發揮創作了一篇經典之作《青銅騎士》(又譯《銅騎士》)。這首詩歌先用典型的官方頌歌的體裁盛讚了聖彼得堡的偉大,接下來出人意料地講述了一個小人物在兩年前的大洪水中失去愛人,無家可歸,失魂落魄。他意外發現復活的青銅騎士正在嚴厲追逐自己,肝膽俱裂,一命嗚呼。彼得大帝和聖彼得堡的恩恩怨怨被普希金意味深長地藏在了這樣一段詩句里:

就是這個人,按照他的意志在海岸上建立了一個城……看,在幽暗裡他是多麼可怕!他的額際漂浮著怎樣的思想!他掌握著怎樣的力量!那匹馬燃燒著怎樣的烈焰!

這似乎也在為我們講述,強權可以賦予一個人以力量,難道也能許諾一個人以幸福嗎?石頭可以砌成一座堅固的城市,卻無法砌成一顆堅強的心靈。

(作者是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長期從事中國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11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讓高層放心、基層用心的中堅團隊
2019「最受信賴家族辦公室」獲獎機構——磐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