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預防寶寶「感統失調」爬就行,七大遊戲方式練爬,一歲開練也不晚

預防寶寶「感統失調」爬就行,七大遊戲方式練爬,一歲開練也不晚

和表妹一家帶寶寶去公園玩,兩家孩子在前面跑,又是撿葉子,又是找蒲公英。表妹推著已經一歲的二女兒嘰喳感嘆道:「不知道嘰喳啥時候,才能像哥哥姐姐這樣滿地亂跑啊。」

「孩子說走就走了,很快的!」我安慰她。「不過你也要多給她機會走走,這段就很平啊,可以讓孩子下車走走。」

「你們不知道,這孩子一摔跤就直挺挺的倒下去,不會趴啊!摔幾次就不敢走了。」我只敢在家裡軟墊子上讓她練走路。

「那她不會爬嗎?」我問,寶寶在學走路時難免會摔跤,但一般寶寶都會雙手著地,變成爬行姿勢而避免直接「臉著地。」

表妹嘆口氣,說也奇怪,這孩子天生懶似的,都說三翻六坐九爬爬,這孩子根本不爬,她奶奶說會不會爬沒所謂,反正以後也會走。

我告訴表妹,嘰喳的狀況可能是由於「感統失調」,不僅對行走的路面和障礙缺少判斷,也沒辦法用保持身體平衡。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缺失的爬行」。

爬行帶來認識世界的全新方式

《發展心理學》指出:自我位移的實現,對嬰兒的認知和心理社會方面的發展具有驚人的作用。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叫視崖實驗,在地面上畫出或搭建一個「視覺懸崖」,看小嬰兒是不是敢爬過去,用以測試孩子的「深度知覺」。而在BBC紀錄片《嬰兒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爬行的孩子,比剛開始學習爬行的孩子,擁有更強的思維和判斷力。

這是因為寶寶在爬行中,不但需要使肢體協調,運用力量讓自己移動。更需要在移動過程中判斷物體的遠近、空間的深度等。對於寶寶這就像從看2D電影,到戴上3D眼鏡玩遊戲一樣。

我的寶寶學爬時,經常喜歡從各種大大小小的縫隙里穿過,有的時候他會順利的通過,而大部分時候,他會卡住,然後退出來。通過這種判斷-行動-復盤-再行動的循環,他視覺、前庭覺等深度感知能力,得以迅速發展。而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爬行時間過短,或根本不爬行,影響的也不僅僅是孩子體態和協調能力,更可能會影響到娃日後的學習能力。

影響寶寶爬行的三大因素

如果寶寶,像表妹家的小嘰喳一樣根本不愛爬,或者採用錯誤的方式爬行。爸爸媽媽最好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檢視問題,排除影響寶寶爬行的因素。

因素一:寶寶自身情況

對於月齡很大卻不會爬的孩子,肌肉力量不足,身體協調性欠佳外,有些寶寶還受到早期「先天反射」未被抑制的影響,如「迷路反射」(即寶寶在俯趴時手腳不落地)未被抑制寶寶無法開啟爬行姿態。但只要寶寶肢體發展良好,就可以通過訓練教會寶寶爬行。

因素二: 所處爬行環境

社會文化學者認為,對於孩子自由活動秉持不同態度的文化環境,也對孩子動作的發展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孩子突然不願意再爬,就要檢視家中的環境是否安全、寬敞、有趣,並適宜寶寶爬行。一位閨蜜的寶寶就在10個月左右搬新家後突然不愛爬了,最後她發現是因為新家的地板上比舊公寓的硬,於是調低了溫度,給娃穿上了厚褲子。

因素三:父母的觀念

爬行對於孩子來講,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喜歡什麼就可以爬著去拿。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他聽到的都是,別動,放下,別摸。就會覺得世界充滿了危險,變得膽怯不敢再去爬。

要想寶寶爬的好,首先寶爸寶媽要意識到,爬是寶寶學習的方式,應該像鼓勵孩子閱讀一樣,鼓勵爬行。

七大遊戲方式讓寶寶愛上爬行

哈佛教育學院現任院長Kathleen MaCartney認為,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即便是訓練孩子的大運動能力,也可以和認知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寶寶早教班上曾經有位媽媽向老師諮詢,寶寶不喜歡爬,但是根據老師給的方式訓練後,娃更不愛爬了,甚至還在媽媽拿起他的手時哭鬧掙扎。其實越是刻意訓練,越是可能引起寶寶抵觸。不如把爬行訓練融入好玩的遊戲,讓寶寶愛上爬爬。


1、爬前期「熱身」遊戲
在大人看起來,爬是很簡單的事請。但是對於寶寶而言,開始爬行首先要用雙手撐起自己的身體。為了讓寶寶體驗這樣的感覺,爸爸媽媽可以找一個大一點的軟球。讓寶寶趴在球上,輔助寶寶用手撐地。可以用「蛋殼式」擁抱,帶著寶寶一起往前滾動,如果寶寶表現出害怕,可以下次再來。

2、伸手拿東西

如何鼓勵寶寶從坐到爬,有人建議給孩子一些色彩鮮艷的玩具,有人建議用聲光電來吸引寶寶注意。其實最了解孩子的還是家長,但是能讓大多數寶寶啟動的還是好吃的。

把小餅乾或者溶豆先給娃吃一顆,然後擺在寶寶伸手可以夠到的地方,鼓勵他去自己拿。第二顆放的再遠一點,引導寶寶做出爬行的姿態。


3、借力移動,體驗爬行

在剛開娃開始學習爬行的時候,小肚子貼著地面,腳指蹬著地,看起來很用力,卻沒辦法前進。脾氣急一點的寶寶氣的哇哇大哭。爸爸媽媽可以讓娃橫趴在自己肚子上,在寶寶的前方放個小玩具,然後用手掌抵住娃的腳後跟,給他一個向前的力,翻過媽媽山去那玩具。

4、更新寶寶的爬行環境

等寶寶開始自己移動,如果環境沒有那麼開闊,可供探索的玩意兒又很少。為了保持娃的爬行性質,最好定期給孩子更新一下爬行環境。這就像是手機遊戲的版本更新一樣。

你可以往地丟幾個軟墊子,也可以用紙箱子創造出一些新的空間,讓娃探索。或者是乾脆自己也在地面上活動,做孩子的人肉障礙物,寶寶會超喜歡的。

5、追逐玩具

有的娃喜歡自己探索,有的孩子卻熱衷「你跑我追」。我的寶寶在爬行中,最熱愛的一件事情就是追逐一個會唱歌的小馬。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家裡的貓咪點點就成了他的新玩具。其實娃去追蹤東西,本身就是一種「深度知覺」訓練。回力小汽車、爬行的小玩具,上發條的小跳蛙都是這個階段不錯的玩具。

6、集體爬行

像我們大人喜歡叫上小閨蜜去健身房健身一樣,寶寶也需要一種爬行的氛圍。即便到了現在,如果身邊有小寶寶在爬,我家寶寶也會毫不猶豫的加入「爬行大軍」。約上孩子同齡的媽媽一起玩耍、或參加早教中心舉辦的爬行大賽,都能幫助那些不怎麼愛爬的孩子提起興趣。

如果實在沒有精力,爸爸媽媽也可以陪寶寶,重溫一下爬行的快樂,總之一起爬更有趣。

7、加入故事性和趣味性

其實即便孩子走路已經很順暢,保持一定的「爬行運動」對孩子的肢體協調、大腦發育和脊椎健康都大有好處。這個時候,帶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爬行遊戲,會讓娃更樂於爬行

我們家每到周末就經常會拿出寶寶的「隧道」,給娃帶上火車頭帽子,假裝是輛小火車,「翻山鑽洞」的給爸爸和我運送貨物。

枕邊育兒寄語:

爬行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由於現代生活的局促和其他種種原因,孩子可能會不願意爬、不會爬。而遊戲也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枯燥的爬行訓練孩子不願意配合,就試試用好玩的遊戲,帶著孩子享受爬行的感覺吧!你家孩子多大會爬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路,侵立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