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哈佛驚人研究結果:富人和窮人家庭孩子差的不是3000萬存款

哈佛驚人研究結果:富人和窮人家庭孩子差的不是3000萬存款

今年最火爆的小朋友是誰?

是刷爆家長圈的天天小朋友!

先是今年五月,天天以一則模仿中國第一直播男網紅賣貨的視頻刷爆全網。

上個月天天和爸爸合演的「當孩子只考60分」又以特有的搞笑風格直接刷爆家長圈。

(沒看過視頻的家長可以再體驗一下這父子倆的才華和默契)

每個看完天天視頻的人都被他生動活潑的辭彙和極其富有感染力的表情給吸引了。

鴨屎綠、失血白、這些形容顏色的詞語也真的是太有魔力了,真的很難想像是出自一個小朋友的口中。

但是看完一家人的背景,我們算是明白原因了。

網友扒出,天天的奶奶是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而天天的媽媽,是福建越劇院著名的越劇演員陳麗宇,還獲得過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梅花獎。

天天的爸爸,更是極其具有表演功力,各種語言功底都很好,每天都要和天天飆戲。

看完這一家人的資料後,難怪網友紛紛感嘆,天天的語言天賦不是沒有原因的:

個個說話又好聽,語言天賦又極強。

英國《獨立報》曾發布過一項報告,報告里總結出那些成功孩子父母都有一些共同特點。

這些特點一共有11個,而父母擁有高學歷、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均排在前列。

確實,父母的高學歷和較高的經濟收入可以為孩子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但,這些其實只是一些客觀的外部條件,更關鍵的還是藏在硬實力後面背後不易察覺的文化軟實力。

比如說,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比如父母給孩子的辭彙量。

天天的表演力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產生的。

一個孩子在早年所能聽到的辭彙量,早年所處的語言環境,決定了日後彼此之間的差距。

這種差距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人類學家Betty Hart 和 Todd R. Risley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

他們用2年半的時間跟蹤了42個家庭,記錄下爸媽和孩子間的親子對話,這些被調查的孩子都是1-2歲,剛學說話。

這42組家庭中:

13家是中產家庭,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23家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6家,徘徊在溫飽線上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Betty 和 Todd發現,被調查的孩子說話的神情、語音語調都和他們的父母基本一樣。

就連孩子脫口而出的日常辭彙,都和父母一模一樣,重合率高達86%-98%。

更讓人吃驚的是,調查持續到3歲的時候,42個孩子所能掌握的辭彙數量也是天壤之別。

貧富兩極的家庭,孩子聽到的辭彙量相差了4倍:

溫飽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能夠從爸媽那裡聽到616個詞

工薪階層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辭彙總量為1251個

中產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辭彙量高達2153個

並且這組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擴大。

等到孩子4歲的時候,中產家庭的孩子總共聽到了4500萬詞,溫飽家庭,只有1300萬。

這3000萬辭彙量,正是橫亘在貧富家庭之間的鴻溝。

這個鴻溝,不僅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語言發展,更決定了他們學習成績的好壞。

在孩子們10歲時,Betty和Todd繼續對這些家庭進行回訪。

那些3歲時能說會道、辭彙量大的孩子,小學的成績也更好,尤其是在聽、說、讀三方面。

不止如此,孩子們的大腦結構也有了差異。

2015年,MIT的腦神經科學教授 John Gabrieli 的團隊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掃描了58個12-13歲中學生的大腦後發現:

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兒童的大腦結構有顯著差異。

富裕家庭的中學生的和視覺感知以及信息儲存相關的腦皮層更厚,同時他們的標準化測試成績也更好。

決定孩子信息存儲的腦皮層,正是孩子所在的語言環境和接收的信息所帶來的。

很多家長或許會說,那我讓孩子看電視,看動畫片不也是在接收信息嗎?

我每天都跟孩子講話,天天跟孩子在講道理,一天不是也說了那麼多話嗎?

孩子的交流能力怎麼就不見好,成績也不好?

其實,這些信息都只是單向的信息,對孩子的大腦構不成深刻的記憶點。

而真正的信息來自於雙向交流,來自於互動。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Gabrieli 認為,不管家庭收入如何,多和孩子對話和交流,對他們的大腦非常有好處。

「最關鍵的不僅僅是和孩子說話,而是和孩子對話。不僅僅要給孩子的大腦輸入語言,還要使他們的大腦參與人際溝通。」

這就是說,家長應該減少自己說話的頻率,多鼓勵讓孩子自己講話,讓他們自己表現自己,發表觀點等。

手機和電視替代不了言語的互動,家長的嘮叨也不是真正的互動。

真正的交流永遠是雙向的,是能孩子激發創造力的。

父母和孩子之間如何對話和交流,能最大化的激發孩子的大腦呢?

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家長可以多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共情關註:理解並認同孩子真正在意是事件和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和經歷;

充分溝通:和孩子討論時用更多描述性辭彙,談論細節,並引導開放式溝通。

輪流談話:給孩子開放式的提問,而不只是「是」"否"這種單一答案的對話。

另外,在一場談話中,父母完成開頭的指引和描述,留下空白,讓孩子自己去說也很有效。

比如有的家長常用的「故事接龍」、「卧談會」、「繪本表演」等等激發孩子的語言表現力,其實也都是在給孩子製造更多的表達空間。

在父母有意識的引導之下逐漸讓孩子進入一個語言系統,這對孩子辭彙的積累,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作用。

這些才是真正激發孩子大腦的表達。

在《不平等的童年》中,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曾提出過著名的教育「文化資本」的概念,

即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父母有多少資金、人脈等「金錢資本」,而是取決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文化資本」。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度,才是決定孩子成長的根源。

每個家長都應該多和孩子說話,多和孩子交流,多帶孩子閱讀,這樣才會豐富孩子的語言系統。

就算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也應該多鼓勵孩子去看優秀的課外書,多加入到不同的環境里去和別人交流。

豐富的語言和辭彙,永遠是孩子生動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

不要讓這3000萬的辭彙成為拉開孩子差距的開始。

階層的鴻溝可以打破,

從家長注重自己的育兒觀念,從改善孩子的語言環境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