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簽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北宋為何在形勢有利下,簽訂不公平的「澶淵之盟」,向遼國納貢?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締結的盟約,但說是盟約,很多人卻將它視作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畢竟盟約中對於遼國沒有什麼要求,但是北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令許多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還是北宋在有利局勢下主動與遼國簽訂的恥辱條約,這與後世晚清和法國簽訂的條約何其相似。

類似於這樣在戰場上打贏了卻搖尾乞憐的舉動總是會令人憤怒,宋真宗等人也因此背負上罵名。那麼,北宋與遼國締結恥辱的澶淵之盟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上,對於宋人來說,締結澶淵之盟以前的歷史是不堪回首的。自從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人以後,中原王朝便一直寢食難安,但凡是有志向的君主,無不想奪回燕雲十六州。可是燕雲之地送出容易,想要奪回卻是難上加難,宋太宗攜精銳大軍北上,與遼國進行兩次大戰,卻鎩羽而歸。

宋太宗北伐失敗以後,北宋又與遼國進行了不下百次的大小戰役,但北宋敗多勝少,整個宋人的脊梁骨全部在一次次失敗當中被打斷了。到宋真宗時,不光滿朝文武不敢輕啟戰端,連宋軍內部也視遼軍如虎狼,不敢對抗。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北宋焦頭爛額時,遼國卻在蕭太后和遼聖宗的勵精圖治下不斷穩定下來,國力也在日益增強。宋人皆知遼人狼子野心,但他們卻無計可施,只能被動防禦。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侵,深入宋境。在遼軍強盛的兵鋒下,遂城等地接連被攻破,宋將王先知和雲州觀察使王繼忠皆被生俘。消息傳回京城以後,朝野震動,宋真宗倉皇不已,想要遷都南逃。滿朝文武也都主張遷都,一位位大臣們甚至已經開始討論起該遷都到何地了。就在這時,宰相寇準站了出來,他力主抗敵,多次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無奈,只能北上親征。

其實,不僅宋真宗無奈,蕭太后和遼聖宗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們沒有料想到宋軍的抵抗竟會如此堅決。遼軍在定州、瀛州與宋軍激戰十多日,但都無法攻克。眼看糧草越來越少,補給線也越來越長,遼軍內部也有議和的聲音。

當遼軍在定州久攻不下時,王繼忠趁機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蕭太后是一位很務實的人,她出軍時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戰事順利就繼續打下去,戰事不順利就與北宋議和。於是,遼國向北宋提出了議和,但宋真宗卻拒絕了議和。

見北宋不配合,遼軍只能繼續攻城。在遼軍的大舉進攻之下,祁州、德清先後被攻克,澶州(今濮陽)被遼軍三面包圍。可是宋將李繼隆死守城門,遼軍始終無法攻克澶州。

遼軍主帥蕭撻凜自恃勇武,竟到澶州城下巡視,宋軍發現蕭撻凜以後,以伏駑將其射殺。蕭撻凜是遼軍的大將,他的死對於遼軍士氣打擊很大。《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正在這時,宋真宗一行人也抵達澶州。在寇準的逼迫下,宋真宗登上城樓,儘管皇帝是被迫督戰,但宋軍還是士氣大增,「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到這裡,遼軍難以攻克澶州,澶州內的軍民多達數十萬,遼軍糧草壓力也越來越大,戰場上的主動權看似已經到了宋軍的手上。可宋真宗和統帥們卻高興不起來,經過前幾次戰役,他們深知,宋軍戰力遠不及遼軍,宋軍只能守城,無法野戰。遼軍可能暫時無法攻克澶州,但宋軍也難以打敗遼軍。如果兩軍就這樣相持下去,遼軍會難以支撐,但北宋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且,宋真宗本人也是一位不喜戰事的皇帝,他能夠來前線督戰,完全是被寇準逼迫的,如果不是寇準在後面,他早已經遷都南逃。

所以,當遼再次提出議和,宋真宗立刻就同意了,他回信給蕭太后和遼聖宗,表示宋朝也不願意窮兵黷武,願與契丹達成和解。就這樣,北宋和遼的和談開始了。

北宋使者曹利用出發以前,宋真宗囑咐他,只要不割讓土地,花錢百萬也可以。寇準聽說以後,又將曹利用喊去,惡狠狠的對他說:「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就這樣惴惴不安的進了遼營和遼人和談,最終達成協議:宋遼為兄弟之國,宋朝為兄;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宋每年向遼提供銀絹三十萬。由於這次和談位於澶州(河南濮陽),而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後世人提起澶淵之盟時,多是怒其不爭,但客觀地講,澶淵之盟不算是一個恥辱條約。澶淵之盟的締結,使得宋遼長達二十五年的戰事終於停歇,邊境長期處於和平的狀態,「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宋史》)戰事的結束,也讓宋朝節省了巨額的戰爭開支,三十萬歲幣的支出,其實還不及三千萬用兵費用的百分之一。戰端減少以後,也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這對於朝廷和百姓都是很有裨益的。北宋之所以在取得局部勝利的情況下與遼締結澶淵之盟,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

不過,澶淵之盟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不論如何,它都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而這一幕,其實也是整個宋朝的縮影。

參考資料:

《遼史》

《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戰爭 的精彩文章:

是誰掀起了「烏台詩案」,蘇軾為何被牽連其中,又是誰救了他?
哪位弟子對孔子幫助最大?答案不是孔子最喜歡的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