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內心陰暗的人,最喜歡讓他人體驗自己受到的傷害

心理學:內心陰暗的人,最喜歡讓他人體驗自己受到的傷害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於人性的探索,哲人先賢們圍繞著人性善惡問題展開了持續數千年的爭論。不過,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的支持者,他們都必須承認人性的複雜程度。

現在我們知道,討論人性是善是惡是沒有意義的,每一個複雜事物都是矛盾的結合體,有光明也就會有黑暗,人性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具有兩面性。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月亮,總有一個陰暗面,從來不讓人看見。正是這個道理。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人性中的善是克制,是理性,而惡則是放縱,是極端。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這些特質,兩者處於一個相互牽制的動態平衡狀態下。不過,一旦我們不再克制自己,被負面情緒掌控了思想,那麼人性的陰暗面就會爆發出來。

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陰暗起來是十分可怕的,他們的所作所為無時不刻地刷新、撕扯著你的三觀。那麼,人究竟可以陰暗到什麼程度呢?

讓他人體驗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遠古時期,大部分人類文明曾經流行過「同態復仇(Revenge of the state)」的原始司法制度,即一個人如果受到了另一個人的傷害,那麼,另一個人就應該對傷害自己的人施加同等的傷害,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在現代,這種落後的制度早已被拋棄,但是,人們內心的「同態復仇」心理卻從未真正消失,許多人一旦受到傷害,就會想要讓他人加倍奉還,這其實有悖於現代人類文明的基本精神。

有的人則更為極端,他們在受到無妄之災後,會把責任推給大眾。

正如影視作品中那句經典台詞:「我不好過,你們誰都別想好過!」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人的舉動將會更加觸目驚心。

近幾年,有關艾滋病人故意通過性行為傳播艾滋病的新聞時有發生,讓很多人感嘆人心的扭曲。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或許他們正是因為一次不受保護的性行為而染上艾滋,內心絕望的他們將仇恨轉化為對社會大眾的同態復仇,從而走上一條不歸路。

ASPD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對社會產生仇恨,也不會通過殘害他人來獲得快感。但是,這個社會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富有攻擊性,絲毫沒有羞恥心與道德感,只能看到社會的陰暗面,往往會造成應激性犯罪,對社會危害巨大。他們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SPD)」者。

他們產生這種障礙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遭受了某些心理創傷或者是長期處於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並在打擊中不斷成長,部分人則是迷失了自我,喪失了應有的理性,從而表現出病態的思想和行為。

許多連環殺人犯便具有顯著的反社會型人格特徵,他們的目標完全是隨機的,不為財也不圖色,僅僅是為了享受殺戮給自己帶來的快感,殺害一個人在他們看來和殺死一隻雞沒有什麼區別。

虛偽的人格面具

你是否有所察覺,身邊有一些人從來不肯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目的,對外總是一副和善、虛偽的面孔,在背地裡卻能為了一點點利益不擇手段,就像帶著一張面具生活,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人格面具」。

最初,人格面具是個人為了適應不同社會關係所表現出來的應對手段,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是,有的人在嘗到了偽裝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之後,便沉迷在自己所創造的虛偽角色中,他們會為了博得周圍人的好感而隱藏自己真實的人格,而當自己有利可圖時才會露出隱藏在「面具」下的獠牙。

與那些臉上寫著「我是壞人」的人相比,這類人往往具有更強的破壞性,因為他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通過從別人背後捅刀子的方式來為自己攫取利益,臉上和顏悅色而內心早已虎視眈眈。

人性,從來都不是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問題。我們看不清他人的內心究竟是澄凈還是渾濁,我們只有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懷有一顆坦誠的心,因為拒絕墮落本身也是一種善良。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yond the principle of mus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陰暗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陰暗邪惡之人,表面可以很和善,但這3個特點藏不住的
心裡陰暗的人,通常會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