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幸福不在別處,就在你心裡

幸福不在別處,就在你心裡

文末雙十二活動

傳播心學,傳播高級人生智慧

功德無量傳播心學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來源 | 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感悟:南懷瑾講人生修養

原著 | 徐楓

解讀 | 菲琴

《五卷書》里有一句話說:「誰要是在內心裡真正知足常樂,他就能獲得一切幸福」。

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得到很多,內心卻並不快樂。很多人舍不下功名、放不下貪念、解不了愁怨、看不淡得失,內心裡沒有知足常樂,往往無法收穫幸福。。

徐楓在《感悟:南懷瑾講人生修養》這本書中講到:人生的煩惱和痛苦,源於心念不斷,唯有修心養性,才會得到心靈的自在和快樂。

對於南懷瑾先生而言,他的人生正應了那句禪語「心不動,則人不妄動」。南懷瑾先生的一生,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一直都能夠看透功名,看淡得失,做到回歸真我,收穫幸福的人生。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學習佛陀的智慧,習得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保持精神的自由,不受功名利祿的煩擾,收穫超然自得的幸福。

知行合一,修養生存智慧

南懷瑾先生說:「道理明白了,行為要配得上。」

一個有成就的人,絕不是僅僅看一些書,培養道德修養就夠了的,還要去身體力行,做到知行合一。

孔子的學生曾子是一個積極踐行所學知識,說到做到的人。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買東西,為了讓兒子乖乖待在家,她哄騙孩子「你好好待在家,等我回來啥殺豬給你吃。」

可等她回來的時候,發現曾子磨刀霍霍,正準備殺豬呢。妻子趕緊走過去勸曾子,說自己只是哄孩子而已。

曾子認真地說:「大人說過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大人言而無信,那孩子從此更不聽大人的話了。」

孩子吃到了肉,非常高興,從此以後更聽父母的話了。而說到做到、言行一致的曾子受到萬人敬仰,他被後世稱為「宗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無論是名人,還是我們普通人,都要學會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只有實踐了,我們才知道所學所想是否正確,這就是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那我們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首先,我們不能坐以論道,要求真務實。

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要活學活用,生活才會因為知識的指導而更加美滿富足。

然後,凡事做好規劃,明確後立即行動。

我們運用已學知識,去規劃好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一旦計劃好之後,立馬行動,不要想太多,不要求完美,只要下定決心去做,才可能有所成就。

最後,內心有堅守,行動有主張。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大量的信息,我們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行動能力。要多關注現實,去實踐,不要受網路、電視等信息的影響。做到內心有堅守,不隨波逐流,專心做事,少胡思亂想。

有人說,修養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我們要想修養生存智慧,光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是付諸於實踐,要有創造性的生活。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修養來完善自己,從而活出自己的精彩。

少妨礙他人,就是最好的道德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的幸福相守一定有賴於別人,甚至妨礙了別人。盡量少妨礙人家一點,那就是最好的道德。」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跟他人產生著某種聯繫。有時候你無意中的舉動可能會傷害到別人,有時候別人的喜怒哀樂也可能會影響你的情緒。

例如,你收穫了成功,就不能表現得太過高興和得意,這是一個人的自覺和修養。如果你沒有照顧別人的感受,那可能會因為妨礙到了別人,好事會變成壞事兒。不是說你不去招惹別人,別人就不來招惹你了。

我們要學會顧及他人的感受,盡量減少自己對他人有意或者無意的妨礙,避免陷入一團亂麻的人際糾紛中。

那我們該如何做到不妨礙他人呢?

首先,我們要謙虛謹慎,不要高傲自大。

三國時期的楊修,驕傲自大,不懂禮貌,常常出言不遜,最終引起曹操的不滿,引來了殺身之禍。

這就如古人說的:「謙受益,滿招損」。一個謙虛謹慎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尊重,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張揚自我,最終只會給自己招來惡果。

同時,我們還要管住自己的嘴,不隨意評判他人。

有些人說話沒有分寸,喜歡對人評頭論足,喜歡出風頭,容易招人記恨,最終傷人傷己。而那些平常看起來不爭不搶的人,反而更能讓人信服,從而得到更多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禍從口出」或者是「槍打出頭鳥」,所以閑談莫論人是非,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隨意品評是非對錯。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我們要設身處地地想問題,客觀公正地看待他人,不想當然,不輕易站在自己的立場發表意見。

我們還要善解人意,與人為善,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你真誠地做人,努力去做事,顧及別人的感受,不妨礙他人,人際關係就越和諧,前進的道路就會越順暢。

少動心念,幸福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人生的苦皆因慾望不足」。

很多人一生都追求不斷,得到這個還想要得到那個,只要慾望不斷,幸福就不會常在。

其實,人事總有成敗,生活總有得失,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學會看淡功名、看淡得失、看淡愁怨,做到毀譽不驚,才能心寬得樂。

我們先要學會看淡功名利祿。

李斯是秦朝時期的丞相,有遠見卓識,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輔佐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可以說,李斯的功名已經很高了。可他為了名利和地位,跟宦官趙高勾結,謀害公子扶蘇,然後扶持胡亥為皇帝。

而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他被趙高陷害,滿門抄斬。他在被腰斬前曾悔恨地對兒子說:「真希望能和你像以前一樣去山裡打獵。」

功名利祿跟幸福實際上沒有多大的關係,並不是擁有了很多金錢,人生就圓滿了。

我們不僅要學會看淡功名利祿,我們還要看淡成敗得失。

生活中有些人儘管已經功成名就,但依然害怕失去,無法看淡得失。

南懷瑾先生又說:「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過去的已經追不回來了,而未來又變化莫測,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

在當下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那些成敗得失也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縱然紛繁人世,也要認真活在當下,定力自守,保持一顆超然和解脫的心態。

沒有誰可以永遠都在得到而從來不失去,過得幸福自在的人不過是將得失看淡。失去的不過分留戀,得到的少動貪念,在平淡中樂知天命。

最後,我們要看淡愁怨。

佛家認為慾望是人痛苦的根源。為了減少煩惱和痛苦,就要看透煩惱的本質,調整自我的心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無憂。

憂愁的人又更容易遷怒他人,抱怨他人。其實抱怨又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

一個過得幸福自在的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遭遇,都能坦然而樂觀面對,不輕易言愁,更不會怨天尤人,只會積極地找出問題,自己的愁怨自己去解決,在心上修一築籬笆,安頓好自己的心靈。

所以,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是有功名還是默默無聞,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記得調整自己的心態,用一顆平靜的新去看待,回歸真我,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

以上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南懷瑾先生的每一句具有佛學智慧的話語,都在指引我們走向幸福的人生。他告訴我們:世間的冷漠,需要真誠的心去溫暖;個人的成就,需要做到積極進取。世上的理爭不完,要少妨礙他人;人間的功名與利益是賺不完的,學會看淡才行。

這也意味著幸福絕對不是別人賞賜給你的,而是你經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獲得的。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遭遇狂風暴雨,可只要在你的心靈天空上,有一輪希望的太陽,那幸福之光便會永遠照耀著你。

這也是佛家所說的「境由心造」。外在的世界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守護好自己的心靈家園,在紛擾俗世中,過自在幸福的人生。

希望你在紛擾的人生中,守住心中的春暖花開,過上幸福自在的人生。

*文:菲琴,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多平台簽約作者,在閱讀和碼字中豐盈人生。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雙十二活動規則如下

1.進入心學公眾號,在心學公眾號後台對話框回復「雙十二」。

2.領取屬於自己的專屬海報,邀請好友掃碼助力。

3.活動限時限量,不得重複領取獎品。

歡迎參加"葉聖陶杯"作文大賽,

直通總決賽,鼓勵孩子多寫作多展現,機會難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莊子:盡人事,聽天命
讀豐子愷的畫—快樂總在最幽靜最簡樸的地方嘲笑我們